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道逆流

鎖定
赤道逆流,又稱“反赤道流”,是赤道兩側南、北赤道海流之間的逆向海流,由於赤道北面和南面都出現向東的海流,所以赤道流可分為北赤道逆流和南赤道逆流。它自西向東流動,以補充大洋東部因赤道海流帶走的海水,故具有補償流傾斜流性質;赤道附近終年高温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層海水具有高温低鹽性質。
赤道逆流位於北緯3~5度到10~12度之間,其流速約40~60釐米/秒,最大為150釐米/秒,冬季較小,只有15~30釐米/秒以下。 [1-2] 
中文名
赤道逆流
別    名
反赤道流
位    置
北緯3~5度到10~12度之間
流    速
約40~60釐米/秒
類    型
暖流

赤道逆流科研歷史

1943年,Sverdrup等人描述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之後不斷有關太平洋北赤道逆流的觀測數據和研究結果湧現出來 [3] 
1959年,Reid提出太平洋南赤道逆流。
1968年,Henri Rotschi根據“Coriolis”號調查船在赤道區東經170度經向斷面上測得的温度、鹽度和溶解氧資料,詳細地分析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及其有關特徵。
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中國國家海洋局先後四次組織“向陽紅5號”船,對中太平洋赤道區(北緯10度——南緯20度,東經160度——西經170度)進行了綜合科學調查,之後在“全球大氣試驗”期間(1979年1一6月)兩次組織“實踐號”和“向陽紅9號”船對該區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結果表明,調查期間各月,即1一6月和9一10月,在西向的南赤道流中間(南緯4度一13度),確實存在一支東向流,所處的緯度範圍與Ried1959年根據動力計算發現的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位置基本吻合,進一步證實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 [4] 
2010年,中國發起首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上,發現並命名了北赤道逆流下的北赤道次表層逆流,揭示了菲律賓以東潛流的季節內變化和機制等 [5] 

赤道逆流形成原理

赤道逆流示意圖
赤道逆流示意圖(5張)
赤道逆流的位置與赤道無風帶一致,偏於赤道以北,信風流不對稱於赤道這一事實,就是赤道逆流產生的原因 [1] 
在大洋中赤道的南北兩側,各有一支龐大的海流,它們自老家大洋東部開始,萬里“西征”,到達大洋西部後,又各自有一部分“辭別”主流,“會師”赤道附近,然後轉向東流,再萬里迢迢返回東部老家,這就形成了赤道逆流。
赤道北部低緯度海洋,長年吹刮的東北信風,將表層海水帶動起來,從在洋東部一路浩浩蕩蕩向大洋西部流去,形成北赤道海流;赤道南部海水受東南信風的吹刮,則形成南赤道海流。北赤道和南赤道流流到大洋西部後,受到陸岸阻擋,各自分成兩部分。北赤道流的“主力部隊”轉而“北伐”,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分別成為灣流黑潮的主要流源,另一部分離開主力部隊,形成向南的支流;南赤道的“主力部隊”轉而“南征”,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別成為東澳海流和巴西海流,部分則與主力部隊分道揚鑣,形成向北的支流。
北赤道流向南的支流和南赤道流向北的支流,在赤道附近匯合後,水位抬升,致使大洋西部水面高於東部,從而形成一支自西向東運動的表層海流,相對於自東向西的南北赤道流逆向流轉,因此被稱為赤道逆流。其位置在南北赤道流之間,赤道無風帶之下,是赤道海洋中普遍存在海流 [6] 

赤道逆流海流性質

大洋赤道逆流區域,海水温度高,含鹽量少,降水強度 [6]  。赤道附近終年高温多雨,經歷強烈的增熱和淡化過程,故赤道逆流的表層水具有高温低鹽的特性 [1] 
南、北半球信風將海水吹向西部,在西部大陸處受阻而堆積,海面呈現西高東低現象,形成向東的水平壓強梯度力,由於赤道無風帶的風力很弱,所以向東的壓強梯度力可以把海水沿着赤道無風帶向東輸運 [7]  ,補充大洋東部因赤道海流帶走的海水,故具有補償流傾斜流性質 [2]  。這種補償流性質屬於水平補償流,區別於垂直補償流,如秘魯寒流便屬於垂直補償流中的上升補償流。 [8] 

