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長沙市境內國家一級博物館)

鎖定
湖南省博物館(Hunan Museum),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今館址為其新館,啓用於2017年11月29日,總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9.1萬平方米 [1-2] 
據2020年4月博物館官網顯示,湖南省博物館有展廳面積為2.7萬平方米,有館藏文物18萬餘件,尤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省博物館共設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展覽,定期舉行特別展覽和交流展覽 [1]  [3-4] 
2008年5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5]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館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6]  。2022年7月3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湖南博物院。 [39] 
中文名
湖南省博物館
外文名
Hunan Museum
類    別
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
門票價格
免費
地    點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竣工時間
2017年11月29日
館藏精品
素紗襌衣T型帛畫辛追、豕形豬尊
建築面積
91000 m²
景區等級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湖南省博物館歷史沿革

  • 清朝時期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郴州學會組建郴州學會博物院,後因隨着戊戌變法的失敗而夭折。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經湖南巡撫趙爾巽倡導,士紳梁煥奎、龍紱瑞等籌款,在省垣再次興辦一所博物館,與圖書館、教育館合署,全稱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主要陳列人體和動物模型,開館約一年,後教育博物館部分被撤銷 [7] 
  • 民國時期
民國十三年(1924年)六月二十四日,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開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正式定名為“湖南省立博物館”
民國十九年(1930年),湖南省立博物館毀於戰火,後再未恢復 [7] 
  • 新中國時期
湖南省博物館舊館
湖南省博物館舊館(20張)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籌備處在長沙留芳嶺的百琴園掛牌成立。
1956年,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西北的烈士公園建成開館。以建設“地誌性博物館”為目標,開展了對能反映湖南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文物與標本的徵集與展示工作,舉辦了“湖南礦產資源”、“湖南農業資源”、“湖南手工藝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覽。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湖南省博物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數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的發現與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並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支持。
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建造了建築面積為3510平方米的新倉庫(後改造成保護與展示並用的場所),在保護和展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方面發揮了近三十年的關鍵作用。
1971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的礦物之類標本撥給了湖南省地質局,1979年將館藏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市第一中學,至此,湖南省博物館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並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的轉變。
1999年,由國家和湖南省財政共同投入1.2億元新建的新陳列大樓竣工,新陳列大樓的建設是世紀之交湖南省博物館發展的新起點,推動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實施免費開放。
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決策實施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2010年5月31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得到省發改委批覆立項。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國際徵集和評選工作順利完成,日本磯崎新工作室和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團隊成為中標單位。
2011年7月4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開工儀式隆重舉行,省博物館進入“邊建設、邊開放”階段。
201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工程投資總概算約8.5億元,總建築面積約8.3萬平方米。
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工程進入建設階段,博物館舊館暫停對外開放服務。
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7] 
2022年7月3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湖南博物院。 [39] 
舊館 舊館

湖南省博物館建築佈局

湖南省博物館綜述

湖南省博物館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1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達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護區域面積14550平方米 [1]  [8] 
湖南省博物館設“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和青銅、陶瓷、書畫、工藝4個專題展館 [1] 

湖南省博物館基本展覽

  •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位於湖南省博物館3樓展廳,面積5243.8平方米,分為序廳及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永生之夢四個單元。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裏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 [3]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位於湖南省博物館2樓展廳,從“湖南人”第一人稱的自身來展示湖南的歷史與文化,分別向解讀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發展輪廓,即第一部分“家園”;湖南生活着什麼樣的人,現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從哪裏來”;湖南人如何獲取生活資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魚米鄉”;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以及相關生活習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跡”;湖南人的精神氣質,即第五部分“湘魂” [3] 
湖南人陳列 湖南人陳列

