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

鎖定
1938年3月,中共掖縣縣委發動了玉皇頂武裝起義,建立了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轄11個大隊,3700餘人,建立了膠東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權。同年8月與第三軍合編,用第三軍番號,三支隊番號撒銷。 [3] 
中文名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
位    置
膠東
分    類
軍隊
成立時間
1938年3月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歷史背景

1937年蘆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全國發出號召全民族抗戰的宣言,莊嚴宣佈:我黨的方針是堅持抗戰到底,反對妥協退讓,動員一切力量,為爭取抗戰徹底勝利而鬥爭。接着,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據黨中央洛川會議精神作出了《華北決議》,號召共產黨員“脱下長衫,到游擊隊中去”。山東省委遵照這一決議,開始把我黨同志一批一批派向農村,廣泛地動員組織羣眾,團結各階級、各階層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抗日遊擊戰爭。 [1]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發展歷程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分散發動 統一聯合

1937年10月,原掖縣縣委書記鄭耀南由青島回到掖縣組織領導抗戰。11月,共產黨員張加洛(時年18歲)受中共山東省委派遣到膠東,回到掖縣發動抗日武裝。他們深入羣眾,進行了廣泛的抗日武裝發動,建立了眾多小股抗日武裝,名稱有:人民抗日義勇隊、抗日鋤奸隊、抗敵前進隊、人民抗日救國會、戰地服務團等。這些小股武裝組織多者六、七十人,三、四十條槍,少者一、二十人,六、七條槍。主要成份是農民、教師、學生、攤販和舊軍人。
與我黨發動抗日武裝的同時,掖縣進步的國民黨人孫會生、徐志皓、徐承勳等和一批右派國民黨人趙森堂(縣黨部常委、縣督學)、楊輔庭、王春堂、張顯庭等聯合起來,發動了“民眾抗敵前進隊”(簡稱“民抗”)。後來發展到六、七十人,三、四十條槍。於是,在抗日的旗幟下,掖縣同時出現了幾股武裝如何爭取團結他們共同抗日,便提到了縣委的議事日程上來。
1937年年底,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放棄對日抵抗,濟南淪於敵手。各地國民黨政府進一步土崩瓦解。形勢日趨緊迫。縣委認為,統一全縣武裝的時機已經成熟為了同“民抗“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縣委決定:把各分區委秘密發動的武裝,作為各個獨立的武裝單位,以平行聯合的方法,把國民黨的“民抗”吸收進來。根據各部隊人槍的多寡,選出代表,組成統一的指揮部。
經過協商,聯合起來的統一武裝組織,命名為“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簡稱“民動”),指揮部設軍事、政治組織、宣傳和外交等五個席位。中共佔了四席,即:鄭耀南同志任軍事,張加洛任政治,李勳臣同志任組織,李佐長同志任宣傳;國民黨佔一席,即趙森堂任外交。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攻克縣城 活捉漢奸

1938年1月中旬,日軍侵犯掖縣城,扶持地方治安維持會長劉子容當上了偽縣長,大肆散佈亡國論。
針對劉、張二逆施展的反動伎倆,縣委決定斷其羽翼,爭取區隊,孤立敵人,壯大自己。同時着手進行消滅偽政權的準備工作。縣委黨刊《民聲》發表了《爭取區隊到抗敵陣線上來》的文章,指出:共產黨員、區隊隊員要通過各種關係、利用各種方式,努力爭取區隊起來抗日除奸。對於各個區隊,縣委根據其不同情況採取了不同策略。如:五區隊隊長孫鼎吉五區隊一分隊長包裕民,都是我黨派進去的老黨員,這個區隊的工作就由他們去做。有的區隊隊長一時轉不過來,我們就先做分隊長和隊員的工作。有的區隊提出不改編,願以原建制為基礎發展隊伍,我們就答應他們。由於工作得法,措施有力,全縣大部分區隊很快歸順了“民動”。到1938年2月底,由中共掖縣縣委自己發動的各股武裝,加上沙河(由王寅東、王侯山、侯鏡清同志領導)同平度北鄉(由喬天化、羅竹風同志領導)的兩股武裝,以及全縣十個區隊的大部武裝,共組合了四、五百人槍的抗日武裝隊伍。
3月8日,掖縣縣委以鄭耀南為首指揮“民動”各股武裝四五百人槍,在掖城北3公里的玉皇頂舉行抗日武裝起義。至9日上午攻克縣城,推翻了偽政權,活捉了劉子容。收復掖縣的翌日,我即以鄭耀南的化名“總司令於國棟”的名銜在全縣張貼了安民佈告。三日後,“民動”改稱“膠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支隊”(簡稱“三支隊”),以支隊長鄭耀南的名義發出公告,申明抗戰大義和黨的各項政策,激勵軍民同仇敵汽、堅決抗戰到底。鄭耀南任支隊長兼軍政委員會主席,王仁齋、張加洛先後任政治處主任,趙森堂任參謀長,周亞泉任支隊副。 [1]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擴大武裝 建立政權