赤道逆流分佈範圍

太平洋赤道逆流分為兩支。一支是北赤道逆流,夏季在北緯4度~10度之間,冬季向南移動2度左右,是世界大洋中最強的一支赤道逆流;它從菲律賓外海向東流經15000千米,到達巴拿馬灣“尋根”,其流動幅寬為300~700千米;西部流動快,東部流動慢,平均流速40釐米/秒,最大可達150釐米/秒。另一支是南赤道逆流,位於南緯5度~10度之間,西起所羅門羣島附近海面,向東可達秘魯海岸附近,也是西強東弱,在東經170度處流速約為15~30釐米/秒。
大西洋也有兩支赤道逆流。一支是北赤道逆流,位於北緯3度~5度和9度~12度之間,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最強,最大河流可達150釐米/秒,向東進入非洲西部,然後回到大西洋北赤道流的發源地。另一支是南赤道逆流,在南緯5度~10度之間流動,強度較弱。
印度洋由於受季風影響,赤道無風帶在赤道以南,因而赤道逆流也位於赤道南部。夏季,赤道逆流在南赤道流和西南季風之間自西向東流動。冬季,北赤道流向西流至非洲東部索馬里近海後,轉而向南,越過赤道後同南赤道流的北上分支匯合,形成赤道逆流,在南緯2度~4度和6度~8度之間向東流去,勢力比夏季強大,中西部流速為85釐米/秒,往東逐漸減小。至東經90度附近該逆流分為兩支:較大的一支部分轉向東南形成爪哇沿岸流,部分轉向西南加入南赤道流;另一支轉向東北,加入北赤道流 [6] 

赤道逆流生態影響

  • 海洋影響
赤道逆流和南北赤道流共同組成複雜的熱帶環流系統,一些海域海水從四周輻合,迫使表層海水下降,形成下降流;另一些海域海水向周圍輻散,下層海水上升補充,形成上升流,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於浮游生物的生長,同時造成海水顏色變深和透明度下降 [6] 
  • 幾內亞灣熱帶雨林向北延伸
幾內亞灣沿岸地處赤道以北,但部分佈着熱帶雨林氣候,比全世界其他熱帶雨林氣候分佈的位置更為向北延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幾內亞灣地處赤道以北,受大西洋赤道逆流的影響,在幾內亞灣形成兒內亞暖流·,它給幾內亞灣沿岸的氣候起增温、增濕的作用 [9] 
  • 厄爾尼諾現象
秘魯北部6S以北和厄瓜多爾沿海冷性洪堡德洋流中,有些年份受來自瓜亞基爾灣的赤道逆流的影響,使水温較常年偏高3—6℃,隨着海水温度的升高,熱帶輻合帶在南美西岸異常南移,使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岸出現頻繁的暴雨。這種現象通稱為“厄爾尼諾”,常使低緯度海水温度年際變幅達到峯值,不僅影響低緯大氣環流,甚至對全球氣候舶札期振動也有重大意義,對當地的漁業生產也有不利影響 [10] 
  • 印度洋漁場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特別是在西北部的亞丁灣,由於受到季風海流和赤道逆流的影響,鹽度高、水温高,具有較為廣泛的上升流,所以具備了形成頭足類漁場的最佳條件。
在亞丁灣海域,鳶烏賊漁場主要受索馬里海流和赤道逆流影響,其漁汛期較長。
  • 墨西哥灣暖流
位於大西洋的赤道逆流到達大洋西部後,大部分沿着大陸的邊緣向高緯度流去,形成大西洋西部邊界流。其中,北赤道逆流的南支和南赤道逆流的北支,在加勒比海匯合後進入墨西哥灣,形成墨西哥灣暖流。 [11] 
參考資料
  • 1.    林葳.你不可不知的2500條地理常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142
  • 2.    李昕.青少年課外知識全知道: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47
  • 3.    于飛,王啓.太平洋北赤道逆流年際變化的特徵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6(02):6-13.
  • 4.    馬繼瑞.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某些特徵及其變化原因初步探討[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2(05):517-528.
  • 5.    我國發起的首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成果豐碩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02]
  • 6.    赤道逆流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4-30]
  • 7.    呂華慶.物理海洋學基礎:海洋出版社,2012:222
  • 8.    蘇若嫣.窺探海底的世界:花山文藝出版社,2012:34
  • 9.    陳增禮.課堂上的一萬個為什麼·中學地理:知識出版社,1994:167
  • 10.    王炳庭.世界區域氣候: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297
  • 11.    郭豫斌.小博士文庫 海洋世界 上:皇上書社,2010:7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