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尼娜

(海面温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鎖定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的音譯 [14]  ,是“小女孩”的意思。氣象學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 [10] 
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釐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1] 
從1950年,全球共發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按照強度級別,分為弱、中等強度、強事件。歷史上僅出現過1次強拉尼娜事件,時間從1988年5月開始持續到次年5月。 [5] 
中文名
拉尼娜
別    名
反厄爾尼諾
別    名
冷事件 [7] 
現    象
連續6個月低於常年0.5℃以上

拉尼娜釋義

圖解 圖解
拉尼娜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温異常下降的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着全球性氣候混亂。拉尼娜事件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13]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着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拉尼娜現象出現時,中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温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着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着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2] 
颱風 颱風
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釐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隨着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説來,拉尼娜的性情並非十分温和,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2] 

拉尼娜形成原因

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繫,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温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泛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温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18] 

拉尼娜表現

拉尼娜播報

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一次的西南乾旱。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拉尼娜實例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1997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中國附近海洋變冷)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中國附近海水變暖)。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拉尼娜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説,當時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複雜。一般來説,由拉尼娜造成的大範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度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温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拉尼娜影響

拉尼娜氣候

上半年氣候變化
1999年上半年中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中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温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温也居高不下。
歷史對照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説,從公元300年以來,中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週期持續90年左右,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因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温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乾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高温少雨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3到5月,全國平均氣温創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温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説,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長江以南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範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中國整體氣候特徵和發展趨勢時説,從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中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説,國家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儘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失。
2008年
中國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中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中國會有一個冷冬,所以可以看到,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中國,造成大範圍大風降温天氣,但是由於南方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着低温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温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同時,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的劇烈降温,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温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拉尼娜全球

(1)對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岸的影響:東岸更乾旱,西岸更濕,易引發洪澇。
(2)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造成氣候異常。
(3)對中國氣候的影響:與厄爾尼諾的影響相對。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歐亞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2008年1月10日以來,中國南方出現了四次歷史罕見的大範圍低温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預測,這次拉尼娜事件會持續到2008年夏季前,將會給中國帶來春夏季乾旱及森林火險等級偏高、北方地區沙塵暴天氣偏多、夏季出現區域性洪澇幾率增加等氣象災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表現為海水錶層温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歷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中國也出現了很嚴重的低温雨雪異常天氣。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分析了這些年份的氣候變化後認為,這個調皮的“小女孩”將對春、夏氣候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拉尼娜農業

2008年華南地區(兩廣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種期天氣,華南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差;華南北部較常年同期偏好,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陰雨天氣,對早稻播種影響不大,江南地區春播氣候條件偏差。
拉尼娜現象往往追隨厄爾尼諾現象到來。厄爾尼諾現象造成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在上漲期結束後,拉尼娜現象可能會到來,在拉尼娜現象出現後的12個月中,大多數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已經在較低水平。拉尼娜現象的另一重要影響是異常高水平的市場波動。一般來説,拉尼娜現象的影響程度越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程度就會越大。

拉尼娜天氣

2008年春季,中國北方沙塵多發區沙塵天氣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但與2007年同期相比將有明顯增加;出現強沙塵暴的可能性較大。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沙塵天氣日數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拉尼娜災害影響