湖南省博物館特別展覽

  • 綜述
湖南省博物館自2010年7月10日開始設置特別展覽,至2021年1月15日,已先後舉辦了51次特展,分別是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華展、丹青藝事越千年──天津博物館藏宋元明清繪畫精品展、意大利烏菲齊博物館珍藏展:15世紀-20世紀、銀飾之美——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苗族銀飾展、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三屆藝術長沙、佛光裏的神秘西藏、美洲原住民:瑪雅、印加和北美土著、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展、第四屆藝術長沙雙年展、復興的銅器藝術、托斯卡納的光與影、晶火傳奇——歐洲玻璃藝術珍品展、歐洲先鋒·恩特林頓博物館20世紀藏品鑑賞、御窯密碼——明代皇家瓷器特展、汽車攝影:美國的車文化、北美洲原住民藝術展、大師之外的大師——19世紀歐洲古典寫實油畫展、食洋而化 風神獨韻——關良一百一十五週年誕辰特展、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瀟湘情懷 ——湖南現代名家繪畫作品展、翰墨鑄情——鄔邦生書畫作品展、齊白石:中國的畢加索、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興來筆下生煙霞——黃定初繪畫作品暨捐贈作品展、“未來-我來”國際少兒繪畫展、九天花雨——柯桐枝花鳥畫作品展、芥舟楫痕——劉鴻洲畫展、歡無極——楊福音的繪畫藝術、法老·諸神·木乃伊 ——古埃及文物特展、風箏不斷線——走進吳冠中的繪畫世界、來自阿富汗的國寶、藏海拾貝——湖南民間收藏精品(明清以來)展、顏家龍鄒傳安先生捐贈書畫作品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楚騷迴響——劉一原水墨藝術展、歸真——張繼陶現代陶藝作品展、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新時代的中國: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新中國成立70週年湖南發展成就專題展、千年遺墨——中國曆代簡帛書法展、經驗與策略——2019第七屆“藝術長沙”等特展、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 [4] 
湖南省博物館
  •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陳列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陳列於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6月15日展出(已延期),位於湖南省博物館書畫專題館。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陳列用近60件明清以來的人物畫及相關展品,呈現有關“家國”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展覽。
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大畫科,比山水、花鳥更早成熟。人物畫發展到明清時期,畫史地位固然不再顯赫,但其高超的技藝並沒有因此衰落,反而保持着極高的水準並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隨着中下士人階層的壯大,家族生活與信仰之形象化表達需求的增長,表現昭穆有序的祖宗畫、內外和諧的行樂圖、人神共享的吉慶畫,以其“成教化、助人倫”“修身、齊家”的社會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國傳統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可以説古人的“修身、齊家”,與今現代社會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的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 [3]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陳列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陳列
  • 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
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位於湖南省博物館3樓專題展廳,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五十三張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漢至民國,前後延續兩千餘年。“古琴”原名“琴”,又稱“七絃琴”、“瑤琴”等,在古代備受文人推崇,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2003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湘楚大地作為古琴的故鄉,其琴風琴事源遠流長。舜作古琴,歌《南風》而天下治。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譜寫《瀟湘水雲》。朱熹、張栻、王夫之、左宗棠等賢哲傳揚禮教、以琴治心,為瀟湘古琴增添了文化內涵。彭祉卿、楊宗稷、顧梅羹、查阜西、李靜等近現代琴家都曾在湖南從事琴學活動 [3] 
