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既(拼音:j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簋)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引申為盡、完。由盡、完虛化為表示已經,用作副詞;也作連詞,表示推論因果關係。在與“又”、“且”、“也”連用時,表示同時存在兩種情況。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旡(傳統歸無部)
五    筆
VCAQ [11] 
倉    頡
AIMVU [11] 
鄭    碼
XOHR [11] 
筆    順
橫折、橫、橫、豎提、點、橫、撇折、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1721) [1] 
平水韻
去聲五未 [14] 
筆畫數
4+5
舊    體
統一碼
65E2 [11] 
大五碼
AC4A
四角碼
7171₄
注音字母
ㄐㄧ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解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圖1-2)的左邊像一個食器(簋),右邊像一個跪坐的人,人張開大嘴背向食器,表示吃完了東西。“既”字始見於商代,殷商後期,左部平底圈足形食器變作向下的窄弧形(圖3)。小篆變作斜下雙歧的“匕”形(圖11)。戰國楚系文字普遍把“旡”訛同“次”(圖6),這在南楚一帶曾影響至秦漢一段時期。 “”在《説文》小篆中訛作“”(圖11),但秦泰山刻石(圖8)完全承繼商周至戰國正宗,下啓秦漢隸變。 “既”字楷書舊字形寫作“旣”,左旁皀沿襲小篆,7畫,右旁旡沿襲漢隸, 5畫。現代規範字形全本自漢隸,左旁5畫,右旁旡4畫。 [2] 
“既”的本義從字形的分析來看,表示吃完的意思。人們習慣將“月食”與“日食”食盡時的狀態稱做“食既”,這也是由“既”的本義引申而來的。
“既”由本義引申表示已經的意思,是作為副詞使用,例如《尚書·堯典》上記載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既在這裏表示已經、已然的意思,是説九族已經和睦了。而這一意義實質上也就是前一時間段終結完畢,是“完畢”意義的直接引申。在現代漢語中,“既”被用作虛詞比較常見。“既然”“既而”,是“既”字更常見的用法,但實際上也同樣是強調了對已經過去的事實的認定,故也與“完畢”有着直接關聯。至於“既”與“又”“也”等詞呼應,表示兩種情況兼有的用法,本質上也發端於對已有狀況的肯定。如“既聰明又勤奮”,所表達的意思首先是對某人聰明秉性的肯定,也對其勤奮品質加以認同,所以是“既然,已然”意義的引申。 [16]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盡;終盡。
complete;
end
《莊子·應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
李綱《理財論中》:“取之不竭,用之不既。”
〈文言〉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文言〉指終了;整個。

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餘哉!’”

〈文言〉失掉。

《史記·太史公自序》:“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文言〉指安定。

沈亞之《夢遊仙賦》:“忽發寤以無睹,魂迷念兮情既。”

〈文言〉至,及。

劉義慶《世説新語·品藻》:“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

副詞
全;都。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穀梁傳·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國有既滅。”

〈文言〉表示動作、情況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
already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既得隴,復望蜀,人之常情。”
既定
〈文言〉表示事情和動作發生之後時間相隔不長。
soon
《荀子·強國》:“既,楚發其賞。”梁啓雄釋:“既,旋,不久之後。”
既而;既望
〈文言〉即;便。表示前後兩件事緊相銜接。

逸周書·克殷》:“王既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敗。”

〈文言〉其;將。表示測度或推度。

《尚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殷命。”

連詞
表示因果關係,提出已成為現實或已得到肯定的前提,據以推出結論。
since;as
《莊子·齊物論》:“使同乎若者止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止之?”
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之一:“國既不保,家何能存。”
與“又”、“且”等呼應,組成並列關係,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both…and;
as well as
《國語·晉語一》:“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

〈文言〉連用表示並列關係。

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

名詞
〈文言〉通“”。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儀禮·聘禮》:“日如其饔餼之數。”

(以上參考資料 [4-6] 

近字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在古文字中,這兩個字的左邊都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右邊則是一個跪坐的人。區別在於:“既”中的人轉過頭,張着嘴,背對着食器,表示人吃飽打嗝,轉身離席;而“”中的人靠近食器,微微低頭,表示人剛剛入席,準備享用。
簡而言之,“既”是用餐完畢,“即”是近食就餐。所以,對“即”和“既”最簡單的一個區分方法是:如果事情還沒發生就用“即”,如果已經發生了就用“既”。因此,表示假設關係的“即使”不能寫成“既使”,同時表示承接關係的“既然”也不能寫成“即然”。 [7]  [1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五】【皀部】居未切(jì)
小食也。從皀旡(jì)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
【註釋】①小食:徐灝《説文段注箋》:“小食易盡,故引申為盡也,已也。”②《論語》:指《鄉黨篇》。 [8] 

説文解字注

“小食也”注:此與口部嘰音義皆同。玉藻、少儀作禨,假借字也,引伸之義為盡也、已也。如《春秋》曰有食之既。周本紀東西周皆入於(於)秦,周既不祀,正與小食相反。此如亂訓治,徂訓存。既者,終也,終則有始。小食則必盡,盡則復生。
“從皀,旡聲”注:居未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使勝食既。’”注:《鄉堂》篇文,此引經説假借也。《論語》以既為氣,如商書以𡚽為好,詩以夃為姑之類。今《論語》作氣,氣、氣古今字。作氣,蓋魯論也。許偁,蓋古文《論語》也。或雲:謂不使肉勝於(於)食,但小小食之。説固可通,然古人之文,雲不使勝則已足,不必贅此字。 [9] 

康熙字典

【卯集下】【無部】 旣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説文》小食也。從皀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按今《論語》作氣。
又《玉篇》:已也。《易·小畜》:既雨既處。《詩·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
又《博雅》:盡也。《易·既濟疏》:既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既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既。
又《博雅》:既,失也。
又與溉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既執中而徧天下。注:徐廣曰:古既字作水旁。
又《集韻》幾利切,音冀。義同。
又許既切,音欷。餼或作既。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既廩稱事。注:既讀為餼。餼廩,稍食也。
【卯集下】【無部】 既
《正字通》:俗旣字。 [10] 

廣韻

居豙切,去未見 ‖旡聲隊1部(jì)
已也。盡也。又姓,吳王夫旣之後。居豙切。七。 [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11]

書寫提示

既字書寫筆順 既字書寫筆順
❶左窄右寬,頂部齊平,“旡”底部低。❷左部末橫在橫中線。❸“旡”,橫筆從豎中線起筆;㇗的折點在田字格中心左側;第一、二兩筆左上角不相接;第三筆長撇的撇尖伸向左旁下。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全清
居豙(yì)切
kjəi
集韻
去聲
八至
開口呼
全清
幾利切
kiɪ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次清
許既切
Xiəi
去聲
八未
開口呼
全清
居氣切
kiəi
禮部韻略

去聲





居氣切

增韻

去聲





許既切


去聲





居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江異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清
xie

去聲
三霽



全清

k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3]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d
王力系統
k
ǐəi
董同龢系統
k
jə̆d
周法高系統
k
jər
李方桂系統
k
jədh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je̯i
王力系統

k
ǐəi
董同龢系統

k
jəi
周法高系統

k
iəi
李方桂系統

k
jĕi
陳新雄系統
k
ǐəi
(參考資料:漢典 [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i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sɿ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k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ke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kei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
11
陰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ei
213
陰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3-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51
  • 3.    既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03]
  • 4.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5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29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15
  • 7.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1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87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864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34
  • 11.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09]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9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09]
  • 14.    平水韻 五未 既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3-24]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9
  • 16.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89-90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34-2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