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平

(原北京大學校長)

鎖定
陸平(1914年11月15日—2002年11月28日),原名劉志賢,曾用名盧荻 [13]  1914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33年2月初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2月底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抗日戰爭時期曾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部組織部部長、平北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冀察軍區、察哈爾軍區、華北野戰軍三縱隊政治部主任。1948年後,曾任中共中央華北局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常委。1952年後曾任中共松江省委常委、黑龍江省委委員。1954年後歷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中共北京市委委員。 [1]  1975年後先後任七機部(後改為航天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常委。1995年離休。 [2]  陸平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 
中文名
陸平
別    名
盧荻(曾用名)
劉志賢(原名)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4年11月15日 [13] 
逝世日期
2002年11月28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出生地
吉林長春
入黨時間
1933年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陸平人物簡介

1914年11月15日,陸平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西南40裏的新立城(現為新立屯)。
1921年,陸平一家遷到長春市自強街居住,其就讀於長春市自強學校。
1930年2月,陸平初中畢業後,到瀋陽東北大學附中文科班讀高中。
1933年2月,陸平在吉林市省立第一師範學習期間,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CY),旋即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擔任共青團吉林市特別支部宣傳委員兼西區書記。5月,為躲避敵偽追捕,陸平輾轉至北平,後在河北省“革命共濟會”任秘書。
1934年8月,陸平化名盧獲,以英文100分及中文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文學院教育系。 [13]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陸平投身抗日救亡,先後來到濟南和太原,擔任過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組織部長。
抗戰時期的陸平 抗戰時期的陸平 [17]
1938年12月到1940年10月,陸平擔任中共晉察冀北方分局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
1941年6月到1943年3月,陸平擔任平西地委常委、宣傳部長,1945年後任平北地委副書記、書記。
抗戰勝利後,陸平轉入軍隊,先是在地方部隊冀察軍區政治部當主任,後任察哈爾軍區政治部主任。隨着戰爭規模擴大,陸平於1947年12月調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1948年12月,陸平調任華北局青委書記。 [16] 
1949年5月10日,陸平當選為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全國委員會正式委員; [9]  同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青工部副部長。 [8]  6月,當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青工部長; [7]  6月15日,擔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全國鐵道工作委員會書記。 [6]  9月20日,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 [5]  10月5日,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 [4] 
1950年7月7日,陸平當選為政府鐵道部政治部主任。 [3]  1954年11月,陸平擔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6] 
1957年10月,陸平調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 [10] 
1960年3月28日,陸平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 [11] 
1966年,陸平遭“文革”“全國第一張大字報”及“評論員文章”等的誣陷,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並被羣眾專政。
1975年專政被解除,先後任七機部(後改為航天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常委。
1995年離休。 [2] 
2002年11月28日,陸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陸平同志逝世後,胡錦濤、李瑞環、李嵐清、曾慶紅、王兆國、賀國強、萬里、宋平、薄一波、王光英、彭珮雲、丁石孫、韓杼濱、任建新、宋健、李貴鮮、胡啓立、羅豪才和肖克、楊成武、呂正操、馬文瑞、鄭天翔、李鐵映、王漢斌、孫起孟、錢學森、鄧力羣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1] 
陸平(右一)建國初和夫人石堅、弟弟劉居英合影 陸平(右一)建國初和夫人石堅、弟弟劉居英合影 [14]

陸平教研碩果

陸平對北大的師資培養:

在關於1960年任務的報告中,陸平指出,“建立一支強大的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是鞏固黨的領導,建設共產主義大學的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儘快建立起這支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陸平認為首先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強烈意志,”來克服業務基礎差,物質條件差等不利因素,勇往直前;其次是要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認真讀書,從書本上學習;另一方面,積極參加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努力成為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完全的知識分子”。第三,他強調提倡老中青年教師互相幫助,集體協作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克服脱離羣眾、脱離實際、喜歡單幹、害怕集體生活,不能接受紀律性和組織性等舊習慣”。他還重視青年教師的使用和培養,表揚了成立不久的無線電電子學系:該系教師平均年齡只有26歲,但他們開出了《訊息論》等反映當時最前沿的科技水平的課程,並完成了具有先進水平的自動掃描電離層觀測儀、核磁共振波譜儀等科研項目。
1963年4月6日,陸平又在全校教師及有關幹部大會上專門做了“關於師資培養問題”的報告。再次明確指出“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和業務水平,是我校提高教學質量和科學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希望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努力,使我們學校成為具有世界現代科學水平的最先進的大學之一。”在這裏他提出了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是教師的見解。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陸平提出了具體建議:一、從工作需要和教師現有業務水平出發,確定業務提高的要求和步驟。對於青年教師,他指出“要加強嚴格的基本訓練,力求把根基打紮實。”並在有經驗教師的指導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教學與科研能力。中年教師則要求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既要培養自己的學術專長,又要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和指導青年教師,是特別重要的力量。學術造詣深的老年教師,則應充分發揮學術專長,有較多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培養中青年教師和指導研究生工作。二、教師的進修提高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具體工作入手,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循序漸進,要克服和防止貪多、貪大、急於求成,不願做具體工作等不良情緒。強調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過教學、科研實踐和主要依靠個人努力,並與老教師的指導和集體的互助結合起來。接受指導的教師要尊重有經驗的教師,虛心向導師學習;導師則應把培養青年教師做為自己責無旁貸的光榮任務,把自己的學術專長和經驗無保留地傳授給指導對象,同時嚴格要求他們。陸平校長還特別強調了在遇到學術上的不同觀點時“大家應根據追求真理、服從真理的精神,和百家爭鳴的方針進行討論”,不應一言堂。但如果某些學術問題需要做出決定,而經過討論意見仍難一致時,“導師有權做決定。”

陸平在北大的幹部選拔:

《高校六十條》規定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為了保證建立一支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北大黨委還大抓了幹部訓練,受訓人員包括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以上的幹部,分批分期對全校處在工作一線的幹部進行訓練,以保證學校中心工作的順利完成。
除對一線幹部訓練外,還加強了校級的領導力量。陸平選擇任用了哲學家、佛學史家湯用彤教授,愛因斯坦相對論討論班成員、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歷史學家翦伯贊教授,化學家傅鷹教授,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教授,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教授等做為副校長,協助校長抓教學和科研工作。這些位副校長都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後來稱院士),都有代表性的學術創建,是所在學科的英傑人物,而且都從事高等教育多年,是高教戰線的行家裏手,由他們協助校長抓教學抓科研其效果是指日可待的。校長選擇任用大批著名學者作助手,可見校長貫徹教學為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決心,以及知人善任的眼光。 [11] 

陸平教學方式的改革:

1962年中共中央的“七千人大會”,和在廣州召開的全國科學工作會議、全國戲劇創作會議等給全國人民以巨大鼓舞。當年全國上下一心想急起直追,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忘記了“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然而“過猶不及”,根據全國反映的情況,1964年2月13日(夏曆甲辰年正月初一),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了教育工作座談會(通常稱“春節座談會”),參加人員有劉少奇、鄧小平、彭真、郭沫若、章士釗、楊秀峯、蔣南翔、陸平等16人,包括了從國家主席、教育部長、科學院院長到北大、清華兩校校長。可見中央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會議的主旨是學制要縮短,課程要少而精、減輕師生負擔,以利德智體全面發展。陸平校長回校後立即傳達貫徹座談會精神,一時間減輕學生負擔,貫徹“少而精”成了學校的主旋律。理科、文科分別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貫徹“少而精”的問題。陸平校長提出總的要求是“態度積極,步驟穩妥,方法對頭。”在“理科教學工作經驗交流會”上陸平校長談了課程太重,注入式教學方法等原因造成學生負擔過重,要求提高教師水平,實行啓發式避免注入式教學,貫徹少而精等。此後全校開展了擺成績、擺進步、擺經驗,找差距、找原因,定措施的“三擺二找一定”活動,使學校活動進入了一個比較正常的新階段。