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 激逸響於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
  • 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陳列
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陳列位於湖南省博物館3樓專題展廳。瓷器上出現繪畫裝飾,目前發現最早為三國時期南京的褐彩瓷繪,題材多為羽人、瑞獸,應與當地信仰和葬俗有關。這種特殊瓷畫到西晉就已消失,以後的幾百年瓷器上沒有繪畫裝飾。
直到唐代長沙窯,瓷器繪畫出現了第一個高峯。長沙窯繪畫的題材以花鳥為主,也有少量山水、人物、建築、雲氣等。長沙窯首次運用褐、綠、紅三彩作畫,標誌着瓷器繪畫進入了多彩時代。
宋代宮廷貴族仍然崇尚素瓷,瓷器繪畫裝飾以民間窯場為主,北方磁州窯和南方吉州窯是最優秀的代表。迨至元代,南北的繪畫技藝匯聚景德鎮,使之出現了令人驚豔的元青花。
明清時期是彩繪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除繼承前代的繪畫技藝外,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淺絳彩、釉下五彩等新品種層出不窮,花鳥、人物、山水繪畫技藝越發精湛。官窯繪畫規矩嚴謹,民窯繪畫隨性灑脱 [3] 
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陳列 瓷之畫——從長沙窯到醴陵窯陳列
  • 煙雲盡態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
煙雲盡態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位於湖南省博物館3樓書畫專題廳,於2021年1月22日至2021年4月22日展出。《三希堂法帖》始刻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是清高宗弘曆敕命梁詩正、蔣溥等人歷時七年從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裏的歷代書法名跡中甄編、摹刻而成。其中收錄了珍藏在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愛”——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後,乾隆於北海公園中特建“閲古樓”以儲帖石,又題“煙雲盡態”四字榜書及七言詩以附之。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晉,下至晚明,幾乎囊括了《停雲館帖》《鬱岡齋帖》等明代叢帖內的所有墨跡珍品。一些原跡或毀或失,今天已無法見到,如鍾繇《薦季直表》、王獻之《送梨帖》、趙孟頫《紈扇賦》等,幸賴此刻“勾魂攝魄”之術,留存“下真跡一等”之貌。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鑑選嚴格、摹刻精良、規模宏大,彙集名家135位、法書340件、題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編32卷,刻石495塊,鐫字9萬餘個。該展覽展品為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 [18] 
煙雲盡態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 煙雲盡態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
  • 方力鈞版畫
方力鈞版畫位於湖南省一樓特展1廳和2廳,於2021年1月29日至2021年3月1日展出。“方力鈞版畫”展以時間為基本脈絡,採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通過梳理方力鈞1982年首次創作的版畫至2020年的新作,藉助132件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來反映方力鈞在不同階段的藝術探索。該展覽不僅僅是方力鈞從事版畫創作38年的階段性成果,也是一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家羣體成長史,所極具典型化的一個縮影。策展人按照時間順序,將方力鈞的版畫作品劃分為四個轉折時期:一、朦朧期(1982~1984年)二、沉寂期(1985~1994年)三、覺醒期(1995~1998年)四、突破期(1999年至今)。方力鈞的藝術之路始於版畫,版畫創作思維是他一切藝術形式的本源。但是,人們所熟知的卻是他作為當代藝術符號化的油畫作品。方力鈞的藝術創作形式多樣,涉及油畫、版畫、水墨、裝置、陶藝等,部分作品已凝結成具有象徵時代特徵的文化符號,並引領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舞台。他的版畫以大結構、大場域、大製作的形式,拓寬了中國傳統版畫的概念和語言,凸顯了藝術本體的個性、張力及時代圖示,畫面充滿了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展現了中國當代藝術家所具有的國際視野與文化擔當 [19] 
方力鈞版畫 方力鈞版畫

