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悠久的部隊之一,建制於198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編成,隸屬南部戰區,軍部駐地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其中的一部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人民解放軍四十一軍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其前身可追溯到我黨領導的天福山起義組成的部隊。 [2]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
外文名
41Army
現任軍長
黃銘
現任政治委員
劉嘉
部隊駐地
廣西柳州
所在戰區
南部戰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組建縱隊

1945年9~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八路軍山東軍區第6師、第5師2個團及另4個獨立團共1萬餘人,分批進入遼寧省安東(今丹東)、莊河、營口地區,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第3縱隊,擔負剿匪、擴軍和開闢解放區等任務。
1946年2月,第2、第3縱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吳克華任司令員(後胡奇才),彭嘉慶任政治委員(後莫文驊),胡奇才任副司令員(後韓先楚),歐陽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國任參謀長(後寧賢文李福澤)。第2縱隊第1、第2支隊及第3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0、第11、第12旅,共2.3萬餘人。7月各旅改稱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馳騁東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新開嶺戰役

縱隊成立後,參加本溪保衞戰鞍海戰役,促使國民黨軍第60軍第184師起義。10~11月進行新開嶺戰役,全殲國民黨軍精鋭第52軍第25師8900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四保臨江

1946年12月~1947年4月,參加四保臨江作戰,第4縱隊主要擔負外線出擊任務,同第3縱隊一起保衞了南滿解放區。隨後參加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塔山阻擊戰

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4縱隊,歸東北野戰軍建制。3~8月進行新式整軍和練兵。9~11月參加遼瀋戰役,與第11縱隊等部扼守塔山、白台山,阻擊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由錦西(今葫蘆島市)向錦州增援,保證了野戰軍主力攻錦作戰的勝利(塔山阻擊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改編成軍

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隸屬東北野戰軍。吳克華任軍長,莫文驊任政治委員(後歐陽文),胡奇才任副軍長(後温玉成),歐陽文任副政治委員(後孔石泉)兼政治部主任(後李丙令),李福澤任參謀長。所轄第10、第11、第12師及新調入的獨立第2師依次改稱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師,全軍共6.4萬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入關作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平津戰役

改編後,在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編成內進入山海關,參加平津戰役。12月,會同華北軍區部隊先後解放康莊、懷來、張家口等地,切斷華北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西退綏遠(今內蒙古中部)的道路。
1949年1月,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後,擔負北平市的警備及對國民黨軍第104軍第209師的改編任務。3月25日,4個團參加受閲部隊。4月,第41軍由北平南下。5月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建制,於河南省新鄉市收編接受和平改編的國民黨軍第40軍1.7萬餘人。8月,第41軍改歸第四野戰軍直接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衡寶戰役

1949年9~10月配屬第12兵團,編入進軍華南的中路軍,在衡寶戰役中擔負正面突擊任務,與兄弟部隊共同殲滅國民黨軍第7軍軍部及4個精鋭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廣西戰役

1949年11~12月,歸第四野戰軍直接指揮參加廣西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剿匪作戰

1950年2月,第41軍改歸第15兵團建制,進至廣東省惠陽、黃崗、淡水、高要等地執行剿匪作戰任務,肅清了匪患,並先後解放南澳島、南鵬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進駐潮汕

1951年1月,進駐潮汕地區擔負海防任務。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輝煌戰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天福山起義

1937年12月24日,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領導膠東人民,在山東文登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從此,膠東人民有了自己的抗日武裝。
1938年9月,第三軍與掖縣的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高錦純任司令員,宋澄任政治委員,吳克華任副司令員,下轄6個團,共7000餘人。
1939年秋,第五支隊改稱第五旅,為膠東地區主力部隊,旅長吳克華,政委高錦純。在抗戰中,這支部隊馳騁膠東,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抗戰勝利後,這支部隊擴編為山東人民解放軍第五、第六師及警備第三、第四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進軍東北

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政治部主任彭嘉慶率領這支部隊共1萬餘人,分批渡過渤海,挺進東北,11月進至遼寧丹東、莊河、營口等地區,被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縱隊和第三縱隊,歸東北人民自治軍遼東軍區領導,擔負剿匪、擴軍和開闢根據地等任務。
1946年2月,部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治委員彭嘉慶,共2.3萬餘人,參加三次保衞本溪作戰,發起鞍海戰役,攻克鞍山海城。同年10至11月,在新開嶺戰役中,首創東北民主聯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敵一個整師的最佳戰果,榮獲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電令嘉獎。之後,參加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後被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縱隊。
在遼瀋戰役的塔山阻擊戰中,四縱頑強抗擊敵人數個師發動的海陸空聯合進攻,直至錦州解放陣地巋然不動。戰後,四縱榮獲榮譽稱號和戰功的集體和個人,均為參戰各部隊之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部隊路過錦州老鄉果園時,戰士們強忍飢渴,無一人上前摘蘋果吃,被授予“秋毫無犯”光榮稱號。毛澤東對這件事深有感慨,曾給予高度評價:“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裏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築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集團軍整編成軍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仍屬東北野戰軍領導。吳克華任軍長,莫文驊任政治委員(後歐陽文),胡奇才任副軍長(後温玉成),歐陽文任副政治委員(後孔石泉)兼政治部主任(後李丙令),李福澤任參謀長。所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及新調入的獨立第二師依次改稱第一二一、第一二二、第一二三、第一五四師,全軍共6.4萬餘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