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太·保羅·米勒

鎖定
Matisyahu是馬太·保羅·米勒(於1979年6月30日在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市出生)的希伯來名和藝名。他是一名美國猶太人,雷鬼音樂家 [1] 
除了因混合猶太人主題和雷鬼以及搖滾音樂而出名之外,Matisyahu最被人知曉是因為他是一個猶太教哈西德團體加巴德-盧巴維特奇的成員之一。因此,Matisyahu由於穿着傳統的哈西德派猶太人服裝和不在安息日演出而備受矚目。從2004年開始,他發表了三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現場演出專輯、兩張混音CD、還有一張演唱會的DVD、以及一系列的採訪。在他還不長的職業生涯裏,Matisyahu已經和雷鬼界最響噹噹的幾個名字例如比爾·拉斯威爾還有斯萊和羅比組成了拍檔。
從他的首次演出開始,Matisyahu就同時在搖滾和雷鬼樂界受到了好評。最近,他更被Billboard評為“頂級雷鬼歌手”。
發表專輯:《Shake Off the Dust...Arise》、《Live at Stubb's》、《Youth》、《No Place to Be
中文名
馬太·保羅·米勒
外文名
Matisyahu
國    籍
美國
民    族
猶太人
出生日期
1979年6月30日
星    座
巨蟹座
職    業
音樂家
代表作品
Shake Off the Dust...Arise
No Place to Be
主要成就
被Billboard評為“頂級雷鬼歌手”
出生地點
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市
原    名
Matthew Paul Miller [2] 
音樂風格
雷鬼以及搖滾

馬太·保羅·米勒早期生活

Matisyahu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市的猶太家庭 [3]  ,他的家庭後來在紐約州白原市定居。他作為一名重造猶太教徒長大 [4]  ,並且有時以MC Truth的化名為MC Mystic的Soulfari樂隊演出。16歲的時候,Matisyahu參加了一個在以色列霍德夏沙隆的亞歷山大穆斯中學舉行的半學期課程 [5]  ,專為學生提供對猶太人傳統的第一手研究 [6]  。他在那裏的經歷極大的影響了他對於猶太教的感受 [7]  ,也逐漸使他決定要接受正統猶太教,並於2001年通過華盛頓廣場的加巴德成為一名巴爾·特舒華。Matisyahu是紐約布魯克林區皇冠高地的加巴德-盧巴維特奇哈錫德團體的一分子。Matisyahu在俄勒岡州本德的一個野外訓練課程中完成了他的高中。 在這有創意的事件之後,Matisyahu開始與猶太人樂隊Pey Dalid一起演出。
在他接受哈西德主義之後不久,Matisyahu開始在哈達哈拖拉,一個針對迴歸者的猶太教神學院(Yeshiva)進行律法學習。在那裏他寫作並完成了他的第一張專輯。 他把鮑勃·馬利Phish、God Street Wine和拉比·什洛莫·卡勒巴奇看成是他音樂的靈感,並感謝拉比·什洛莫·卡勒巴奇的書《向着有意義的人生》給於了他的《Youth》專輯同名曲歌詞的靈感。作為他信仰的一部分,Matisyahu不在星期五晚上進行演出,以遵守猶太人安息日的規定。
Matisyahu與塔利亞·米勒結婚。他們有一個兒子,叫做拉維。

