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喉痛帖

鎖定
“喉痛帖”又稱“一日無申帖”,存於唐摹《萬歲通天帖》中,是南朝梁代王志的作品之一,該作品講述的是作者感覺喉嚨不適隨手寫的札記,可作者不曾想到,一些不經意的手札,成為了後世流連的佳作。
中文名
一日無申帖
作    者
王志
書    體
行楷
時    代
南朝梁代/唐代(摹搨)
規    格
6行,37字
材    質
硬黃紙本墨跡

喉痛帖法帖內容

喉痛帖原文

一日無申①,只有正屬雨氣方昏②,得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憒憒③,何強,晚當故造遲敍談。惟反,不多④。 [1] 

喉痛帖註解

①申:表明,表達。②昏:暗而無光。③憒憒:煩亂;紛亂。《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張介賓注:“憒憒,心亂也。”④不多:,書信結尾套語,不多説。 [2] 

喉痛帖其他信息

題簽:臣六代從叔祖中書令臨汝安侯志書。 [1] 

喉痛帖書法賞析

喉痛帖字勢行氣

《喉痛帖》 《喉痛帖》 [3]
《喉痛帖》不拘成法、大膽潑辣。通篇觀之,結字險峻,上窄下寬,左右拉開距離,形成強烈的對比。筆畫忽粗忽細,章法茂密,楷、行、草相雜,別具一格。既傳承二王筆法,又流露出自我創新的意識。信札開篇的“一”字較輕細,其後的“申”字粗壯有力,豎畫勁健,收筆見枯,給人“燥裂秋風,潤含春雨”之感,顏真卿祭侄稿》中有用筆與此處相像。“屬雨氣方”連續四字極粗重,沒有刻意用細筆來作變化。不過,“氣方”二字連筆不必要,“方”字筆畫少,連筆累贅。故評者在稱讚王志創作膽識高、氣勢足的同時,也指出其用筆失於粗野。自“吾夜來”起,逐漸進入創作狀態,“來患”二字筆畫細且為草法,此後連筆漸多,字形簡約,到最後一列,字形極為放浪,體現出不流於俗的匠心。從字形大小來看,“告”和“慰”字大小懸殊相差七八倍。筆畫粗細的對比,見證了創作時的激情與速度。 [4] 

喉痛帖雄奇險峻

書法極見雄奇。觀其用筆,筆勢恣肆險峻,縱放多姿,而不欲收斂含蓄。行筆以按為主,間有提頓,因而筆畫粗細間插,易顯光輝神采。收筆多放鋒,與下一字相連,似亦並不甚注意輕轉牽絲,甚至寫如筆畫之着墨。字形偏稍縱長,然氣勢豪雄,雖務向中間聚攏,然神勢極能向左石展示其開闊之意態。字大小不一,整篇錯落參差,饒有情致。第一字“一”,竟輕筆一勒,最後一行之首“敍”字亦着力甚輕,可謂兩頭清爽,中間濃重,整體看來渾然一致,讀乏只覺氣雄神壯,似可從中獲取多少鼓舞。其字雖也像以獻之為宗,但又與王慈者不同。一取其弛張,一取其嚴謹,真是各得其求。學書過於疏散者,可多從此帖探索其奧趣

喉痛帖情感表達

雨氣圖 雨氣圖 [5]
看到王志的《喉痛帖》,令人聯想到唐代張旭的《肚痛帖》,都是書家描述自己身體狀況的手札。書之妙道,關乎性情,一顰一笑,皆可為書。流傳後世的書法佳作,常常是一些不經意的手札,《喉痛帖》便是一例。 [4]  台灣學者蔣勳在《手帖:南朝歲月》一書中,則以散文的語言描述《喉痛帖》:“《一日無申帖》(《喉痛帖》)是《萬歲通天帖》的壓軸之作,比起王慈的書法,弟弟王志更緊斂俊挺,短短一篇書帖,像一瓣一瓣花片綻放,燦爛奪目,他從王獻之得到鼓勵,可以更揮灑出生命的青春之美了。冬日寒涼,拿出《一日無申帖》會特別細讀幾行字——‘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字與字間許多牽絲連貫,是獻之‘一筆書’的精神。‘吾夜來患喉痛,憒憒’八個字,線條的爽利速度,變化萬千,彷彿千百年前身體上的痛,心境的喟嘆,都在紙墨中。” [6] 

喉痛帖書法評價

作為書家,最可貴之處是必須具備“恨二王無臣法”的創新意識。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喉痛帖》手札中因運筆、氣勢不足而缺乏韻籍的現象,應持理解態度。在書法史上,王志能憑手札書史留名,自有其過人處。《喉痛帖》全篇逸筆草草、反差強烈,最終復歸於樸,凸顯了晉人瀟灑出塵的風範。這一切,都在一件手札中展露出來。觀之,有如對至尊之感,宋代的米芾得益於此帖良多。
在創造性方面,王志超越其父王僧虔和其兄王慈,在這一點上和王獻之相類似。與同時代書家的札帖相比較,《喉痛帖》此帖不拘成法、大膽潑辣。 [4] 

喉痛帖作者簡介

王志,字次道,琅玡臨沂人。生卒年不詳。南齊王僧虔次子,王慈弟。拜駙馬都尉,梁初位散騎常侍中書令,遷丹陽尹。累官至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諡安。《梁書》卷二十一《王志傳》雲:“志善草隸,當時以為楷法,徐希秀常謂志為‘書聖’”。唐竇臮述書賦》捲上以王志與兄王慈(字伯寶)並論,雲:“伯寶、次道,並資義訓。兄則雜而外兼,稟家君於己分。弟則纖薄無滯,過庭益俊。並能寬閒墨妙,逸速毫奮,比達士與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傳世書跡有《一日無申帖》。 [7] 

喉痛帖相關閲讀

喉痛帖萬歲通天帖來歷

《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鈎廓填。紙本墨跡卷,縱26.3釐米,橫253.8釐米。《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8] 

喉痛帖萬歲通天帖現狀

《萬歲通天帖》即王方慶所獻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為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殘缺不全,並歷經二次火災:明代無錫華中甫真賞齋火災;乾隆內府乾清宮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鈎摹精到。《萬歲通天帖》“筆花滿目,奕奕生動;用墨之意,亦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世殆盡”(董其昌語)。原跡藏遼寧省博物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