2008年春中國東部地區以少雨乾旱為主,東部大部地區可能出現春旱,其中吉林和遼寧大部、內蒙古東部、華北南部、黃淮、粵桂北部春旱可能較為嚴重,須加強抗旱工作;夏季,全國少雨範圍比多雨範圍大,整體形勢旱重於澇,長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現高温乾旱。此外,春季黑龍江北部、吉遼大部、湘贛南部、粵桂北部氣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區森林火險等級偏高。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帶位於廣西大部、雲貴高原重慶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東東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區、吉遼大部,這些區域發生洪澇的可能性較大。
拉尼娜年,由於熱帶太平洋海温西暖東冷的結構,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區對流活躍,容易造成夏季颱風活動偏多,初夏生成颱風和汛期影響中國的颱風可能較為活躍,並有利於北上台風的活動。
拉尼娜預警
世界氣象組織於2011年1月25日説,與澳大利亞大規模洪水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區極端天氣存在關聯的拉尼娜現象可能還將持續數月。
該拉尼娜現象始於2010年6月,伴隨厄爾尼諾現象消失而增強。按這一聯合國下屬機構説法,就對大氣的影響程度而言,這是“過去一個世紀最強的拉尼娜現象之一”。
2010年9月的“拉尼娜”現象在5月進入中性狀態後,在8月份強度又再次加大。氣象組織警告人們為此做好必要準備。然而,它比10年9月至5月在世界各地造成洪水和乾旱的中強度“拉尼娜”要弱許多。
至少持續2至4個月
在25日發佈的拉尼娜現象更新信息中,世界氣象組織説,“明顯的拉尼娜現象”繼續存在於赤道太平洋地區。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拉尼娜現象不會在第一季度結束,可能持續至4、5個月,“幾乎所有氣象模型均預測,現階段的拉尼娜現象會至少在今後2個月至4個月內持續”。
世界氣象組織公佈數據顯示,本次拉尼娜現象出現以來,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温度較正常温度平均低1.5攝氏度。
儘管預測拉尼娜現象將持續一段時間,但世界氣象組織説,拉尼娜現象有望在今後4個月內逐步減弱。
洪水乾旱多與它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拉尼娜現象是一段時間澳大利亞洪災等異常天氣的“罪魁禍首”。
“幾周,我們看到(拉尼娜現象)最重要的影響是澳大利亞所遭受破壞性洪災,”世界氣象組織官員魯帕·庫馬爾科利説。上年年底開始,澳大利亞東部遭遇大規模洪水。
“拉尼娜現象不僅與洪災有關,”科利説,“同時與世界部分地區的乾旱存在關聯,尤其是在南美洲。”
世界氣象組織説,拉尼娜現象致使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南部的降雨量超過平均水平。
不僅如此,世界氣象組織官員認為,中國“南凍北旱”可能也與拉尼娜現象存在聯繫。
雖將減弱 仍需謹慎
科利警告,雖然拉尼娜現象會逐漸減弱,但各國政府應繼續保持謹慎,預防可能發生的災害,“儘管我們預計拉尼娜現象將在今後幾個月內減弱,但它所造成影響可能持續”。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拉尼娜現象所造成影響可能與以往不同。科利舉例説,巴西和斯里蘭卡遭遇持續強降雨部分由拉尼娜現象所致。
科利説,現階段缺乏足夠信息以預測拉尼娜現象的長期發展趨勢。“我們有100多年的數據,”他説,“但並未顯示這類現象變得更加頻繁和劇烈。”

拉尼娜現狀

拉尼娜美國觀點

2000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在過去的3年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引起天氣異常。
它們將不再影響熱帶地區,但其它地區還將受其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温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釐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的水位卻低於正常值5~13釐米。該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説,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內容均在2007年發表,但事實已經推翻這個理論,從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2008.01
法美兩國“海神”衞星發回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表明,過去兩年裏影響太平洋的“拉尼娜”現象已經明顯減弱,世界第一大洋將恢復往日的“寧靜”。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温反常變化的一種現象。“拉尼娜”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因其特徵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現象
據法國專家介紹,“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2000年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他們表示,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1999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徵兆,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捲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説,此次衞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小女孩”這回是真的老了。

拉尼娜趨勢

1.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温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説,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2010年前的狀態。
2.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頭髮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拉尼娜特點

1.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2.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2000年)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
3.拉尼娜和厄爾尼諾都是自然現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會出現,卻截然相反。厄爾尼諾是指熱帶海洋温度異常和持續變暖,拉尼娜指的是熱帶海洋温度異常和持續變冷。
4.厄爾尼諾出現的週期並不規則,平均每4年一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5.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北亞地區異常寒冷。