馬太·保羅·米勒職業生涯

2004年,在和JDub唱片,一間非盈利的宣傳猶太人音樂家的公司簽約之後,Matisyahu發表了他的首張專輯, 《Shake Off the Dust...Arise》,由阿農·可汗為12 Tribe Sound製作。在當時他還相對的還不為人知的時候,直到2005年波內羅音樂節,Matisyahu與Phish樂隊的崔·艾納斯塔西歐與交談,而後者讓他參與一部分演出,這後來證明為Matisyahu職業生涯的開始。
他的第二張專輯,於2005年發表的《Live at Stubb's》,是在得克薩斯州奧斯丁市錄製的現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以及他的第三張專輯《Youth》,都收到了關鍵的和大眾的支持。每一張專輯都標誌着Matisyahu的風格產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在《Stubb's》《Youth》之間,因為搖滾音樂的影響變得更明顯了。 自從他的後兩張專輯開始暢銷之後, 《Shake off the Dust》的銷量也開始穩步上升,在一些在線拍賣網站例如Ebay上甚至賣到了30美元一張。在2005到2006年間,Matisyahu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進行了頻密的巡迴演出,其中也包括在以色列進行了許多次停留。在2006年末,Matisyahu發表了他的第四張專輯,No Place to Be,這是一張包括他以前所有三張專輯中的歌曲重新錄製和重新混音的混音專輯,而封面是警察樂隊的《瓶中信》。
歌曲《King Without a Crown》的現場版曾經進入2006年的十大現代搖滾歌曲排行。相關的視頻和新專輯-《Youth》-由比爾·拉斯威爾製作,於2006年3月7日發行。在3月16日,《Youth》被評為Billboard雜誌的“數碼專輯”第一名。在2006年,Matisyahu再一次在波內羅出現,這次他獨自在大概8萬名觀眾面前表演。
在2006年春天, 就在《Youth》發表前夕,Matisyahu與他在JDub唱片的經紀人一刀兩斷,從而引起了對於Matisyahu唱片公司的一些爭議。但是與公眾觀點相反,JDub只是管理他的演出,但在當時並不是他的唱片製作公司。

馬太·保羅·米勒藝術風格

Matisyahu的音樂一部分是和他背後的樂隊Roots Tonic共同創作的。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聲音,混合了雷鬼、傳統的嘻哈樂、和搖滾音樂典型的吉他獨奏。他有時候與一個穆斯林人聲打擊樂手肯尼·穆罕默德共同演出。Matisyahu的第一張專輯是由先鋒派音樂人和製作人比爾·拉斯威爾製作,也包括流行樂製作人吉米·道格拉斯和Ill Factor的少許貢獻。
Matisyahu的大部分歌曲裏全都是英語歌詞,只有一小部分是希伯來語意第緒語。他的雷鬼聲樂風格是延續傳統拉斯法理根源形式與打擊樂的混合。打個最容易的比方,這就像意識與文化方面屬於布珠·班頓、Sizzla、Capleton、或者小凱莉,但是又具有盧奇亞諾、布須曼和愛華頓·布蘭德的樂觀信息,以及白瑞東·雷維的聲樂敏捷。這些樂曲的製作來自金·圖比、奧古斯塔·帕布羅、米奇·卓德、以及林瓦爾·湯普森。稱其與1970年代晚期和1980年代的基礎音樂相似是準確的,但拿來與摩根·赫裏塔基比較也沒有錯。
然而,Matisyahu混合了嬉哈和口技當代風格,如同Sublime樂隊一樣,也像猶太人的傳統哈桑祈禱文吟誦以及哈西德的尼古尼姆歌。通常持批評立場的紐約時報的科勒法·薩內寫道“他的聲音大部分應該歸功於早期的舞廳雷鬼歌星們例如白瑞東·雷維和Eek-a-Mouse。”芝加哥論壇報的凱文·龐將Matisyahu的演出描述成“震撼靈魂的舞廳雷鬼招牌,是同時具有Phish的擁擠舞曲風格和Sublime樂隊的斯卡朋克風格。”評論家們通常認為也許會讓雷鬼純粹主義者失望,但是承認他對於傳統音樂的獨特混合的駕馭,能夠滿足看到他演出的人。Matisyahu的風格曾同Jew da Maccabi,一個來自佛羅里達的正統猶太樂隊相比較,後者包括了由嬉哈音樂演變而來但歌詞是宗教內容的音樂風格
在與一個熱門的猶太人網站Chabad的一次訪談中,Matisyahu説道:“我所有的歌曲都是受到那些啓發我的教導的啓發和影響。我想讓我的音樂有含意,能夠打動人,讓他們思考。哈西德主義教導説音樂是‘靈魂的羽根'。音樂叩擊到一個很深的地方並用普通話語所不能的方式對我們説話。”這個事實在他的歌曲的歌詞中得到有力的證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