湖南省博物館精品展覽

芳草之地 紅滿瀟湘——湖南省博物館館藏革命文物專題展:2021年6月-2021年9月,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精品展覽 [30] 

湖南省博物館建築特色

湖南省博物館建築設計以“鼎盛洞庭”為創意源泉,從鼎的意象、氣勢和文化精神內涵入手,轉化出湖南省博物館的新館建築外形。同時,建築頂部造型像水的結晶體,象徵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與昇華,寓意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徵了環洞庭歷史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對話,彰顯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藴。新館建築外觀造型呈三殿式,總體佈局對稱、簡練、統一、穩重,象徵着湖南底藴深厚的歷史、創新開放的今天和崛起騰飛的未來,也寓意着湖南省博物館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肩負着傳承創新的重任、引領湖南文博事業的未來發展 [8] 
外景 外景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湖南省博物館綜述

湖南省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8萬餘件,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1]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精品

黃紗地印花敷彩直裾式絲綿袍
西漢早期文物,衣長132釐米,通袖長228釐米,袖口寬28釐米,腰寬54釐米,為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文物。
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在輕薄方孔紗組織的高級絲織品上,進行印染加工而成。
通幅印,繪20組變形藤本植物紋樣,其枝蔓為印花,蓓蕾、花穗及葉子彩繪而成 [9] 
大禾人面紋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通高38.5釐米,約1958-1959年於寧鄉縣(今寧鄉市)黃材鎮勝溪村出土。
大禾人面紋方鼎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於底部,兩耳直立,四柱狀足,足上部有獸面紋,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圍有云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 [9] 
“皿而全”銅方罍
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出土,通高88釐米,口長26.1釐米,口寬21.6釐米,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造型莊重高峻,被譽為“方罍之王”,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器於1919年出土於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購回國入藏湖南省博物館,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 [10] 
商代象紋銅鐃
商代象紋銅鐃,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今寧鄉市)老糧倉師古寨山頂。通高70釐米、銑間寬46.2釐米,重67.25千克。
商代象紋銅鐃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左、中、右三邊裝飾有6只虎、6條魚和11個乳釘。
商代的打擊樂器,使用時器柄向下,而發聲的鐃體則向上,演奏時敲擊口部,敲擊起來聲音宏亮 [9] 
T形帛畫
T形帛畫的整個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通長205釐米,頂寬92釐米,末端寬47.7釐米,用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中間是一長條整幅的絹,長條上部兩側,則用對開的三分之一長度的絹縫合。帛畫的頂端橫裹着一根竹竿,畫在單層上,上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都掛着用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總帶。
1972年4月25日晚上,發掘人員在第四層內棺蓋上,發現了一幅T形彩繪帛畫,帛畫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從北京請來的王予專家連説此帛畫價值連城。2000多年前的帛畫,已經沒有韌性,既不能捲起,又不能摺疊,帛畫的畫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難度較大。最後經過研究,還是將外層的朱漆棺蓋蓋好,到第二天再動手取起 [9] 
朱地彩繪棺
朱地彩繪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之內,是套棺的第三層。朱地彩繪棺長230釐米,寬92釐米,通高89釐米。
朱地彩繪棺通體內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色調,彩繪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圖像。每個面的紋飾圖案都不相同,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9]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文物,1973年長沙子彈庫1號墓出土。長37.5釐米,寬28釐米。
人物御龍帛畫為喪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畫面正中繪頭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長劍的男子,當為墓主人形象。其側身立於龍身,頭頂有一華蓋;龍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鶴(鳳),舟旁有一鯉魚隨行。人物衣着的飄帶、華蓋的垂穗都表示了風動的方向,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幅“導引靈魂昇天”圖。這幅帛畫被稱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傑出代表,人們將其與“人物龍鳳帛畫”一起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 [9] 
黑地彩繪棺
黑地彩繪棺,在黑漆素棺和朱地彩繪棺之間,是套棺的第二層,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黑地彩繪棺內髹朱漆,外黑漆為地,用朱、白、黑、黃、綠等顏色,繪出流動奔放的雲氣,雲氣間有一百多個形態各異的動物和神怪穿插其間,組成了五十七幅內容不同的畫面,這就是漢代雲虛紋漆畫的典型作品 [9] 
商代豕形豬尊
商代豕形豬尊高40,長72釐米,於1981年在湘潭縣九華公社桂花大隊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區)出土。
湘潭九華出土的豬尊作野公豬形狀,有蓋,蓋上捉手殘缺,根據殘存情況復原成鳳鳥形。雙眼直視,獠牙外露,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下垂。肘部前後各有一圓形管孔,經過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應是先鑄,然後安裝於豕尊範中鑄造的。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後,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繫繩索,供人抬舉,安裝此管的作用是便於人們搬運。豬尊的裝飾也有特點,器身大面積用鱗甲紋,前後肘部飾夔龍紋 [9]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時期文物,長31、寬22.5釐米,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人物龍鳳帛畫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畫面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繪一龍一鳳,鳳引頸昂首、展翅向上,作奮爪邁進之態;龍頭生雙角、身軀蜿蜒,呈騰躍飛昇之勢;中層繪一高髻細腰、廣袖長裙、合掌側身而立的貴族女子,當為墓主人形象;下層繪一彎月狀物或以為是引魂昇天的獨木靈舟。
帛畫繪畫以白描為主,間以單色平塗,其線條流暢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備,尤其是龍、鳳的動態渲染和人物的靜態刻畫,形成一馳一張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是中國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畫之一 [9] 
素紗襌衣
曲裾素紗禪衣,西漢早期文物,衣長160釐米、通袖長195釐米、袖口寬27釐米、腰寬48釐米,衣重48克,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槨室西邊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內隨葬了軟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時裝,其中2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禪衣特別引人注目。其衣料為輕薄的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經測算,其用紗料約2.6平方米,如果除去較厚重的用作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僅12-13克 [9] 
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
蘭亭序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其縱24.5釐米、橫65.6釐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卷中有明代書畫鑑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蓴、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因這卷唐摹《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有些紙上的效果不易體現出來。再加上年代的久遠,絹色陳舊泛褐,使之與當時的藝術效果有了距離。但主要的筆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來,尤其是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還有點畫的肥瘦、牽絲的聯繫,都明白地使人看到書寫時行筆的輕重、徐疾 [9] 
辛追
辛追(約前217年~前168年),生於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歲。
於1972年出土於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11] 