拉尼娜動態數據

1950年到2021年3月,全球共發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 [5] 
從區域統計來看,拉尼娜年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僅有50%;華南、江南等地區則達80%以上。
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令人記憶深刻,拉尼娜就是幕後“推手”之一。 [3] 
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温持續下降,預計10月進入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鑑於2020-2021年秋冬季曾出現拉尼娜事件,2021年將是“雙拉尼娜年”。 [4] 
2021年11月,根據最新海温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6] 
2022年3月3日,根據最新海温監測數據,2021/2022年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已正式形成,預計將於春季中後期結束。 [8] 
當地時間2022年6月10日,聯合國新聞消息,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目前持續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至少延續到8月,北半球可能持續到秋季和初冬。 [9] 
2022年10月,世界氣象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持續較長時間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會延續到2022年年底或更久,這將是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現連續三個拉尼娜冬季。 [11] 
2023年2月13日,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當前正在持續的拉尼娜事件預計將於2023年初春結束。 [12] 
2024年4月3日,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厄爾尼諾事件目前處於持續衰減狀態,夏季有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 [17] 

拉尼娜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

2023年5月18日,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CSIRO 在《自然》上發佈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自1960 年代以來,隨着全球變暖,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變得越來越頻繁,這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乾旱、洪水和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期裏,氣候變化一直在影響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的強度和頻率。據《新西蘭先驅報》報道,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蔡文炬表示:“該研究在當前和古時期的氣候記錄之間提供了一個關鍵的聯繫,結果表明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氣候。”研究通過比較1960年前後60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現,強厄爾尼諾現象從1960 年前的兩次增加到1960 年後的四次,同期強拉尼娜現象從一次增加到九次。蔡文炬認為,如果氣候變化沒有產生影響,那麼觀測到的強度是不合常規的。即使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厄爾尼諾/拉尼娜和南方濤動的合稱)本身沒有變化,由於氣候變化,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影響也將會更加強烈。
“全球變暖使它們的影響更加極端,因為更温暖的大氣層含有更多的水,所以下雨時會下得更猛,蒸發量也更高,使乾旱更加嚴重,且乾旱更早發生,也更難擺脱。”蔡文炬説。“結果表明,我們在澳大利亞看到的極端洪水和乾旱至少部分歸因於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加劇導致的氣候變化。”
不過,部分科學家對此研究結果持保留態度。據《衞報》報道,新南威爾士大學堪培拉分校的氣候科學家莎拉·柯克帕特里克(Sarah Kirkpatrick)表示她“有點擔心”該研究模型依賴的科學性,“如果我們僅僅依靠觀察,我們至少需要數百年的數據,我們沒有那麼長的等待時間”。墨爾本莫納什大學ENSO問題專家謝恩麥格雷戈(Shayne McGregor)也認為,雖然這項研究“提供證據支持了‘温室氣體變暖可能影響ENSO’的觀點”,但這一證據是“提示性的”而非結論性的。
2023年7月,Nature 刊發我國吳立新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該研究利用當前國際最新氣候模式比對計劃CMIP6中的多模式多場景試驗數據,首次發現多年拉尼娜事件的發生頻率將會在全球變暖後的21世紀顯著增加。通常觀點認為,多年拉尼娜事件傾向於跟隨在強厄爾尼諾事件之後發生,然而該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後多年拉尼娜與強厄爾尼諾的發生頻率之間並不成比例,且前者的增加顯著大於後者。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太平洋背景平均態海温變化導致的熱帶與熱帶外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是多年拉尼娜事件更加頻發的關鍵機理。全球變暖後,副熱帶東北太平洋海區增温較快,有利於局地產生位置更加偏北的“北太平洋經向模態”類響應。這一響應通常與前一年熱帶太平洋厄爾尼諾的暖海温異常有關,並會在熱帶東太平洋背景態快速增温的加持下得到加強。上述響應的最終結果表現為第一年拉尼娜的東風異常位置更加偏北,使得向赤道的Sverdrup熱量輸送(“海洋充電”過程)減弱,這有利於拉尼娜的冷海温異常維持到第二年。由此,多年拉尼娜事件得以更加頻繁地發生,而與之相關的氣候災害事件將可能在未來更加頻繁地來襲,這進一步凸顯了控制温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