支隊黨委在人民羣眾中廣泛進行抗日宣傳和擴軍工作,印發了《抗日除奸宣傳大綱》,莊重宣佈了三支隊的六條政治主張:(一)保衞膠東,保衞家鄉,驅逐日寇出境;(二)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三)徹底實行民主政治,完成民選;(四)取消苛捐雜税,改善人民生活;(五)徹底肅清漢奸,沒收漢奸財產補充抗日軍費;(六)動員廣大民眾參加抗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王仁齋同志率先帶領政工人員和抗戰劇團,深入全縣幾個主要區、鎮,巡迴演出抗日戲劇,登台演講,教唱救亡歌曲。各大隊也在駐地集市、廣場和街頭,進行了廣泛的抗日宣傳。
中共的主張和方針政策反映了羣眾的願望和要求,人民羣眾抗日情緒普遍高漲,很快在全縣掀起了參軍熱潮。到三、四月份,三支隊由原來的四、五百人槍擴展到三千數百人槍,組編了十六個大隊(每個大隊少者一百六、七十人槍,多者二、三百人槍)和幾個通訊、偵察、警衞隊,成為當時我黨在膠東以至全省各地最大的抗日武裝力量之一。
為了加強部隊的政治工作,三支隊自上而下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支隊部設立了政治機關。政治部內設組織、教育、宣傳、民運、總務各科,還有婦救會、抗戰劇團和《抗戰日報》社。各大隊設政委,各中隊設政治指導員。以大隊為基礎建立黨支部,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為了提高政工人員的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支隊政治處(部)分批輪訓了大隊、中隊的政工幹部。授課內容有: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政治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等。
在政權建設上,三支隊領導十分重視財經建設。進城不久,耀南同志就邀請孫康侯(社會賢達)、孫會生等人組成財經委員會(北海銀行的前身),統籌全支隊和政府的財經收支。通過整頓鹽務、税收,每月可收入鹽捐十五、六萬元,加上向大地主、鉅商、富户徵收的抗日愛國捐,每月可收入三十萬元左右。除了解決當時部隊和政府所需的經費外,後來還向膠東區黨委、山東分局支援了大批財款。 [1]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自衞還擊 挫敗頑軍

三支隊誕生前後,日寇只佔據青島、煙台、濰縣幾個點線,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得到迅猛發展。膠東特委在文登領導了著名的天福山起義,創建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簡稱“三軍”),文(登)、榮(成)、威(海)一帶有三軍一、三路,蓬萊有三軍二路,黃縣有三軍四路,共有三千五百人槍。到五月份,構成了蓬(萊)、黃(縣)、掖(縣)三縣抗日根據地的雛形。三軍和三支隊是當時膠東黨領導的兩支最大的抗日武裝。此外,還有萊陽、即墨等縣的抗日遊擊隊。與此同時,國民黨地方官官員及少數豪紳也趁機招兵買馬,搶佔地盤。他們多者有一、二千人槍,少者三、五百人槍,稱號繁雜,各據一方。一時間,“司令”賽牛毛,“指揮”滿天飛,膠東內地各縣大部為他們控制。 [1] 
國民黨員張金銘以“第五戰區直屬第十六支隊”的名義,在平度祝溝成立了司令部,擁有一千七、八百人槍,自稱中將司令,到處下“委”,搶佔併吞。三支隊成立後,張金銘派他的參議王東朗到掖縣送“委”,妄圖兼併掖縣和三支隊。拉攏不成,張金銘先給三支隊編造了莫須有的“十大罪狀”,胡説三支隊攔劫了他的軍火船隻,扣壓他的人員等。後又勾結招遠焦盛卿、棲霞秦毓堂和萊陽劉東陽三股頑軍,於五月六日分四路向掖縣發動突然襲擊。 [1] 
歷時近一月的反頑戰役,以張金銘部的失敗告終,其餘各部入侵武裝相繼收兵。張金銘部派代表郭武林到駐黃縣膠東抗日聯軍指揮部進行談判。在三支隊代表張加洛和三軍代表高達三義正嚴辭的指責下,張部代表承認他們主動進攻三支隊,負有肇事之責,並表示今後願意聯合抗戰,共同對敵。 [2]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蕩平叛亂 合編告成

