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T型帛畫

鎖定
馬王堆1號漢墓的帛畫整幅畫面呈T形,長205cm,上寬92cm,下寬47.7cm,向下四角綴有穗形飄帶,頂邊裹有竹棍,兩端繫絲帶用於懸掛。因為它非常像一件長袖欲舞的衣服,所以遣策中記載其名為“非衣”,以“似衣而非衣”得名。
中文名
T型帛畫
205cm
上    寬
92cm
下    寬
47.7cm

目錄

T型帛畫結構樣式

T型帛畫 T型帛畫
馬王堆1號漢墓的帛畫整幅畫面呈T形,長205cm,上寬92cm,下寬47.7cm,向下四角綴有穗形飄帶,頂邊裹有竹棍,兩端繫絲帶用於懸掛。因為它非常像一件長袖欲舞的衣服,所以遣策中記載其名為“非衣”,以“似衣而非衣”得名。全畫的內容,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為天界的景象,上方正中的人首蛇身的神,就是傳説中的燭龍神,周圍有仰首而鳴的立鶴、俯身飛舞的鴻雁,是屬於天上的瑞鳥仙禽。右上方繪有紅色的太陽,太陽中有“金烏”,下面畫有8個小太陽,落在扶桑樹的枝幹中,左方繪有月牙,上有蟾蜍玉兔,月下一女子凌空飛舞,雙手攀住月牙,這應是神話中的“嫦娥奔月”,其下有兩個獸麪人身騎着異獸奔馳的神,分別用繩牽拉同一木鐸,使之震響,應是天上的“司鐸”或是“鳳伯”,而兩隻異獸所騎的就是神馬“飛黃”。左邊一翼龍騰躍於雲氣之上,右邊一龍飛舞於扶桑樹之間,應為“應龍”和駕日車的“六龍”。下方繪着雙闕,闕上兩旁各蹲一神豹,闕內有兩人拱手相坐,應是把手天門的“司閽”,意為迎接昇天的靈魂。
華蓋的正下方,有一隻形似貓頭鷹的怪鳥,這種怪鳥在《山海經》中被稱為“飛廉”,是鳳凰的一種,在這裏是用來引領老太太的靈魂昇天的。
人間部分則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辛追老夫人出行的場景。
地獄部分有一個赤身裸體的男子——鯀。他正託舉着大地,腳踩兩隻鰲魚,傳説中只有鯀才能穩住興風作浪的鰲魚,直至地震山崩的發生。

T型帛畫發現

1972年4月25日晚上,發掘人員還在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的出土興奮不已之際,又在第四層內棺蓋上,發現了一幅T形彩繪帛畫, 帛畫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從北京請來的王予予專家連説這幅帛畫價值連城。2000多年前的帛畫,已經沒有韌性,既不能捲起,又不能摺疊,帛畫的畫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難度較大,一時,大家都感到手足無措,有點無所適從。最後,經過研究,還是將外層的朱漆棺蓋蓋好,到第二天再動手取起。 [1] 

T型帛畫揭取

帛畫的揭取 帛畫的揭取
帛畫的整個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通長205釐米,頂寬92釐米,末端寬47.7釐米,用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中間是一長條整幅的絹,長條上部兩側,則用對開的三分之一長度的絹縫合。帛畫的頂端橫裹着一根竹竿,畫在單層上,上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都掛着用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繐帶。
這樣大幅的帛畫,怎樣能保證不損壞畫面,完整地揭取呢?確實棘手。
首先,考慮到揭取時間不能過長,畫面彩繪暴露太長久,容易變色。揭取方案決定以後,就減弱了室內燈光強度,避免強光照射,帛畫顏色不易變色、絲質變脆。
其次,揭取工具,絕對不能使用金屬之類的過硬的鑷子、刀片。我們自己加工,把竹片削得長度適宜,厚薄勻稱,並且颳得十分光滑,既便於操作,又不會傷及畫面。
T型帛畫 內容 T型帛畫 內容
揭取時,在微弱的燈光下,專家們憋住氣,用光滑的小竹片小心翼翼地將帛畫下端的兩個角,慢慢地挑起,待帛畫下端揭離並掀起一小段,旁邊等候着的兩個助手把卷好宣紙的一個圓筒輕輕地橫放到下面,隨着帛畫的掀起,圓筒卷着帛畫一小段一小段向前滾動,直到第二天凌晨三點多鐘,才將帛畫卷成一大卷筒。然後,再將帛畫鋪在墊着宣紙的三合板上,在帛畫上又另鋪幾層宣紙,宣紙上再蓋一塊三合板,捆綁固定,專人專車運回博物館。 [2] 
制度和傳統,認為人死後,附在人身的魂魄要與屍體離散。離散以後,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後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後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附於屍體入葬墓內,葬制上叫做招魂復魄。招魂,便是製作招魂幡,讓遊魂識別幡上畫了墓主人形象,自己歸來。復魄,便是出殯前將靈柩在家停放數日,魄也能附體。一般做法是,靈柩停放在堂上,把畫妥的招魂幡,古人稱做銘旌,豎在柩前。出殯時,舉在 [1]  柩前,一路引導到葬地,經過祭祀告別儀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層棺,則放在最裏的一層棺上,隨着下葬,這樣,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內。T形帛畫就是一種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昇天,魄能入地為安,完成了後人的心願。這種喪葬習俗,至今還能有所遺留。T形帛畫出土時,帛畫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當時用來掛畫張舉的。

T型帛畫價值

帛畫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
1、瞭解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喪葬制度T形帛畫體現了古代葬制中關於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體。《周禮》、《儀禮》和《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喪葬的習俗和制度方面的細節。如《禮記》中就記載出殯時負責高舉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復者”。所舉的幡,長沙楚墓曾有出土,僅知是導向死者昇天,帛畫,畫幅小,只有墓主人或御龍或乘舟面向西方昇天,到了漢代則有三界,內容複雜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斷演進。
T型帛畫
T型帛畫 (3張)
2、帛畫是一種繪畫藝術,T形帛畫的出現,説明漢代初期,具有民族特色,以毛筆作畫,無論從畫技,着色和佈局方面分析,都已達到高超的水平。畫技閒熟,用筆自如。圖像生動,既有寫實又有虛設;着色多樣,除了單色,還有調色。對象不同,用色不一,佈局更是巧妙。如天上、人間,地下的相隔,天上有天門標明,地下以平台為限,天地之間自然是人間。各界之中,都以典型事物凸顯其空間,不嫌蕪雜而有條理。特別是人間部分,墓主人形象顯著,主題突出,完全符合帛畫的用途,可以説,T形帛畫的藝術語言,已十分清楚。 [3] 
3、帛畫本身應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僅以喪葬制度和繪畫藝術方面來説,喪葬制度,是在古代習俗上形成的,更具規範,魏晉中國畫漢代帛畫的直接繼承,有了發展。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