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

鎖定
1937年12月24日,在中共膠東特委領導下,以昆嵛山游擊隊為骨幹,在文登縣東郊的天福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即“天福山起義”。起義武裝組成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1938年1月,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政委員會,理琪任主席。同年3月,第三軍轄一、二、三、五、八、九、四十一等8個大隊和特務大隊及第二路軍。5月,第三軍各部隊統一編為第一、二、三、四路軍;8月,第三軍各路軍與膠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合編為4個團,仍用第三軍番號。9月18日,三軍改番號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1940年9月,五支隊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1945年8月,膠東軍區奉命將所屬部隊進行擴編,組建第五、第六師。第五師,以原五旅組成師機關。1945年9月,膠東軍區抽調主力部隊和一部分地方幹部支援東北戰區。第五師部分隊伍被整編進後來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1949年2月,該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 [1]  [3] 
中文名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
組織者
中共膠東特委
類    型
抗日武裝
成立時間
1937年12月24日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歷史沿革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發動了威震膠東的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以下簡稱三軍)。三軍誕生後,不斷髮展壯大,成了膠東抗日戰場上的主力軍。三軍是“根苗”,膠東便成了以後27軍、31軍、32軍、41軍創建和發展的沃主。
1935年,中共膠東特委發動的“一一四”暴動雖然失敗了,但留下了一支近30人的紅軍游擊隊,這支紅軍游擊隊在於得水的率領下,轉入昆嵛山區,堅持了兩年艱苦的游擊戰。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舉行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昆嵛山紅軍游擊隊成為三軍的骨幹力量,以其為基礎組成了三軍一大隊,於得水任大隊長,宋澄任政委。全大隊約50人,轄三個中隊。
1938年1月15日,中共膠東特委領導發動了威海起義。18日,中共榮成特支發動了埠柳鄉校起義。19日,中共膠東特委決定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理琪任司令員,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同時,對起義部隊進行整編,由三軍原一大隊部分人員與威海起義隊伍合編為第一大隊,大隊長為孫端夫,政委為宋澄。大隊轄三個中隊和一個特務隊。隨後,又由三軍原一大隊部分人員與榮成埠柳鄉校起義人員合編為三軍二大隊。大隊長後由於得水接任政委,為林乎加。轄三個中隊。
在天福山起義的影響下,膠東各地相繼發動了抗日武裝起義,起義隊伍先後被編入三軍。文(登)榮(成)邊界的黃山抗日武裝起義部隊被編為三軍第四十一大隊,朱志洪任大隊長,王明光任政委。車平縣育黎鄉校起義隊伍被編為三軍第五大隊,後四十一大隊又併入五大隊,大隊長王亮,政委劉中華。榮成古蹟頂起義隊伍被編為三軍第八大隊,大隊長劉國柱,政委苗雨村。萊陽河崖村起義隊伍被編為三軍第九大隊,大隊長莊國瑞,政委瀋陽。黃縣黃格莊起義隊伍被編為三軍第三大隊。蓬萊西宋家村起義隊伍被編為三軍第三大隊(與黃縣番號重合)。即墨縣下普東村起義隊伍被編為三軍第七大隊。膠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隊伍相繼被編入三軍後,三軍轄八個大隊和一個特務隊。
1938年3月,三軍指揮機關在西上途中,先後將各地起義隊伍統一整編為四路:第一路由三軍二大隊、五大隊和特務隊組成,高嵩任指揮,李耀文任政委。第二路由蓬萊三大隊改稱,周擁鶴任指揮。第三路由一大隊、八大隊改編而成,丁光任指揮。第四路由黃縣三大隊和九大隊改編而成,李希孔任指揮,陳邁年任政委。1938年五六月間,三軍一、二、三路陸續抵達黃縣,與四路會合,此時三軍已發展到3500餘人。
1938年8月,三軍和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統一進行整編。仍使用三軍番號,所屬部隊被編為四個團。第六十一團,由三軍三路、四路和一路、二路各一部編成,團長趙一萍,政委劉中華,轄三個營;第六十二團,由原掖縣三支隊編成,團長鄭耀南,政委李耀文,轄三個營;第六十三團,由三軍一路、二路各一部編成,團長於得水,政委李丙令,轄七個連;第五十五團由原掖縣三支隊和三軍二路各一部編成。同月,由魯東遊擊七八支隊留膠東部分組成六十四團。
9月18日,三軍改番號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高錦純任司令員,吳克華任副司令員,宋澄任政委。11月,五支隊將所屬部隊編為三個旅。12月,即墨李兆歧部被編為六十五團。同月,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五支隊副司令員吳克華本月率六十一團二、三營和五十五團三營(該部後來和山東縱隊警衞團合編為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支援魯南。至此,五支隊轄六個團,7000餘人。