湖南省博物館主題館藏

  • 長沙窯精品展
長沙窯即《全唐詩》中李羣玉“石渚”詩中的石渚窯。為唐代著名瓷窯,窯址位於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石渚湖一帶,故又俗稱銅官窯。窯址於1956年調查發現,1978年曾經進行過試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對其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出土比較完整的瓷器近萬件。長沙窯大致興起於“安史之亂”以後,至中晚唐發展到鼎盛時期,衰敗於五代。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有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個省、國外有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個國家出土有長沙窯瓷器。特別是“黑石號”沉船上五萬餘件長沙窯的驚世發現,説明該窯既燒製當地人們普遍使用的日常用瓷、又是唐代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口之一 [20] 
長沙窯精品展 長沙窯精品展
  • 齊白石藝術精品展
齊白石,原名純芝,號渭青,後改名璜,號白石、木居士等,男,1864年生,湖南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少時學雕花木工。1888年始學畫。並任龍守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7年間“五出五歸”出遊於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1917年二次入京。1919年定居北京,開始變法。1926至1936年應聘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門學校。1937年自加兩歲。1946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聘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週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年週年作品展覽。出版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山水畫選》等畫冊多種 [21] 
齊白石藝術精品展 齊白石藝術精品展
  • 湘軍中興四大名臣手跡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地主武裝的統稱。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政權。湘軍的領軍人物絕大部分皆飽讀詩書,浸潤理學,很大一部分還身負清朝科舉功名,受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思想影響,揮筆從戎,建不世之奇功,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湖南省博物館歷來重視與湖湘文化有關的實物與文獻的徵集與保護,使之成為湖南歷史特別是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見證,湘軍及其領軍人物的實物與手跡在我館收藏庫中遂蔚為大觀。為此,我們推出主題收藏——《湘軍人物手跡》,分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名將”、“湘軍中的著名幕僚”等三大專題,展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的手跡及釋讀 [22] 
湘軍中興四大名臣手跡 湘軍中興四大名臣手跡
  • 墨朱流韻——楚漢漆器之美
湖南地區出土楚漢時期的漆器數以千計,僅馬王堆三座漢墓出土漆器就有500多件。漆器造型可大可小,可方可圓,既有日常生活娛樂用品,也有喪葬用具。漆匠們因材施紋,利用揮灑自如的毛筆和油彩使各種紋樣自由施展,利用紅漆和黑漆最耐久、對比最鮮明、色調最典雅的特性,描繪出琳琅滿目、浪漫飛動的漆器紋飾。這種漆繪藝術中紅、黑二色為基調的色彩主題,使楚漆器具有驚彩鮮豔的視覺較果。在斑斕紋飾鋪陳的背後,卻是楚漢漆器歷史的凝結,是一個逝去時代的不朽精魂 [23] 
墨朱流韻——楚漢漆器之美 墨朱流韻——楚漢漆器之美
  • 何紹基書法藝術展
何紹基系湖南道縣(當時稱道州)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生於1799年,卒於1873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官至四川學政。其博學多才,著述頗豐,是中國書法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代宗師。他由帖學入門,從北碑中獲取養分及創作靈感;他最具特色的行草書多參有篆意,完全得益於北碑;他富於創意的篆書和隸書為碑學書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最終將草書、隸書、篆書、行書融為一體,字體渾厚雄重,獨創一格,頗具成就,在晚清書壇上光彩奪目。湖南省博物館現藏有何紹基書法作品近300件。在這些作品中,既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等各種書體,又有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而且,立軸、橫幅、對聯、屏條、手卷、冊頁等各種形式俱全;其中不少作品還是現存世何紹基作品中極少有的,尤其他的繪畫作品更是尤為珍貴。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何紹基的書法風貌和藝術成就。湖南省博物館從館藏何紹基的作品中遴選出100件(套)作專題展覽,即“何紹基書法藝術展”。其中許多作品都是何氏的精品代表作,極具觀賞性。該展先後赴日本東京、台北等地展出,產生了轟動效應。展出其間,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觀眾普遍認為此展覽的藝術水準極高。何紹基書法藝術展特從該展覽的100件(套)何紹基作品中精選了一部分,以饗觀眾 [24] 
何紹基書法藝術展 何紹基書法藝術展
