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NSO

(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的合稱)

鎖定
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是發生於赤道東太平洋地區風場海面温度震盪。ENSO是低緯度海-氣相互作用現象,在海洋方面表現為厄爾尼諾-拉尼娜的轉變,在大氣方面表現為南方濤動 [1-2] 
ENSO具有2-7年的準週期,存在中性、暖性(正)、冷性(負)3個相位 [3-4]  。中性相位的ENSO代表氣候平均態,標誌為赤道東太平洋的“冷舌”;當ENSO處於正相位期時,哈得來環流增強、沃克環流減弱、赤道太平洋信風減弱、赤道暖流減弱、赤道逆流增強、赤道東太平洋沿岸冷水上翻活動減弱、温躍層深度增加、海面温度異常升高 [4-5]  。當ENSO處於負相位期時,各項特徵變化相反 [4-5]  。ENSO的強度通常按海面温度異常的強度或南方濤動指數定義 [6]  。ENSO具有鎖相特徵,其相位通常在春夏季發展,並在冬季達到峯值,可持續數月至3年左右 [6-7] 
ENSO是全球範圍內年際、年代際氣候變化的顯著信號,且被證實能夠與其它大氣震盪,例如PDO、印度洋偶極子MJO等產生相互作用,因此在短期氣候預測中被視為重要的影響因子 [8-10]  。在觀測方面,WMO主導的TOGA(Tropical Oceans-Global Atmosphere)項目是觀測ENSO活動的重要途徑 [11] 
古氣候學記錄表明ENSO不是長期存在的氣候現象 [12] 數值模擬結果認為,太陽輻射季節性變化、亞洲季風、全球變暖等因素與ENSO有關 [12]  。在動力學方面,ENSO的成因尚未被完全理解,但震盪子理論和隨機過程理論能部分解釋ENSO的觀測行為 [9]  。此外,除傳統意義上的(東太平洋)ENSO,中太平洋ENSO和暖池ENSO也被認為是ENSO的特定種類 [9] 
中文名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
外文名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類    型
海-氣相互作用,氣候震盪
出現地點
赤道太平洋
出現時間
全年均可出現,冬季達到頂峯
持續時間
數月至3年不等
伴隨現象
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温度異常,大氣環流異常

ENSO現象描述

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變化與全球大氣環流尤其是熱帶大氣環流緊密相關。其中最直接的聯繫就是日界線以東的東南太平洋與日界線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海平面氣壓的反相關關係,即南方濤動現象(SO)。在拉尼娜期間,東南太平洋氣壓明顯升高,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的氣壓減弱。厄爾尼諾期間的情況正好相反。鑑於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之間的密切關係,氣象上把兩者合稱為ENSO(音“恩索”)。

ENSO形成原因

學術界還沒有給厄爾尼諾的形成原因一個定論。
但存在兩個假設原因。
(1)由於海-氣相互作用過程的平衡受到破壞所導致。
1969年Bjerkness首次發現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温度異常與南方濤動變化關係密切。李崇銀通過分析發現,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前的冬半年(10-4月),歐洲中緯度地區的環流指數和我國東部地區的氣温存在着顯著的差異。
(2)海底火山活動引起海温變化所產生厄爾尼諾。劉厚贊、劉夢玉和李若純等研究認為。在赤道東太平洋海底存在着許多火山和熱液噴泉,從海底噴出的熱液温度高達300~430℃(最高達750℃)。海底火山和熱液噴發後,使這一地區的海水温度驟然升高,引起其上空空氣增暖,氣壓下降,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大氣環流規律。使這一地區低層東風減弱,西風增強。

ENSO發展過程

根據1950年以後7次ENSO事件的分析,可以把一次典型的ENSO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3]  :先兆階段,這指春初南美沿岸出現增暖前的時段;第二階段是異常條件發展的時期;最後階段是異常條件衰亡、正常條件恢復的階段。

ENSO主要影響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會在世界很多區域引起極端的天氣(比如洪水和乾旱)。依靠農業和漁業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所受影響最大。同時,ENSO帶動的温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羣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特別的是,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颱風和颶風。

ENSO實例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錶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美洲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則持續乾旱併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