1939年3月,五支隊進行一期整軍,撤銷旅的番號,下轄六十五團十五團和三個直屬營。7月,五支隊又將主力整編為十三團和十五團。9月,五支隊又將三個直屬營編為十四團。
1940年9月,五支隊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仍轄十三、十四、十五團,旅長吳克華,政委高錦純。同時,以第三軍區(1939年9月由中共膠東區委軍事部改組)為基礎成立新第五支隊,轄一、二、三團,司令員王彬,政委王文。1942年7月正式成立膠東軍區,並統一指揮第五旅,許世友任司令員,林浩任政委。第一、二團分別改編為十六、十七團,第三團拆編。1942年12月,五旅部隊精簡為十三、十四兩個團。1943年3月,撤銷五旅,五旅機關與膠東軍區機關合並,膠東軍區直轄十三、十四、十六團,十七團拆編。
1945年8月,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決定,將各軍區主力部隊和基幹部隊整編為山東解放軍野戰兵團。膠東軍區奉命將所屬部隊進行擴編,組建第五、第六師。第五師,以原五旅組成師機關,轄三個團:十三團以原十三團組成;十四團以萊陽、掖縣、平北、萊西等縣獨立營及十三團少量骨幹組成;十五團,以東海獨立團改編而成。第六師轄,三個團,所屬部隊為原五旅十四團,原五支十六團和西海軍分,區獨立團。
1945年9月,膠東軍區抽調主力部隊和一部分地方幹部支援東北戰區。10月6日至15日,第五師(欠十三團和十四團三營)、第六師(欠十六團三營)以及東海軍分區獨立三團、西海軍分區獨立團、北海軍分區兩個營和東海、北海區各縣的地方武裝九個連,總計十個團的兵力,登船海運至東北,編為東北人民自衞軍第二、第三縱隊。
1946年1月,這兩個縱隊奉命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1949年2月,該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1945年10月,膠東軍區奉命第二次組建第五、第六師。第五師,轄十三、十四、十五團,第六師轄七、八、九團。1947年1月,第五、第六師和警備第三旅奉命組建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1949年2月,該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
1947年4月,膠東軍區奉命第三次組建第六師、第五師。第五師轄十三、十四、十五團,第六師轄十六、十七、十八團。1947年8月,,膠東軍區奉命組建第七師,第七師轄十九二十二十一團。同月,第五、六、七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1949年2月,華野十三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1948年3月和5月,膠東軍區奉命第四次組建第六師、第五師。1949年3月,第五師、第六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二軍。1949年11月,膠東軍區又組建一個師編入三十二軍。1950年,三十二軍所屬部隊改編為公安和其它部隊。 [1]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主要貢獻

在抗日戰爭時期,三軍打響了膠東抗戰第一槍,在此後的艱苦抗戰中,這支武裝同日偽頑軍進行了7000多次戰鬥,殲敵13萬多人。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與三軍血脈相連的二十七軍和四十一軍,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二十七軍先後參加了萊蕪、孟良窗、濰縣、濟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著名戰役,殲敵21萬餘人。四十一軍先後參加了鞍海、新開領、遼瀋、平津、衡寶、廣西等著名戰役。1950年1月進入廣東,解放南澳等粵東沿海島嶼。二十七軍和四十一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著戰功。在戰爭中,二十七軍和四十一軍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集體和英雄模範人物。在國慶50週年閲兵式上有兩個步兵方隊,一個是來自二十七軍的“濟南第一團”,另一個是來自四十一軍的“塔山英雄團”,這兩個團同三軍的關係更是血脈相連,源遠流長。
1950年11月,二十七軍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參加了抗美援朝第2、第5次等重要戰役,並創造了首戰全殲美軍五個營,繳獲團旗一面的輝煌戰例。1979年2月,四十一軍參加了對越自衞反擊戰。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們不僅在保衞祖國,更在搶險救災,支援地方建設上。再立功勳,顯示了強大的軍威。 [2] 
參考資料
  • 1.    劉常青主編;中共文登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文登地方史  第1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11,第89-93頁.
  • 2.    劉常青主編;中共文登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文登地方史  第1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11,第93頁.
  • 3.    中共山東省組織史資料編輯領導小組,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組織史資料  1921-1987  送審稿,,1990.09,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