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部隊之一,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編組野戰部隊的部署,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第7、第8、第9軍分區部隊主力及第6、第10軍分區部隊各一部組成冀中縱隊(亦稱楊成武縱隊),轄第1、第2、第3支隊,歸晉察冀軍區第1野戰軍建制。隨後,各支隊依次改稱第11、第12、第13旅。10~12月參加平綏路戰役。軍部原駐地山西省太原市。
2003年部隊整編,取消63軍編制,原63軍188師被縮編為188機步旅後劃歸27軍 [1-3]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
外文名
The 63rd Army of the Chinese PLA
別    名
第63軍
改編時間
1949年1月 [2] 
首任軍長
鄭維山 [2] 
首任政委
王宗槐 [2] 
隸屬關係
解放軍第19兵團 [2] 
原駐地
山西省太原市 [2] 
部隊前身
華北軍區第3縱隊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部隊前身

1945年9~10月,根據中央關於編組野戰部隊的部署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第7、第8、第9軍分區部隊主力及第6、第10軍分區部隊各一部組成冀中縱隊(又稱楊成武縱隊)。楊成武任司令員,林鐵兼任政治委員,李志民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沙克任參謀長。轄第1、第2、第3支隊,歸晉察冀軍區第1野戰軍建制。隨後,各支隊依次改稱第11、第12、第13旅。10~12月參加平綏路戰役
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教導第2旅第5團、獨立團和新組建的冀中第2縱隊3個團及獨立第2總隊等編入冀中縱隊。同時,第11旅旅部及1個團、第13旅1個團調歸冀中軍區建制。
6月,冀中縱隊改稱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楊成武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後林鐵),譚冠三任政治部主任。後陶漢章任代參謀長。所屬部隊改編成第7、第8旅。
1947年1月,察哈爾軍區獨立第11旅(原晉察冀野戰軍第4縱隊第11旅)調歸第3縱隊建制,改稱第9旅。
4~6月,第3縱隊先後參加正太戰役青滄戰役保北戰役
6月,鄭維山任第3縱隊司令員,胡耀邦任政治委員,文年生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道邦任副政治委員,魏鎮任政治部主任(後陸平)。
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4月,參加淶水戰役察南綏東戰役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後,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歸華北軍區第2兵團建制。鄭維山任司令員,胡耀邦任政治委員(后王宗槐),王道邦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陸平任政治部主任。隨後參加冀熱察戰役
9~10月,參加察綏戰役,策應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的遼瀋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平津戰役期間,參加新保安地區作戰,會同兄弟部隊全殲國民黨軍第35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列編沿革

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北軍區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由華北軍區第2兵團改稱)。鄭維山任軍長,王宗槐任政治委員,易耀彩任副軍長兼參謀長,陸平任政治部主任。後龍道權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7、第8、第9旅依次改稱第187、第188、第189師。
4月,參加會攻太原(太原戰役 [5] 
6月,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執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戰任務。
7月初,進抵陝西省三原富平地區。
1950年,在陝西省三原、淳化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蒲城縣等地區進行整訓和生產,一部參加修建陝西寶雞至甘肅天水鐵路(寶天鐵路)。
12月,第63軍移駐山東省鄒縣(今鄒城)地區整訓。
1951年2月,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3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