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即(拼音:jí)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而且還可以表示假設、讓步或轉折。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VCBH(86);VBH(98) [3] 
倉    頡
AISL [3] 
鄭    碼
XOY [3] 
筆    順
橫折—橫 —橫—豎提—點—橫折鈎—豎
字    級
一級(0901)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4] 
筆畫數
2+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5373 [3] 
四角碼
7772₀
舊    體
異    體
注音字母
ㄐㄧˊ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即”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左邊是一隻盛食物的高腳器皿,右邊是一個站立(圖1)或跽坐(圖2、3)的人,此人正面對着食器,準備吃東西,其本義就是準備就餐。周代早期“大盂鼎”裏的“即”字。就食者的姿形己稍變,食器已變成上下兩頭尖的了(圖4)。小篆(圖9)又進一步把食器變成“皀”字形,就食者更不成人樣,竟訛變為“”(即“節”)了。隸變、楷化以後,字的形體訛異更大。楷書舊字形本小篆,多寫作“卽”(左旁7畫),現代規範字形本漢隸,寫作“即” (左旁5畫)。 [2]  [5] 
“即”的本義是指的就餐、就食。例如《易·鼎卦》説的:“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其中的“不我能即”是説我不能吃器皿中的東西。“就食”的過程含有“走近”食器和“靠近”食器的意思,所以,“即”字的基本義“靠近”就被引申了出來。
接近也就是快要到達了,故即又引申出到達的意義。例如《禮記·曲禮上》中説:“將即席。”“即”便是“就”“到”的意思,這個意義也是“即”的基本意義所在。此外,在古文中這個意義還可引申表示“迎合、符合”,例如《韓非子·孤憤》中所説的:“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即主心”説的就是迎合主人的心,但這種用法現代漢語不常用了。
由於近的東西也就是當時的、眼前的東西,所以,“即”又從“接近”這個意義上派生出了當下、目前的意義,如:“即日”就是當天;“即時”就是當時。“即”由“當下、目前”的意義又發展出了相當於副詞就、便的意義和用法,比如:一觸即發,招之即來,聞過即改,等等。 [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就食。

《周易·鼎卦》:“鼐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就;接近;靠近。
approach;
be nea
《詩經·衞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史記·吳王濞列傳》:“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
至,到。

素問·氣交變大論》:“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
即席
乘;登。
ascend
《史記·河渠書》:“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即位;即任
〈文言〉尋求。

宋·王安石《上張太傅書》之一:“……有寒往即焉,而乃幸得,於今三年矣。”

〈文言〉迎合;符合。

韓非子·孤憤》:“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

〈文言〉依附;附着。

南朝梁·範縝《神滅論》:“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按照;依據。

唐·元稹《樂府古題序》:“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
即興;即景生情
〈文言〉就是(表示判斷)。
that is;
namely
左傳·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名詞
指當時,當天。亦表示以後不久的時間。
at preset;
today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即日;即刻;成功在即
燭頭之燼。

禮記·檀弓上》“夏后氏堲周。”唐陸德明釋文:“《管子》雲:‘左手執燭,右手摺即。’即,燭頭燼也。”

(Jí)姓氏用字。



連詞
〈文言〉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哪怕”。
even if
《左傳·昭公十二年》:“即欲有事,如何?”
曾鞏《太祖皇帝總敍》:“即材可用,雖讎不廢。”
即使
〈文言〉則;那就。
then
墨子·非樂上》:“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漢·賈誼《過秦論》:“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介詞
〈文言〉當。
as
南朝齊·謝朓《賦貧民田》詩:“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文言〉就在。
while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副詞
〈文言〉就(含推論意味)。
then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
即可;一觸即發;招之即來
立刻;馬上。
at once;
instantly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即將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近義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即”讀jí,主要意義是到、靠近,由“即”組成的常用詞語有“即便”“即使”。“”讀jì,主要意義是已經,由“既”組成的常用詞語有“既……又……”(既生動又活潑)、“既然”。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五】【皀部】子力切(jí)
即食也。從皀,卪(jié)聲。 [10] 

説文解字注

“即食也”注:即當作節,《周易》所謂節飲食也。節食者,檢制之使不過,故凡止於是之詞謂之即。凡見於經史言即皆是也。《鄭風》《毛傳》曰:即,就也。
“從皀,卪聲”注:此當雲從卩皀,卩亦聲。其訓節食,故從卩皀。卩,節古通也。今音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 [11] 

廣韻

子力切,入職精 ‖即聲職部(jí)
即,就也。今也。舎也。半也。《説文》作卽,食也。亦姓,《風俗通》有單父令即賣。又漢複姓,有城陽相齊人即墨成。子力切。十六。
【校釋】食也:《説文》作“即食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部】 即
《玉篇》卽,今作即。
【子集下】【卩部】 卽
古文:皍
唐韻》子力切。《集韻》《韻會》《正韻》節力切,音稷。《説文》:卽食也。一曰就也。徐曰:卽猶就也。就食也。《前漢·高帝紀》:使陸賈卽授璽綬。注:師古曰:卽,就也。
又《玉篇》:今也。
又《爾雅·釋詁》:卽,尼也。注:尼,近也。疏:卽今相近也。
又《前漢·西南傳》:卽以為不毛之地,無用之民。注:卽,猶若也。
又卽卽,充實也。《前漢·禮樂志·安世房中歌》:磑磑卽卽,師象山則。注:積實之盛,類于山也。
又通作則。《前漢·王莽傳》:應聲滌地,則時成創。注:則時,猶卽時也。
又燭炬之燼曰卽。《管子·弟子職》:右手執燭,左手正櫛。《檀弓》注:櫛作卽。
又姓。《廣韻》:風俗通有單父令卽費。
又漢複姓,有卽墨成。
又《集韻》:隸作卽。《玉篇》:今作即。
考證:“《管子·弟子職》左手執燭,右手執卽。注:卽,作焱。”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卽作焱非管子註文,惟禮記檀弓注引作卽。謹改為檀弓注櫛作卽。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❶左部右部大致等寬,左部頂部高,底部“卩”低。❷左部首筆一㇕的折點抵豎中,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左下側。❸“卩”,首筆㇆的橫段與左部的第二筆橫大致持平,鈎尖在橫中線。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全清
子力切
tsjək
集韻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全清
子悉切
tsiet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全清
節力切
tsiek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全濁
疾力切
dziek
禮部韻略

入聲





節力切

增韻

入聲





子悉切


入聲





節力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將洗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全清
子悉切
tsiət
入聲
七陌
全清
節力切
ts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5-1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i̯ək
王力系統
ts
ǐet
董同龢系統
ts
jet
李方桂系統
ts
jit


jək


j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k
北魏後期北齊

jək
齊梁陳北周隋

jə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s
i̯ək
王力系統

ts
ǐək
董同龢系統

ts
jək
周法高系統

ts
iek
李方桂系統

ts
jək
陳新雄系統
ts
ǐək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s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ɕ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tsi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tʃɪ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tʃɪ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ɪk
32
陰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aʔ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ek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3-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5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6]
  • 4.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9802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25-126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2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5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44-345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14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86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864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9-9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6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03]
  • 15.    楊訥,李曉明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 集部 第11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07:366
  • 16.    即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12-15]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7
  • 18.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68-36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