6月中旬,七、八支隊奉中共山東省委之命,揮師西開,途經掖縣,暫駐朱橋、平裏店一帶繼續進行整編任務。趙森堂在北鄉召開鄉鎮長會議,籌劃槍支彈藥,秘密組織地下武裝,並在會上公然説,“七、八支隊提槍捐款是土匪。張加洛去七、八支隊司令部,通報了參謀長趙森堂等與我方日趨緊張的態勢,並請七、八支隊暫緩西行,作為後盾,靜觀事態發展,以備不測。
國民黨山東省第八行政區專員厲文禮委原平度縣國民黨縣黨部常委尚性初為掖縣縣長。尚性初到掖縣後,趙森堂私下去西關探視,對其表示支持。鄭耀南召開支隊部會議,研究決定,拒絕接受厲文禮委任的縣長,會後,張加洛指派駐西關的八支隊第一大隊長魏培德和政委李文光,帶領一部分戰士將尚性初一行武裝押送出境。
三支隊內以趙森堂為首的一部分國民黨人,在被城南門裏召集會議,密謀篡權,奪取武裝。會後,趙森堂指派第四大隊大隊副張之敬通過昌邑王尚志部,謀取國民黨別動縱隊遊擊司令秦啓榮的委任。膠東特委選派張斑旭、林月樵、楊德之、車學藻、李拙民、劉漢清、閻毅、秦建平等15人到三支隊,由政治部分派到各大隊分任政委或指導員。
6月下旬,張之敬由昌邑返回,帶來秦啓榮委趙森堂為“國民黨山東別動縱隊第五縱隊第七梯隊司令”兼“掖縣縣長”的委任令。趙森堂指派第五大隊長楊輔庭偕朱開印,前往萊陽,與國民黨膠東行轅主任魯濱聯繫,私下刻制官防、印信和委任狀。方菊珍、楊維華、朱開印先後向支隊特支委書記張加洛報告趙森堂等陰謀篡權活動。第二大隊長王春塘奉趙森堂之命,在各大隊間從事策反活動。第四大隊長王兆麟,第九大隊長王贏洲等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接受了趙森堂的委任。三支隊特支委向膠東特委通報了趙森堂等密謀叛亂情況,特委表示,“必要時,可斷然處置。”
7月初,趙森堂、王文峯等在城裏勵新書店開會,密謀在抗戰一週年紀念日,舉行暴亂,屠殺三支隊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三支隊特支委決定立即採取行動,對趙森堂、王文峯為首的一批陰謀叛亂分子進行鎮壓。4日上午,在城內外一起舉動,逮捕了趙森堂、王文峯、楊輔庭、王春塘、張顯庭、陶仁基(朱由鄉鄉長)等六名首要分子。
8月初,膠東特委先後派特戰隊長林一山、特委書記王文商談三軍與三支隊合編事宜。8月12日,三軍與三支隊進行合編,三支隊番號撤銷,保留三軍番號,轄四個團。三支隊部隊編為五個營,以三個營組建為六十二團(鄭耀南任團長,李耀文任政委,張加洛任政治部主任)。另以二個營與三軍一部編為五十五團。
不久,宣佈鄭耀南、李耀文、張加洛分別兼任蓬(萊)、黃(縣)、掖(縣)警備區警備司令,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主任。原三支隊政治部《抗戰日報》停刊,。其設備及部分人員併入膠東特委創刊的《大眾報》社。膠東北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簡稱北海行署)。不久,北海行署撤換了原掖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張冠五,及政府若干人員,任命於琅為縣長。膠東特委接受原三支隊兵工廠、被服廠、鹽捐處、財經委員會等機構和部分人員。並將兵工廠的設備和人員,從城裏陸續遷至掖南夼裏、八區宋家、吳家等地。膠東特委接受原三支隊財經委員會銀行籌建處,及人員和設備,劃歸北海行署管轄,併成立了“北海銀行”籌建處。
9月18日,三軍總部,在掖縣沙河鎮東河灘舉行大會,宣佈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縱隊第五支隊(簡稱五支隊)成立。
10月上旬,為阻擊日偽入侵,六十二團奉命調回液縣,在平(度)北高望山一帶,繼續打擊進犯之日偽軍(偽軍張步雲,日偽軍張宗援等),阻其北上,保衞了蓬(萊)、黃(縣)、掖(縣)。
11月,在掖縣原縣立中學(九中)禮堂召開大會,宣佈“北海銀行”成立,正式發行北海銀行幣,任命張玉田為經理。中旬,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原為山東遊擊縱隊),六十二團改為二十一旅(下轄六十二團、六十四團),鄭耀南任旅長,李耀文任政委,張加洛任政治部主任。二十一旅繼續在掖、平邊作戰。下旬,二十一旅成立《海濤》文藝社,鄭耀南任社長,李佐長、羅竹風任主編。
12月,膠東特委改為區黨委,在掖南召開了全膠東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二十一旅由張加洛等代表參加。口原掖縣縣長張冠五等數人,被懷疑為“託匪”,先後被拘捕,陳程九、王慎修等遭槍決。月底,張冠五逃在腋、萊邊界下店村,下落不明。
1939年1月,偽軍趙保原“起義”、二十一旅與該部聯合作戰,打擊進犯之劉桂堂部,激戰終日,趙部基本觀戰。1月16日撤出掖城、李耀文、張加洛率二個營阻敵未成,二十一旅轉入東南山地。繼在掖東北地段打了秦家戰役。之後,經五支司令高錦純決定,二十一旅回黃縣休整。
2月,二十一旅進駐黃山館、磁口、新城一線設伏,擬阻劉黑七部東犯,劉部卻由萊陽、棲霞北竄進入黃縣(我方主動撒出)。王仁齋在黃縣城南撤出時,遇敵犧牲,時年27歲。3月19日,原三支隊主要領導鄭耀南、張加洛,李佐長以“學習”為名,調離部隊,由棲霞扒頭張家出發,被送往魯南,後隨山東工作報告團赴延安學習。
原三支隊改編為32團及21旅,撤出蓬、黃、掖後,21旅又改為62團,之後62團與三軍部隊混編為13、14、15三個主力團,以後又改為五旅、五支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現在的第41集團軍第121師361團、第27集團軍第235團(原膠東13團、“濟南第一團”)2營4、5、6連、1營2、3連及3營7連,這些部隊的前身都是三支隊。 [2] 