陸平人物追憶

陸平的子女:
在我們家,父親始終具有一種威嚴感,每個孩子對父親説話都不敢過於隨意。而母親一直是我們家善良温柔的象徵。母親遇到什麼事都只為父親想、為孩子想,我們有什麼話也敢毫無顧忌地跟母親講,有時我們甚至忽略了母親的感受,敢去和她發脾氣。父親説話聲若洪鐘,沉渾的中音,讓他的話來得格外有力量。父親的威嚴並不是從聲音中來,而是從他的那種無可動搖的、精神上的堅毅中來,常常讓我們覺得無法撼動他,而只能是服從。
父親不但可以決定我們的事,而且,還參與決定媽媽的事,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幾個關鍵的事父親的意見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父親在我們的眼裏就更加威嚴有力。
父親一輩子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小到大,我們和父親聊天談話,從天文地理,到國內外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很少有父親不知道的。他經常讀馬列的、毛主席的以及一些持其他政治觀點的中外政治家、哲學家的著作,對一個時期比較有影響的書,或者暢銷書,他保持着“找來一讀”的興趣。報紙和文件是他每天必看的。
父親始終對市場上出現的一些有科技含量的民用新產品保持着“嚐鮮”的興趣。我們家是最早的半導體收音機、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錄音機、錄像機、傻瓜照相機的使用者。為了買到這些東西,一家人頗費周折。記得1959年家裏買了第一台國產北京牌黑白電視機,當時,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父親聽説並且看到了這個新的電子產品,執意要買一台回家。當年,一台電視要500元,是我們全家十口人幾個月的開銷,可是父親亳不動搖!“文革”前,我們家日子過得緊,歷來沒有積蓄,為了防備萬一,家裏總鎖着200塊錢上下,以備不時之需。父親先是動用了這筆款,而後緊縮開支,壓全家的生活費,經過三四個月的籌備,錢依然不夠,於是,又迫不得已向家裏的阿姨借了50塊錢,總算把這台電視機請回了家!於是趙忠祥憨厚朴實的面孔,沈力俊俏端莊的面容出現在全家人的面前。父親高興得不得了,説,這回好了,我們可以在家裏看天下事,孩子們的眼界可以打開了。 [19] 
陸平之女陸瑩:
在我們孩子的眼裏,“文革”前的父親,年輕,有知識,有文化。他任鐵道部副部長的時候只有40歲,意氣風發,敢作敢為。父親的不少老同學、老同事因為他從“一二·九”運動時就表現出的在重大問題上敢於直言的性格,而呼他為“大炮”。但是,“文革”以後,父親變得更善於理解別人的痛苦。他對重大問題不輕易向外人表態,每每帶着我們去看望的人,大多是身不在重位、命運也不盡順利的老同志。對於“文革”,特別是“文革”中的揪鬥、吊打,父親幾乎從不提起,家人也儘量迴避這個話題,因為任何一個細小的話題都可能觸發大家的傷感。
父親晚年頭腦一直很清晰,大事小事都很難瞞得過他。父親對黨的歷次會議、文件,制定的每一個方針、政策都非常關心,而且有自己的看法。但他畢竟高齡,晚年談北大的歷史,通常原則性強,細節談得少。 [12] 
廣西醫科大附屬醫院白曉琪:
與陸平同志的初次相遇已過去62年了,但他為了革命不怕犧牲的精神,時刻想着戰友而完全不考慮自己的作風,還有他開朗的性格、幽默的談吐和處理事情的周到,還時常讓我回想起。 [15] 
中國科學院李德仲:
另一件事反映了他的為人品質和作風。那是在他準備就任七機部(航天部)副部長之前。當時中央任命鄭天翔同志為部長。這事定了之後,他有些為難,來找我。因為過去他的職務曾比鄭天翔高,他很謹慎,想得很深,怕處理不好這種關係。後來我説:“不要緊,我們相處了這麼多年,彼此都很清楚。你只要腦子裏沒有'私'字,你是可以處理好的。”事實證明,他處理得很好。事後我和鄭天翔在一起開會時,曾向他提起過這件事。我説:“陸平去你們那裏前,當時他有顧慮,怕處理不好關係。”鄭天翔説:“他很好啊人品很好,關係處理得也很好,大事小事都跟我商量的。”後來他和鄭天翔還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這件事反映了陸平良好的政治品質和為人。 [17] 

