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漢朱地彩繪棺

鎖定
西漢朱地彩繪棺是一件漢代漆器,在西漢黑漆素棺、西漢黑地彩繪棺之內,是西漢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的第三層。於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1] 
西漢朱地彩繪棺長230釐米,寬92釐米,通高89釐米。通體內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色調,彩繪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圖像。 [1] 
西漢朱地彩繪棺每個面的紋飾圖案都不相同,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以絢麗之色彩和迷幻之圖像為世人呈現出楚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瑰麗奇偉的神秘仙境,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2] 
中文名
西漢朱地彩繪棺
館藏地點
湖南省博物館
出土時間
1972年
所屬年代
西漢
類    別
漆器
出圖地點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西漢朱地彩繪棺文物特徵

西漢朱地彩繪棺長230釐米,寬92釐米,通高89釐米 。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三層,通體內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彩繪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的圖案。 [3] 
蓋板 蓋板
蓋板上繪有對稱的二龍二虎相對圖案,二龍首相向,居於畫面中的上方,龍身各自向兩側盤繞,尾伸至左右兩下角。二虎相背於二龍之間,分別攀在龍首之下,口齧龍身。龍為粉褐色,用赭色勾邊,身披鱗甲而有三角弧形斑紋,斑紋內填以綠色。虎為赤褐色,形象寫實,尾部加飾流雲。蓋板的周緣,飾赭黃色勾連雷紋。 [3] 
頭擋和足擋 頭擋和足擋
頭擋主繪一座圖案化的高山,山作等腰三角形,頂立於畫面中央,山的兩側各有一鹿,昂首騰躍,周圍飾以繚繞的雲氣紋。足擋畫面的主題為雙龍穿璧圖案。白色的古璧居於畫面中央,有兩條帶醬斑的藕色綬帶將其自上而下地拴系,綬帶的末端分列在畫面的下側。兩條蜷曲的龍穿璧而過,龍首相向於璧上方的綬帶兩側,龍身為粉褐色,披鱗甲而有鳳羽,巨目利牙,虎爪蛇尾,雙角較小。龍的旁邊加飾以藕白色的雲氣紋。 [3] 
左側面 左側面
左側面周邊飾菱形雲紋,正中繪一座赤色的山,兩側各有一粉褐色龍,龍首相向于山的上方,龍身均呈波浪起伏狀。左側龍首之後,有一帶醬黑斑紋的赤褐色虎,虎身向左,張口回首,其旁加飾雲紋;龍尾之前,有一帶雲形花斑的藕褐色伏鹿,鹿首向左,兩角粗壯,四足翹舉。右側龍首之後,有一朱雀,呈展翅欲飛狀;龍尾之前,有一粉褐色的仙人,頭髮斑白,兩手攀龍身。此仙人即漢代漆棺紋飾中常見的羽人 [1]  [3] 
右側面 右側面
右側面的邊紋也為菱形雲紋,畫面為繁複的勾連雲紋。 [3] 

西漢朱地彩繪棺流傳歷史

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章,可推定該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168年。 [4] 
1972年,西漢朱地彩繪棺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3]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3] 

西漢朱地彩繪棺出土環境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西漢朱地彩繪棺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該墓為豎穴土坑墓,有斜坡墓道直達槨室。墓口下有五級台階,通向鬥形的、16米深的墓底,木槨室立在墊木之上,木槨之外填滿一層厚厚的白膏泥。槨室正中為一長方形的棺室,它保護着四層重重相套、外表髹漆各異的木棺。最外一層棺為黑漆素棺,內三層棺則加裝飾,西漢朱地彩繪棺即此三層彩繪棺的第二層。 [4] 

西漢朱地彩繪棺製作技術

西漢朱地彩繪棺主要採用的是平塗和堆漆的手法。神怪與禽獸的描繪,採用線和麪結合的表現方法來選型,利用色的厚、薄和筆痕處理物象的輪廓和形體結構、前後關係和透視感,每個形態都似一座淺浮雕。如羽人頭部的顴、額、鼻、眼都處理得輪廓分明,結構清晰。如頭擋的谷紋璧,穀粒明顯凸起,增加了璧的真實感。古代畫師在長期的實踐中,從髹漆到漆書,從線描到平塗,逐漸掌握了礦物色調漆和油繪引起色稠這個特點,採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和技法,利用色的稠粘,用厚薄等方法來塑造圖像。 [1] 

西漢朱地彩繪棺文物鑑賞

西漢朱地彩繪棺主要藝術風格有:
  1. 構圖講究對稱平衡,題材沒有脱離漢代的仙靈思想,以龍、虎、鹿、朱雀、仙人等多種象徵祥瑞的圖像,表現死者與它們一同攀登仙山,尋求“登之乃神”的神仙極樂世界。 [5] 
  2. 西漢朱地彩繪棺設色既豔麗奪目,又與當時的宗教觀念密切相關這種對色彩的處理方法,取其強烈、明快等特點,由於它的吸引力,一直為中國人民所喜愛,直到當代,中國的民間工藝年畫、建築裝飾還保留着這種風格。 [5] 
  3. 西漢朱地彩繪棺繪圖技巧嫺熟,以線描為主,兼用平塗渲染,還通過堆漆使紋飾顯出浮雕感。漆器上的畫面一般都不大,在有限的平面上,不事細緻的描繪,而以簡煉的線條,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行高度的概括和誇張,着重於神態的表現。 [5] 
西漢朱地彩繪棺(局部展示)

