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β氧化

鎖定
β氧化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間斷裂,生成乙酰輔酶A,和較原來少兩個碳原子的脂肪酰輔酶A [2]  。脂肪酸β氧化過程可概括為活化、轉移、β氧化及最後經三羧酸循環被徹底氧化生成CO2和H₂O並釋放能量等。
中文名
β氧化
外文名
β-oxidation
發現人
Franz Knoop

β氧化定義

定義: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間斷裂,生成乙酰輔酶A,和較原來少兩個碳原子的脂肪酰輔酶A。 [2] 

β氧化簡介

在肝臟內脂肪酸經β-氧化作用生成乙酰輔酶A,兩分子的乙酰輔酶A可縮合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也可還原生成β-羥丁酸。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總稱為酮體。肝臟不能利用酮體,必須經血液運至肝外組織特別是肌肉和腎臟,再轉變為乙酰輔酶A而被氧化利用。酮體作為有機體代謝的中間產物,在正常的情況下,其產量甚微,患糖尿病或食用高脂肪膳食時,血中酮體含量增高.尿中也能出現酮體 [1] 

β氧化説明

脂肪酸是由一條長的烴基上附加一個羧基的化合物,溶解度一般不大,主要來源於脂肪在人體消化道內的水解
碳原子個數為偶數的脂肪酸進入人體後,其羧基在細胞質基質中與乙酰輔酶A乙酰CoA)結合,之後循環往復地被催化脱去乙基,產生新的乙酰CoA,直至碳原子全部脱去。
新產生的乙酰CoA大多進入線粒體基質脱羧脱氫,進而被檸檬酸合成酶催化產生檸檬酸,參與三羧酸循環(又名Kreb循環或檸檬酸循環)。

β氧化三個階段

(1)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的氧化首先須被活化,在ATP、CoA-SH、Mg2+存在下,由位於內質網線粒體外膜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CoA。活化的脂肪酸不僅為一高能化合物,而且水溶性增強,因此提高了代謝活性。
(2)脂酰CoA的轉移:是在胞液中進行的,而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又存在於線粒體基質內,故活化的脂酰CoA必須先進入線粒體才能氧化,但已知長鏈脂酰輔酶A是不能直接透過線粒體內膜的,因此活化的脂酰CoA要藉助肉鹼(camitine),即L-3羥-4-三甲基銨丁酸,而被轉運入線粒體內,在線粒體內膜的外側及內側分別有肉鹼脂酰轉移酶I和酶Ⅱ,兩者為同工酶。位於內膜外側的酶Ⅰ,促進脂酰CoA轉化為脂酰肉鹼,後者可藉助線粒體內膜上的轉位酶(或載體),轉運到內膜內側,然後,在酶Ⅱ催化下脂酰肉鹼釋放肉鹼,後又轉變為脂酰CoA。這樣原本位於胞液的脂酰CoA穿過線粒體內膜進入基質而被氧化分解。一般10個碳原子以下的活化脂肪酸不需經此途徑轉運,而直接通過線粒體內膜進行氧化。
β-氧化途徑 β-氧化途徑 [3]
(3)脂酰CoA的β氧化:脂酰CoA進入線粒體基質後,在脂肪酸β氧化酶系催化下,進行脱氫、加水,再脱氫及硫解4步連續反應,最後使脂酰基斷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來少了兩個碳原子的脂酰CoA。因反應均在脂酰CoA烴鏈的α,β碳原子間進行,最後β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稱為β氧化。
a 脱氫:脂酰CoA在脂酰基CoA脱氫酶的催化下,其烴鏈的α、β位碳上各脱去一個氫原子,生成α、β烯脂酰CoA(trans-y-enoylCoA),脱下的兩個氫原子由該酶的輔酶FAD接受生成FADH2。後者經電子傳遞鏈傳遞給氧而生成水,同時伴有1.5分子ATP的生成。
b 加水:α、β烯脂酰CoA在烯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加水生成β-羥脂酰CoA(βhydroxyacylCoA)。
c 再脱氫:β-羥脂酰CoA在β-羥脂酰CoA脱氫酶(L-βhydroxyacylCoAdehydrogenase)催化下,脱去β碳上的2個氫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氫由該酶的輔酶NAD+接受,生成NADH+H+。後者經電子傳遞鏈氧化生成水及2.5分子ATP。
d 硫解: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β-ketoacylCoAthiolase)催化下,加一分子CoASH使碳鏈斷裂,產生乙酰CoA和一個比原來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酰CoA。以上4步反應均可逆行,但全過程趨向分解,尚無明確的調控位點。
1分子軟脂酸含16個碳原子,靠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共生成:7×1.5+7×2.5+8×10=108分子ATP,而所有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2分子ATP。故1分子軟脂酸徹底氧化淨生成:7×1.5+7×2.5+8×10-2=106分子ATP

β氧化發現過程

β氧化 β氧化
β氧化作用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紀初,Franz Knoop 在此方面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他將末端甲基上連有苯環的脂肪酸喂飼狗,然後檢測狗尿中的產物。結果發現,食用含偶數碳的脂肪酸的狗的尿中有苯乙酸的衍生物苯乙尿酸,而食用含奇數碳的脂肪酸的狗的尿中有苯甲酸的衍生物馬尿酸。 Knoop由此推測無論脂肪酸鏈的長短,脂肪酸的降解總是每次水解下兩個碳原子。據此,Knoop 提出脂肪酸的氧化發生在β-碳原子上,而後Ca與Cb之間的鍵發生斷裂,從而產生二碳單位,此二碳單位Knoop推測是乙酸。
以後的實驗證明Knoop推測的準確性,由此提出了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β-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β-碳原子上進行氧化,然後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間鍵發生斷裂。每進行一次β-氧化作用,分解出一個二碳片段,生成較原來少兩個碳原子的脂肪酸。
後來對CoA的發現以及分離和提純了參與脂肪酸氧化的各種酶,更弄清了其氧化機制的細節。E.P.Kennedy 和 A.L.Lehninger(1949)指出此氧化系統存在於線粒體中,後來D.E.Green及F.Lynen(1953)各自獨立地從線粒體的丙酮粉末提取出可溶性酶,成功地分離出β氧化各個階段的酶,明確了脂肪β氧化,按下述過程進行:
(1)由脂肪酸活化酶使脂肪酸與 CoA結合,
(2)由乙酰CoA脱氫酶的作用使乙酰CoA脱氫,
(3)由烯酰CoA水合酶的作用使烯酰CoA加水,
(4)由β-羥基乙酰 CoA脱氫酶的作用使β-羥基乙酰 CoA脱氫
(5)由β-酮酰CoA硫解酶的作用使β酮酰CoA裂解。
經以上5個階段逐次遊離出來的乙酰CoA(C2片段)經三羧酸循環而氧化。其能量收支為每分子棕櫚酸(C16)產生130分子ATP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除需上述各種酶之外,還需要催化3-順-烯酰CoA轉變成2-反式的3-順, 2-反-烯酰CoA異構酶和催化D(一)-3-羥式成L(+)-3-羥式的3-羥乙酰CoA-3-表異構酶參與。由奇數C原子脂肪酸分解產生的丙酰CoA,通過羧化及異構化而轉變成琥珀酰CoA再進一步變化 [1] 
參考資料
  • 1.    姜餘梅主編,生物化學實驗指導=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of biochemistry,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03
  • 2.    嚴明仁, 陳志仁等. 高等衞生管理院校系列教材 基礎醫學概論 下冊[M]. 1989
  • 3.    David L. Nelson & Michael M. Cox.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SEVENTH EDITION.:W. H. Freeman and Company,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