陸平歷史評價

陸平之女陸微:
“他一個人默默地來到這個世界,一生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原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雲:
“歷史是對人最好的鑑定,陸平同志就是一位久經考驗、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值得所有人去學習。”
原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
“作為那個特殊時代的北大校長,陸平同志不僅做出了時代的貢獻,而且還承受了時代的苦難,但是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北大嘔心瀝血,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殫精竭慮,這種精神力量必將鼓舞着後來的北大人去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北京大學新聞網:
“在北大擔任領導期間,他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尊重和愛護知識分子,有力地推進了北大各項事業的發展。” [2] 
《人民日報》:
“陸平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充滿了熱情與理想的一生。” [10] 
李德仲:
我和陸平在平西朝夕相處的兩三年時間裏,感到他為人正派、耿直、考慮問題周到、辦事認真穩妥,在羣眾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響力。 [17] 
周紹錚 宋德敏 朱作霖 衞宏 楊續先 張永年 張建安 林安娣:
“在近七十年的革命歲月裏,他對黨和人民革命事業作出了很多貢獻。在十年文革中他遭受了無法忍受的凌辱和迫害,然而在政協工作時,他從無半句談及自己的貢獻,更絕口不提文革中身心所受的摧殘,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陸平同志從青年時期就堅信社會主義,並終身為之而奮鬥。在鬥爭實踐中,他不斷提高和加深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解和認識,並在坎坷的經歷中不懈地身體力行。直到陸平同志病危時,仍在關心我國改革開放進展的前景,堅信社會主義一定會在大地上取得最後勝利。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陸平同志給後人留下的是深深的懷念和無比的激勵。” [18] 

陸平人物關係

兄弟:原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劉居英
女兒:陸瑩 [20] 
參考資料
  • 1.    《陸平同志逝世》,《人民日報》2002年12月22日,第4版
  • 2.    北京大學舉行《陸平紀念文集》出版座談會  .北京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0-18]
  • 3.    《四十次政務會議通過各項任命名單》,《人民日報》1950年7月9日,第6版
  • 4.    《中蘇友好協會總會 正副會長、理事名單》,《人民日報》1949年10月6日,第2版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名單》,《人民日報》1949年9月22日,第3版
  • 6.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關於建立全國鐵道工作委員會的決定》,《人民日報》1949年6月18日,第1版
  • 7.    《青年團中委常委會 決定各部門負責人》,《人民日報》1949年6月8日,第1版
  • 8.    《適應大城市解放後的新形勢   全總常委會舉行擴大會議 推選劉少奇同志為名譽主席   歡迎亞洲職工代表會議在我國召開》,《人民日報》1949年6月2日,第1版
  • 9.    《全國民主青聯委員名單》,《人民日報》1949年5月13日,第1版
  • 10.    北大出版社出版《陸平紀念文集》 憶陸平一生  .北京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0-18]
  • 11.    陸平校長與拼搏的年代  .北京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22-10-18]
  • 12.    陸瑩:《父親陸平36年的沉默》,《黨史博覽》2020年第2期
  • 13.    雷風行著,陸平與劉居英兄弟傳奇,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02,第3-6頁
  • 14.    錢江:《陸平的“文革”磨礪》,《世紀》 2012年第1期
  • 15.    白曉琪:《記62年前與陸平的第一次相遇》,《北京黨史》2003年第3期
  • 16.    錢江:《陸平為什麼被“第一張大字報”點名》,《湘潮(上半月)》 2010年第11期
  • 17.    李德仲:《歷史是最好的見證——憶老戰友陸平同志》,《北京黨史》2004年第6期
  • 18.    周紹錚 宋德敏 朱作霖 衞宏 楊續先 張永年 張建安 林安娣:《緬懷陸平同志》,《中國政協》2004年第11期
  • 19.    陸微 陸徵 陸瑩 陸昀:《永遠的父親陸平》,《書摘》2006年第2期
  • 20.    兄弟傳奇!這兩所著名大學校長竟是親兄弟,卻為何不同姓?  .北京日報客户端.2022-04-29[引用日期2023-01-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