西漢朱地彩繪棺文化寓意

  • 蓋板·二龍二虎相鬥圖像
這一題材起於何時,無據可查。但先秦以前有鳳和龍鬥、鳳和虎龍斗的圖像,而未見龍虎鬥的紋樣。在氏族社會,每個氏族毫無例外地認定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為自己氏族的標誌,這種標誌稱為圖騰。中國上古時代也有圖騰崇拜。前人説,吳人和越人以龍為圖騰,巴人以虎為圖騰,楚人以鳳為圖騰。因此,鳳鬥龍,鳳鬥龍虎的圖像,是象徵楚人和吳越與巴人之間的戰爭,這樣的圖像,鳳總是佔據了整個畫面,龍和虎總顯得很渺小,楚人以此為榮。於是,鳳戰勝虎和龍的圖像就作為紀念楚人戰勝巴越人的豐碑而出現了。秦的統一,各國逐步變分為合,他們的圖騰也從此就化敵為友了。到了漢代,龍、虎、鳳都統一於中原,因此,蓋板上的二龍二虎相鬥,應該不是象徵不同國家之間的戰爭。秦漢時,人們相信人死之後,靈魂可以飛昇天上,而上天須乘龍或“瑞獸”才得至,因此,它應該是用來保護和導引死者靈魂昇天之意。 [1] 
  • 頭擋和左側面·高山
頭擋和左側面上所繪高山,應該不是一般的山,而是所謂仙山。《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倉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白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淮南子·地形篇》:“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當然,東海的蓬萊三山也是所謂仙山,戰國時每有求不死藥之舉,但畫面上的山並沒有海,因而可能是崑崙的象徵。崑崙是神話中離天最近的地方,天上的神靈跨國天門步出天界便到了昆倉山。高大的樹木、險峻的高山有通天的作用,人可以利用其升入天界。 [1] 
  • 足擋·雙龍穿璧
西漢朱地彩繪棺 西漢朱地彩繪棺
在世人眼裏,龍除本身具有神話或圖騰的意義外,還是神物,具有通天的本領,能飛遊於天地之間,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極富變化之能事,而且能“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謂龍生天者,必謂神龍。不神,不升天”。馬王堆漢墓龍璧圖中的龍,皆昂首向上,介乎天地之間,是名符其實的神龍,他們可以護衞於人神的前後左右,來往於天地之間。如果出現於巫術的氛圍裏,就可以成為巫師通神時的靈物壁是漢代重要的禮器,用途非常廣泛,主要用於祭祀、婚禮和聘禮。所以,漆葬具上的璧紋多見。璧象徵天,它最直接地反映人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棺方璧圓,以神龍穿璧,意味借龍的神力使人靈魂昇天。龍璧就是巫師通神的工具。同時,璧也具有辟邪壓勝、化兇為吉的功用。 [1] 
  • 彩繪花紋
西漢朱地彩繪棺彩繪花紋中的龍、虎、朱雀和鹿,都是中國古代所謂的“瑞獸”,被列入“四神”或“四靈”。關於四方神靈的説法由來已久,在戰國和西漢初的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述。《禮記·曲禮》:“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鄭注:“以此四獸為軍陳,象天也。”《淮南子·天文篇》提到四方之獸分別為“蒼龍”、“白虎”、“朱鳥”、“玄武”。《禮記·禮運》又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的記載。四靈中被用來代表中央土的麟,實際是鹿的一種,《爾雅·釋獸》説“廖,區身牛尾一角”。考古材料中見到的四神形象,主要是新莽和東漢以後的。西漢朱地彩繪棺上的圖像,有龍、虎、朱雀和鹿,卻沒有玄武,大概由於這裏的用意在於取其“祥瑞”,而不是為了表示四方的緣故。 [1] 
  • 西漢朱地彩繪棺顏色的文化內涵
漆器中紅黑二色最常見,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韓非子·十過》中有講到禹作漆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為祭器。可見朱、黑是早期漆器的傳統色調。楚人尚紅色,以紅色為貴,以赤帝為尊,對祖先崇拜奠定了楚漆器尚赤的鮮明主調。《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何晏集解引孔曰:“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其邪好而奪正色。”紅為正色,引喻為人的品行、文風等的純正。……古代王侯貴族還以它來漆門、車,表示尊貴正統。這些都顯示了此色的尊貴的地位。由此可見,顏色在社會意義上也有等級尊卑之分。而祭器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器具,更會用到“朱”色來表示地位的尊卑高低。從工藝上講,紅黑二色是比較容易製取的。正如李硯祖在《裝飾之道》中講到的一樣:“在製取顏色的手段和方法都已相當進步的秦漢時代,仍以黑、紅二色為漆器的基本色彩,這無疑説明着其內在的選色用色的社會觀念,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於黑紅二色的崇尚和意識。” [1] 

西漢朱地彩繪棺文物價值

西漢朱地彩繪棺圖案都不相同,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以絢麗之色彩和迷幻之圖像為世人呈現出楚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瑰麗奇偉的神秘仙境。無論從構圖、紋飾、設色、線的技法,新工藝的使用朱地彩繪棺的繪畫技巧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他不但具體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繪畫藝術風格,而且提供了研究西漢初期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2]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