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汝比帖

鎖定
《汝比帖》為南朝齊王慈所書寫的草書信札,是唐代摹搨本《萬歲通天帖》叢帖的第九帖。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是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後,命專職人員進行硬黃響搨、雙鈎廓填而保存下來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原跡已不可考。
中文名
汝比帖
作    者
王慈
年    代
南朝齊
摹    搨
唐代

汝比帖文物信息

【名稱】汝比帖 [1] 
【作者】王慈
【年代】南朝齊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縱26.3釐米
【字數】6行,29字 [2] 

汝比帖法帖內容

汝比帖原文

汝比①可也,定以何日達東,想大小②並可行。遲陳賜還。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1] 

汝比帖註解

①比:近來。《呂氏春秋·先織》:“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②大小:猶多少。引申指情況。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嚼碎狼牙,睜察大小。”凌景埏校注:“大小,本是對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詞,這裏引申指一般情況。” [3] 

汝比帖書法賞析

汝比帖尚意

《汝比帖》真賞齋墨拓本 《汝比帖》真賞齋墨拓本 [3]
《汝比帖》書法逸筆草草,勢態強烈,字形不甚講究,以“意”為主。從筆畫形態上來看,用筆多取側鋒,爽勁、鋒利。王慈的草書,用筆速度較快,筆勢如斬釘截鐵,乾脆利落。 [4] 

汝比帖對比

在單個線條較為明快、單純、弱化提按幅度的情況下,線條與線條之間的對比(主要是提按對比)卻很強烈,如《汝比帖》第一、四行上端與第一、二行下端,反差極大,視覺效果強烈。側鋒的大量運用,也增強了這種乾淨利落、勁爽通達的藝術效果。側鋒處,用筆大膽、痛快,甚至出現出一種“刮”、“擦”的效果。若《汝比帖》第三行之側鋒與第四行之中鋒而後數字則以側鋒為主,由此營造出一種點畫跳躍、筆勢張揚的氛圍。 [4] 

汝比帖疏密

章法安排上,松處可容三五字,緊處則筆畫重疊碰撞,《汝比帖》第一、二行之間的空間,即是一例。但行氣仍然連而貫通,這,主要是因為每一行的中軸線始終保持着垂直穩定而不偏移的緣故。 [4] 

汝比帖作者簡介

王慈(451-491),字伯寶,南朝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僧虔之子。官至侍中、冠軍將軍、司徒左長史。善隸、行書。慈少與從弟儉共研書學。唐張懷瓘書斷》卷中謂慈“亦善隸書”。宋陳思《書小史》謂其“善行書”。書法筆勢雄強豪縱,體勢奇偉,縱橫姿肆。其字與王羲之書法迥然不同,卻與王獻之的行草書極相近似。梁陶弘景曾雲:“比世皆高尚子敬,不復有元常,逸少亦然。”王慈草書運筆圓渾,含藴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使人聯想到王獻之書作風格。書作有《柏酒帖》、《汝比帖》等存世。 [5] 

汝比帖相關閲讀

萬歲通天帖來歷
萬歲通天帖》" style="float: right;" src="06493638b8c4b777b9998fed" data-layout="right" width="1280" height="159" owner="陰影裏的傻子"/>《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鈎廓填。紙本墨跡卷,縱26.3釐米,橫253.8釐米。《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6] 
萬歲通天帖現狀
《萬歲通天帖》即王方慶所獻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為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殘缺不全,並歷經二次火災:明代無錫華中甫真賞齋火災;乾隆內府乾清宮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鈎摹精到。《萬歲通天帖》“筆花滿目,奕奕生動;用墨之意,亦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世殆盡”(董其昌語)。原跡藏遼寧省博物館 [6] 
參考資料
  • 1.    圖片一來源: 
  • 2.    基本信息資料來源:個人彙編
  • 3.    圖片二來源:個人掃描自《中國法帖全集》第13卷,(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 4.    書法賞析資料參考:沈樂平《新編草書入門五十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 5.    作者簡介資料來源:個人彙編
  • 6.    相關閲讀資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