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

鎖定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一般指中國載人登月航空航天工程。 [4] 
2023年7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總師張海聯披露,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5]  2024年4月,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啓動。 [10] 
中文名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
外文名
Manned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屬    性
科技工程
發佈時間
2013年3月3日
所屬領域
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發展歷程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2013年

2013年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根據航天白皮書公佈,中國已開始載人登月工程關鍵技術的攻關。 [1] 
登月設想圖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2023年

2023年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啓動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全面部署開展各項研製建設工作,包括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着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品,新建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等。 [4] 
2023年7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總師張海聯武漢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峯論壇上披露,我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開展科學探索,其後將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試驗站,開展系統、連續的月球探測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初步方案是:採用兩枚運載火箭分別將月面着陸器和載人飛船送至環月軌道在軌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進入月面着陸器。其後,月面着陸器將單獨下降着陸於月面預定區域,航天員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與樣品採集。在完成既定任務後,航天員將乘坐着陸器上升至環月軌道與飛船交會對接,並攜帶樣品乘坐飛船返回地球。為完成這項任務,我國科研人員正在研製長征十號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着陸器、載人月球車等裝備。 [5] 
2023年7月1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公告,為充分利用飛行任務資源,推動月球探測和科學研究,擬隨月面着陸器搭載科學載荷,在月面開展有關科學探測活動。現徵集科學載荷方案。 [6]  7月23日,據央視新聞,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消息,中國載人登月火箭長征十號的主發動機22日又完成了一次點火試車,驗證了火箭飛行任務對發動機的全部要求,為發動機技術狀態固化、產品技術基線確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7]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2024年

2024年4月,新華社快訊:我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他們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並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9] 
2024年4月消息,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經中央政府批准啓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着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產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產品生產和各項試驗。飛船、着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產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啓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10]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設想時間

2011年10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衞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在南京演講。期間,他表示,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計劃可能在2025年前後實現。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憑藉“阿波羅”計劃率先登上月球。時隔半個世紀,為什麼中國還一定要登月呢?葉培建表示:“聯合國月球公約上説:‘月球是全人類的’,這很好,但後面還有一句話叫‘誰開發誰利用’。要相信一句話,如果今天不去,將來想去都去不了,所以在能去的時候一定要去,所以中國一定要去。”
葉培建表示,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從“神舟一號”走到“神舟七號”,前4個載人飛船是無人的,“神五”時楊利偉上天,實現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夢想,雖然比“太空旅行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晚了幾十年,但兩個不是一個數量級加加林只飛了一個小時,是傘降;楊利偉飛了一天,是軟着陸,返回艙已達到“容3個人7天往返”標準。加加林落地偏差達400公里;楊利偉落地時,落在中國內蒙古,當時設計“100乘以90公里着陸”都算準確着陸,但最終落地偏差只有10公里,後來“神六”、“神七”落地誤差只有1公里,3條飛船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全部任務。
計劃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葉培建説:“研製單位正在進入二期計劃,最近幾天,研製單位就會打‘神八’,打上去以後,‘神八’和‘天宮一號’要實現遠程交會對接,對接後,組合體會在太空運行12天,科學家要進行動力學、姿態控制等驗證。‘天宮一號’裏面沒人,但是按照有人生活來設置環境的,温度、濕度、氧氣等指標都要進行檢測,為解決將來人進去的問題。二體對接後,還要再分開,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主要是為了掌握實踐經驗,最後實現2次無人交會對接後 將實現有人交會對接任務,驗證組合體飛行、人能在其中生存等問題。”
葉培建説 “第三步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先向太空打出核心艙段,再打很多艙口與其對接,用太陽翼進行發電。2020年,中國將建立60噸級的空間站,並且,不需要宇航員那樣嚴格的身體條件,只要有基本身體條件就可以去,有錢大佬突發奇想上天空轉轉,也可以去。好像到2020年,天上只有中國的空間站,美國的、國際的都沒了。這是因為,到時候,現有的空間站壽命到了,新興國家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有中國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曾經表示,對於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計劃的時間,國內有三種説法:第一種説法,一些專家説中國可以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工程。美國宇航局局長格里芬發表演説時也曾説 “假如中國人願意的話,2020年他們是可以實現載人登月工程的”。第二種説法,航天科技集團的葉培建院士公開發表過自己的觀點,認為2025年比較合適。第三種説法,中國科學院編制的50年長遠規劃中提了一個時間表,認為中國要實現載人登月工程是2030年。
歐陽自遠表示,對於載人登月工程國家還沒有公佈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但已經在做積極的論證和準備。基於和嫦娥三期一樣的原因,中國載人登月工程的發射工作也將在海南進行。 [2] 
2013年3月28日,據《光明日報》報道,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表示,中國有可能在2025年實現航天員登月的計劃。在北京航天城當天舉行的“李錦記航天獎學金”頒發儀式上,戚發軔介紹,根據中國的規劃,2014年左右在深空探測領域,將把十幾噸的航天器送到地球軌道,2020年前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在探月方面,2020年前將實現“回”的任務,即飛行器不但在月球上落下來,還取一些東西帶回地球,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航天員登月。戚發軔還介紹,中國將建成全球的自主北斗導航系統,中國的人、車、船、飛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靠自己的衞星來導航定位。而且,今後普通人也將有機會進入太空旅遊。 [3] 
2024年2月24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中國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新飛行器名稱已經確定,新一代載人飛船命名為“夢舟”,月面着陸器命名為“攬月”,並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目前,工程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