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良

(曹植詩作)

鎖定
《三良》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三曹”之一曹植創作的一首五言詠史詩。詩中通過對秦穆公以人殉葬、“三良”無謂犧牲的描寫,揭示三良殺身時的心理矛盾,説明並非“所安”,實出無奈,表達了對“三良”哀悼之情,以及對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不滿之意。
全詩文勢飛動雄邁,氣格浩然高妙。 [6-7] 
作品名稱
三良
作    者
曹植
創作年代
三國·魏國
作品出處
《昭明文選》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三良作品原文

三良
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
生時等榮樂,既沒同憂患
誰言捐軀易,殺身誠獨難
攬涕登君墓,臨穴仰天嘆
長夜何冥冥!一往不復還
黃鳥為悲鳴,哀哉傷肺肝 [4] 

三良註釋譯文

三良詞句註釋

⑴三良:春秋時代秦穆公死後以一百七十人殉葬,其中有子車氏的三子:奄息、仲行和針虎,稱為“三良”。《詩經·秦風》有《黃鳥》篇,就是哀悼三良的詩。
⑵功名:功勳聲譽。
⑶忠義:指為國家解除禍患而犧牲的行為。我:代指三良。安:樂於施行。
⑷秦穆: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時代五霸之一。下世:去世。
⑸三臣:即三良。自殘:自殺以殉葬。
⑹等:同。榮樂:指宴飲安樂的生活。應劭漢書注》説:秦穆公與羣臣飲酒,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⑺沒(mò):通“歿”,死。
⑻捐軀:獻身。
⑼誠:確實。
⑽攬涕:拭淚。君墓:指秦穆公之墓。
⑾穴:墓穴。
⑿長夜:人死後埋在墓中不見天日,就像是漫漫長夜。何:何其,多麼。冥冥:昏暗的樣子。
⒀一往不復還:一去就不再回來。
⒁黃鳥:指《詩經》中哀三良詩的《黃鳥》。其小序説:“《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
⒂傷肺肝:形容極度憂傷。古歌:“大憂摧人肺肝心。” [7] 

三良白話譯文

功名不可強求,忠義我所欽羨。
秦穆公去世死去,三良殉葬把身捐。
生前同享榮華快樂,死時共擔憂苦患難。
誰説捐軀容易,以身殉死實在艱難。
擦着眼淚走進墳墓,在墓穴前對天長嘆。
墳墓如夜多麼昏暗,一去不能再回還。
黃鳥為他們聲聲悲鳴,可哀啊,令人傷痛心肝。 [5] 

三良創作背景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隨軍西征馬超時曾到關中,故此篇當為經過秦穆公墓地,有感於歷史上三良殉葬之事,而作該詩。 [2] 

三良作品鑑賞

三良文學賞析

該詩是一首憑弔古人的詩作。詩人從詠三良着筆,表述自己對他們殉葬一事的看法。詩歌一開頭就以三良的口氣唱出:“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説立功揚名不能靠人力強為,但忠義卻是自己所仰慕的。自然地引出三良從葬的史實:“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秦穆公去世,三良以身殉葬。因此,史書上説秦穆公“死而棄民,殺其良以從”。接着,詩人沒有正面指責秦穆公,而是從三良自殘來開拓詩意,發表議論:“生時等榮樂,既沒同憂患”。詩人認為,雖然“生則同榮,死則同患”是臣對君應盡的忠義,但卻不合情理。因此,三良從葬只是白白地害了自己。“誰言捐軀易,殺身誠獨難。”誰説殺身捐軀容易,真要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三良在殉葬時是“攬涕登君墓,臨穴仰天嘆。”揩着眼淚走上秦穆公的墳墓,在墓穴旁仰天嘆息。生的依戀和死的恐懼是多麼劇烈地煎熬着他們的心靈!《詩經・黃鳥》篇對此也有形象的描寫:“臨其穴,惴惴其慄。”寫出三良的慘死,也就襯托了秦穆公的殘忍,表達了詩人同情三良,不滿穆公的思想感情。“長夜何冥冥,一往不復還。”活活被埋入地下,永遠不見天日,是多麼的黑暗。從此一去不再復返,這是多麼的悽慘!“黃鳥為悲鳴,哀哉傷肺肝。”黃鳥也為三良的死悲鳴,真令人肺肝也要撕裂了。《詩經・秦風·黃鳥》每章都以“交交黃鳥”開頭,來哀悼子車氏兄弟的屈死。《古歌》有“火憂摧人肺肝心”的句子。詩人引此入詩作為結尾,語意深長,使讀者能自然產生聯想,使詩意得到延伸,也使作者對三良的哀悼得到充分表達。
詩人曹植在該詩裏表現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把三良從葬説成是出於忠義,另一方面也認為他們這樣殺身捐軀是可悲的,表達了自己的哀悼之情,也隱含了對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不滿之意。關於“三良”的史實是人們熟知的,而且早有《黃鳥》詩反映它,因此,要寫出新意並不容易。詩人在寫這首詩時採取了和《黃鳥》不同的角度,不直接詠史實,責穆公,而是從“三良”着筆來寫,表彰他們的忠義,哀嘆他們的殺身從葬,以暗襯秦穆公的殘忍,表明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使詩意比較曲折,感情比較複雜。 [3] 

三良名家點評

南宋文學家吳子良吳氏詩話》(卷下):“君子進退存亡,要不失正而已,豈苟謂匹夫之諒哉!論者罕能知此,如王仲宣(王粲)雲:‘結髮事明君,受恩良不訾。臨沒要之死,焉得不相隨。’曹子建亦云:‘生時等榮樂,既沒同憂患。’若然,則是三良者,特荊軻聶政之徒耳。” [2] 
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卷二):“此秦公子高上書‘臣請從死,願葬驪山之足’者也,魏祚安得長。‘功名’一聯,是説自家話。” [2] 

三良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並稱“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曹植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詩品》説:“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同時,曹植又是最早注意聲律的作家。其作品音律和諧,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章表辭賦也很著名,都洋溢着非凡的才氣。現存詩八十多首。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206篇。 [1] 
參考資料
  • 1.    張長青編著.《中國古典詩詞名篇文化鑑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06:第117頁
  • 2.    林久貴,周玉容編著.《曹植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9.07:第10-11頁
  • 3.    賀新輝主編.《古詩鑑賞辭典  上》.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8:第493-494頁
  • 4.    劉以林主編;陳豔選編.《學校傳世藏書文庫 中國文學 三曹詩文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05:第60頁
  • 5.    殷義祥譯註.《魏晉南北朝  三曹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第170-171頁
  • 6.    王巍校注.《建安文學全書  曹植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28頁
  • 7.    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主編.《昭明文選譯註 第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1:第415-4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