  • 異彩奇葩——館藏湘繡文物珍品展
湘繡將中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不同顏色的繡線來渲染刻畫表達對象形質特點的一種刺繡模式。經此模式刺繡出來的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享譽海內外,並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盛名,在中國刺繡史及手工技藝史上大放異彩,成為豐富中國乃至世界刺繡工藝的一朵奇葩。異彩奇葩——館藏湘繡文物珍品展從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湘繡文物中挑選出一批具有觀賞價值和珍藏價值的湘繡畫稿及繡品珍品,這些選品中既有出自楊世焯、楊佩珍等名家之手的絕世珍品,也有奠定了湘繡發展基礎的早期繡坊的畫稿、繡品等,供觀者鑑賞 [25] 
異彩奇葩——館藏湘繡文物珍品展 異彩奇葩——館藏湘繡文物珍品展
  • 方寸之間 大千世界——館藏國內外郵票郵品選鑑(二)
自從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在英國誕生以來,全球到目前為止發行了40多萬種郵票,這些都是內容十分豐富而又珍貴的歷史資料。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凡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軍事的重大事件,在郵票上都有反映,所以人們把郵票形象地稱為“連綿不斷的歷史記錄”和“微型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多年來堅持特色收藏的路線,收集了一批珍貴的郵票郵品 [26-27] 
  • 針筆線墨繪乾坤——館藏苗族刺繡文物珍品展(一)
少數民族文化從其物化形式來看,最色彩斑斕的又要數其刺繡了。在彰顯族羣文化特性的體系中,苗族刺繡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湖南苗族起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三苗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禹擊敗後,一部分苗族先民沿着沅江,經五溪進入湘西地區,在此地逐步形成了獨特、神秘而又迷人的苗族文化。苗繡不同於湘繡、蜀繡、蘇繡,它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美觀而誇張的構圖,豐富的色彩而聞名於世。苗族刺繡,被譽為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繡的題材豐富,主要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等,也不乏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繡技法以奇出彩,主要有12類,即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等。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針法,如鎖繡就有雙針鎖和單針鎖,破線繡有破粗線和破細線等。我館經過數十年、數代人的積累,珍藏了一批反映湖湘大地苗族技藝文化的刺繡精品。針筆線墨繪乾坤——館藏苗族刺繡文物珍品展(一)選取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的湖南苗族刺繡文物珍品 [28] 
針筆線墨繪乾坤——館藏苗族刺繡文物珍品展(一) 針筆線墨繪乾坤——館藏苗族刺繡文物珍品展(一)
  • 血腥的白條——館藏日本侵華期間發行的軍用手票
日本軍票,即軍用手票的簡稱,最初叫做軍用切符,是日本政府為進行對外戰爭而發行,由日軍在所佔領地區為徵發軍用物資而強制流通使用的一種代用貨幣。軍票首先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使用,此後凡是出國作戰,日軍均在所佔領的地區強行使用軍票。在侵華戰爭中日本政府在中國大陸所發行的軍票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券種繁多,一共是7種票號、24個券種。二是軍票發行數額也特別巨大,總金額高達7.0973億日元,加上日軍在華南包括香港發行的軍票及代用券,數額更是驚人。三是沒有任何金銀儲備支撐,離開日軍的血腥統治,完全是一張廢紙。四是軍票完全是日本政府行為,是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軍事力量推行政治經濟擴張,以軍票為手段建立日元為中心的戰時區域性金融體系,達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目的。日本軍票使用 50 年,其歷史就是一部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史,是其對外進行侵略、掠奪當地資源和民眾財富的鐵的證據。湖南省博物館自成立之日起即注重豐富收藏的類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一批日本軍票,特以主題收藏的形式,揭示收藏品背後的故事,豐富收藏品的深刻內涵,向公眾展示,讓大家瞭解歷史真相,激發溶於中國人民血液中的愛國熱情 [29] 
血腥的白條——館藏日本侵華期間發行的軍用手票 血腥的白條——館藏日本侵華期間發行的軍用手票
  • 眾神世界——館藏神獸銅鏡選介
神獸鏡是指以高浮雕手法紋飾西王母等神人、龍虎靈禽等神獸的一類古代銅鏡,最早出現在東漢中期,流行於東漢末至三國,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根據紋飾內容和構圖,神獸鏡可分為環狀乳神獸鏡、對置式神獸鏡、畫紋帶神獸鏡、重列式神獸鏡等類型。神獸鏡工藝繁複,構思精巧,思想內涵深厚,在中國銅鏡發展史上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12] 
眾神世界——館藏神獸銅鏡選介 眾神世界——館藏神獸銅鏡選介
  • 無銀無花不盛裝——館藏苗族銀飾精品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民族,湖南省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地區。苗家人愛銀,銀在苗族的傳説中是光明的象徵,也是富裕的標誌。而且,以前苗家的服飾都是靛藍染的,色彩很暗,用雪白的銀飾來裝點,更能襯托出銀飾的亮眼以及服飾的珍貴。有的苗族盛裝上幾乎鑲滿了銀飾,可謂銀衣華服 [12] 