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歷史意義

“第三支隊”成立時間僅6個月,但他們是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的骨幹力量;是敵後戰場的楷模,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突出歷史貢獻。 [4]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華民族處於危急關頭。英雄的中華兒女,堅決抗日救亡。民族抗戰的運動,風起雲湧,席捲全國。中共掖縣縣委根據黨中央、毛主席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積極動員組織羣眾,團結各階級、各階層人士,發動游擊戰爭,為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而鬥爭。一九三八年三月九日,掖縣黨率領四五百人、槍的抗日隊伍,一舉攻克掖縣城,成立了“膠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簡稱“三支隊”),在攻城後不到兩個月時間,發展到三千七八百人、槍,建立起膠東最早的抗日民主政府。時間已過去四十幾年了。在三支隊誕生和發展的崢嶸歲月裏,中共掖縣縣委和三支隊黨委,在貫徹黨中央、毛主席關於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方針的過程,有若干經驗教訓,現在做一些歷史的回顧,是很有意義的。 [5] 
參考資料
  • 1.    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編. 山東黨史資料 1985年 第3期 總第十八期[M]. 1985,第26-39頁
  • 2.    萊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萊州文史資料》編輯部編,萊州文史資料 第6輯,《萊州文史資料》編輯部,1992.06,第166頁
  • 3.    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組織史資料 1921-1987》: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02:第185頁
  • 4.    李果霖. 山東籍抗日英烈羣體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啓示研究[D].曲阜師範大學,2018.
  • 5.    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山東抗戰口述史 中》: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07:第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