無銀無花不盛裝——館藏苗族銀飾精品 無銀無花不盛裝——館藏苗族銀飾精品
  •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漢代滑石器擷珍
滑石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礦物,其被應用於工藝製作,在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最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懂得在製陶時摻入滑石粉,使陶器滑潤不粗糙,且質堅耐用 [12]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漢代滑石器擷珍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漢代滑石器擷珍
  • 珠光寶“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珠管文物拾零
珠、管是珠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珠、管文物,大多出自墓葬,材質非常廣泛,有金、銀、銅、陶、瓷、玻璃、玉、石、翡翠、瑪瑙、水晶、綠松石、琥珀等等,製作工藝依質地不同各具特色。以商代、戰國、兩漢時期的為最多 [12] 
珠光寶“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珠管文物拾零 珠光寶“器”——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珠管文物拾零
  • 衡州窯青瓷精品賞析
湖南青瓷燒造始於東漢,一直持續到唐代,長達八九百年,窯口在今天湘北湘陰一帶,青瓷玻璃質感很強,呈色青綠或青黃。唐代中期崛起的長沙窯以彩瓷為特色,兼燒青瓷 [12] 
衡州窯青瓷精品賞析 衡州窯青瓷精品賞析
  • 文獻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集粹
馬王堆漢墓帛書是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價值最高的藏品之一,數量、種類均居世界之冠,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一個長方形漆盒中。帛書的主人是西漢初期的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兒子。這些帛書的質地均是生絲織成的細絹。現經專家學者整理,出土帛書有50餘種,10多萬字,大多是失傳已久的珍貴文獻 [12] 
文獻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集粹 文獻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集粹
  • 翰墨珍拓——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碑帖珍粹
碑帖文物不但是書法因襲的載體,還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得以保存和流傳的功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一脈。現今市場上翻印的碑帖雖多如牛毛,但真正據之善本、印刷上乘的仍然少之又少。湖南省博物館藏碑帖文物,典藏豐富,內涵充實 [12] 
翰墨珍拓——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碑帖珍粹 翰墨珍拓——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碑帖珍粹
  • 仿玉風格的玻璃器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玻璃器中,有一部分戰國時期的玻璃器特別顯著,其色澤、透明度都近似於玉,而且其形制、紋飾亦是仿照玉器製作而成,為仿玉風格的玻璃器;品種主要有:璧、環、璜、劍首、劍璏[zhì]等,其數量之多,居全國博物館之首 [12] 
仿玉風格的玻璃器 仿玉風格的玻璃器
  • 雕繪天下——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湖湘石雕精品
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特產菊花石、明山石、楚石(墨晶石)、道州石、永州石、澧州石、辰州石、黃蠟石等,或紋理天成,或色彩斑斕,或質地潤澤,早已名聞遐邇;當地巧匠因材施藝,或雕為硯屏,寄情於文房秘閣;或琢為門楣樑柱,頂立於湖湘山水間 [12] 
雕繪天下——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湖湘石雕精品 雕繪天下——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湖湘石雕精品
  • 畫扇之境——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扇面精品
國人用扇的歷史源遠流長,扇的功能也不斷在豐富演變 [12] 
畫扇之境——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扇面精品 畫扇之境——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扇面精品
  • 明月飛下妝台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銅鏡展
銅鏡是古人照面飾容的用具,從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古人將無盡的審美情懷施加於銅鏡之上,製作精良、圖紋華麗、銘文典重的銅鏡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景觀 [12] 
明月飛下妝台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銅鏡展 明月飛下妝台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曆代銅鏡展

湖南省博物館文化活動

湖南省博物館活動建設

湖南省博物館在“走出去、引進來”方針的指導下,與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世界五大洲的土地留下了湖南省博物館人的足跡。先後有聯合國訪湘團、塞拉利昂總統、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公共知識分子項目代表團、瓦努阿圖總理、新加坡總理等到館訪問。
湖南省博物館連續多年派專業人員赴巴西、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博協組織的各類年會和學術研討,每年均受邀出席美國博協年會並作主題報告。展覽交流方面,先後向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瑞士、瑞典、墨西哥、荷蘭、南斯拉夫、韓國、日本、突尼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推介多個文物展覽。在人才培養、科研攻關、藏品保護、博物館管理與規劃等方面與國際同行達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意向且不斷取得合作成果 [1] 
2020年1月7日,湖南省博物館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之寒假研學系列活動。 [13] 

湖南省博物館學術研究

湖南省博物館具有甲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和一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立足館藏,積極開展保護利用文物的技術攻關和實踐,在金屬文物去鏽加固修復、陶瓷類文物保護修復、紙質文物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漆木器脱水研究、紡織品保護與清理、馬王堆型濕屍保護等方面擁有全國領先的技術。
湖南省博物館在博物館學研究、文物研究與鑑賞、文物保護與修復、教育推廣等領域有着深厚的學術傳統與良好的學術氛圍,全館科研與學術呈現出多學科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先後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以及一系列國家文物局重點課題,還系統地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館館刊》《湘博志》等書刊以及重點展覽圖錄 [1]  [14] 

湖南省博物館文創產業

湖南省博物館通過借鑑“創意產業”的研發理念,深入挖掘館藏資源特色及內涵,將其轉化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特殊形式及載體,已形成500餘種文創產品。湖南省博物館形成了新館公眾服務與文化創意策略及產品開發識別系統,並立足市場,系統分析受眾數據,開展消費者與觀眾分析,制訂了文創策略和開發理念,開展了品牌規劃、知識產權保護等宏觀層面的研究與探討。自2008年以來,湖南省博物館自主研發和設計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先後獲得各類旅遊商品博覽會、文化創意產品、科技進步等10餘個獎項 [1] 

湖南省博物館所獲榮譽

2008年5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5] 
2009年11月18日,湖南省入選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15]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館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6] 
2020年5月,2019年度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湖南省博物館《湖湘文化專題陳列》獲優勝獎 [16] 
2020年12月15日,湖南省博物館被確定為“2019-2020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17] 
2021年,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獲得2021年度湖南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獲獎項目。 [38] 
2021年8月,湖南省博物館教育中心被命名為“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 [32] 
2022年1月,湖南省博物館教育中心被湖南省婦聯授予湖南省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33] 
2022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探索車項目入選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遊優秀案例。 [34] 
2022年7月,入選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名單。 [37] 

湖南省博物館參觀信息

湖南省博物館地址信息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2] 

湖南省博物館門票信息

  • 免費對象
社會全體公眾,12歲以下未成年人必須由成年人陪護或集體組織領取參觀券參觀 [2] 
  • 免費範圍
基本陳列:“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專題陳列 [2] 

湖南省博物館參觀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週一為閉館日(逢法定節假日順延) [2] 

湖南省博物館交通信息

  • 公交線路
長沙公交131路、112路、146路、150路、358路、113路、901路、136路、203路 [2] 
  • 地鐵換乘
長沙地鐵1號線:培元橋地鐵站2號出口出站,換乘112、222、901路公交巴士可抵達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地鐵2號線:迎賓路地鐵站5號出口出站,換乘131路、113路、146路公交巴士可抵達湖南省博物館 [2] 
  • 機場換乘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乘坐機場大巴民航酒店線,民航酒店下車,乘坐136路公交巴士可抵達湖南省博物館 [2] 

湖南省博物館臨時閉館

2021年8月4日,根據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關要求,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湖南省博物館研究決定,從2021年8月5日起(星期四)暫停對外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31] 
從2022年3月29日起,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湖南省博物館臨時閉館,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35] 
2022年4月8日,湖南省博物館發佈公告,因近期長沙市疫情形勢好轉,在落實國家、省、市防控要求的基礎上,湖南省博物館將於4月9日(星期六)起恢復對外開放。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