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冀魯豫軍區

鎖定
晉冀魯豫軍區是1945年8月20日成立的軍區,下轄豫皖蘇軍區太行軍區太嶽軍區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軍區駐河北省涉縣,後遷至邯鄲市
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4] 
中文名
晉冀魯豫軍區
駐    地
河北省涉縣,後遷至邯鄲市
地    位
劉鄧大軍的故鄉、人民日報創刊地
相關地點
將軍嶺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到達方式
邯鄲國際機場,京廣高鐵列車可到
後    續
華北人民政府前身之一

晉冀魯豫軍區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領導下,于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邊界地區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堅持抗戰。
1945年8月20日,中央根據情況決定正式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周文龍任後勤部部長。下轄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太嶽軍區4個軍區,根據地達到18萬餘平方千米,擁有105座縣城,2400萬人口,部隊發展到近30萬人,民兵近40萬人。
此時,晉冀魯豫軍區所屬軍區的主要領導人是: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治委員李菁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治委員張璽;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雪峯;太嶽軍區司令員由王新亭兼任,政治委員王鶴峯。在此期間,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對戰區內不向中國人民軍隊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全面反攻作戰。以冀魯豫、冀南和太行軍區部隊各一部肅清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新鄉以北地區的日偽軍;以太行、太嶽軍區部隊另一部掃清道清鐵路(道口―今博愛)沿線的日偽軍;以冀魯豫、冀南軍區部隊一部掃清德石鐵路(德州―石家莊)沿線及魯西地區的日偽軍。至10月上旬,收復滑縣、焦作、邢台、邯鄲、齊河、菏澤、衡水等49座縣城。把太行、太嶽與冀南、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以冀南、太行、太嶽軍區部隊主力分別編成縱隊,晉冀魯豫軍區集中主力部隊在地方部隊配合下舉行上黨戰役,殲滅進攻晉東南解放區的國民黨軍第二戰區部隊3.5萬餘人,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10月7日,又將冀魯豫軍區部隊和冀南、太行、太嶽縱隊依次編成軍區野戰軍第1、第2、第3、第4縱隊。
10月24日~11月2日舉行邯鄲戰役,殲滅國民黨軍3萬餘人。其中國民黨軍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勳率近萬人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民主建國軍,高樹勳任總司令,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
11月上旬,第1縱隊奉命進軍東北,後因形勢變化,留在晉察冀解放區列入晉察冀軍區序列(1946年12月歸建)。中旬,晉冀魯豫軍區以太行和冀魯豫軍區基幹武裝依次編成軍區野戰軍第6、第7縱隊。隨後,又以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為基礎,成立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至1945年底,晉冀魯豫軍區共有野戰軍8萬餘人,地方部隊23萬餘人。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公佈雙方達成的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並頒佈停戰令。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展開大練兵運動。5月,國民黨軍第38軍副軍長孔從洲率所部第55師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起義。9月,與1945年7月起義的該軍第17師合編成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
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晉冀魯豫軍區組織野戰軍指揮部,劉伯承、鄧小平等兼任野戰軍領導人,執行機動作戰任務;軍區工作由滕代遠、王宏坤、薄一波負責。此後,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軍區部隊接連舉行聞夏、同蒲、隴海路、定陶、臨浮、鉅野、鄄城、呂梁、滑縣、巨金魚等戰役;同時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擴充武裝,保衞解放區。到1947年2月,包括由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等為基礎組建豫皖蘇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在內,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共有10個獨立旅,45個基幹團,117個縣大隊。民兵發展到80餘萬人。
1947年3月下旬至5月,為支援陝北、華東人民解放軍挫敗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豫北攻勢和晉南攻勢。太行、冀南軍區主力和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參加了豫北攻勢,太嶽軍區主力參加了晉南攻勢。在此期間,徐向前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王世英任副參謀長,宋任窮任政治部副主任。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舉行魯西南戰役後轉入外線作戰。
1947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越過隴海路挺進大別山,開始經略中原。8月上旬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主力及轉戰到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原軍區突圍部隊主力編成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連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統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同時,以第4、第9縱隊和第38軍、第8縱隊第22旅組成陳(賡)謝(富治)集團進軍豫西。12月,軍區部隊參加運城戰役。
1948年2~3月,晉冀魯豫軍區以太行軍區部隊組成第13縱隊,以冀南軍區部隊組成第14縱隊。隨後舉行臨汾戰役,殲滅國民黨軍2.5萬餘人。與此同時,軍區各部隊利用戰鬥間隙進行新式整軍和練兵,提高了軍政素質。
1948年5月,根據中央決定,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晉冀魯豫軍區所轄冀魯豫、太行、太嶽、冀南軍區和第8、第13、第14縱隊列入華北軍區建制,豫皖蘇軍區調歸中原軍區建制,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與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軍事政治大學。 [1] 

晉冀魯豫軍區軍政機構

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璽,副司令員劉志遠,副政委趙健民、潘復生,參謀長潘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下轄第一、二、三、四、五、六軍分區。
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委李菁玉,副司令員王光華,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副政委馬國瑞,參謀長陳明義,下轄第七、八、九、十、十一軍分區和獨立四旅。
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雪峯,副司令員黃新友趙輝樓,副政委黃鎮,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欽,下轄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軍分區。
太嶽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政委王鶴峯,副司令員孫定國,副政委裴孟飛,參謀長鄧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紹彬,下轄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軍分區和一個獨立旅。 [2] 

晉冀魯豫軍區相關景點

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以後,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嶽等七位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從此,廟坡山改名為"將軍嶺"。1990年10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為"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了亭名 [2]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二女兒鄧楠在這裏出生。南房5間為129師司令部作戰處。七十年代被村民拆除,伙房僅剩斷壁,兩遺址2000年被重新修復。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
門前是劉華清題寫的“劉鄧舊居”匾額,中院是首長住宿處兼辦公室。南屋是劉、鄧首長的舊居。東屋為二層樓房,是李雪峯的宿舍和辦公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戰室,為機關辦公地,院東南角有一防空洞。後院的劉伯承、鄧小平、太行區黨委書記賴若愚的宿辦室,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鄧琳和二女兒鄧楠就出生在這裏。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陵園路中段,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園。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陵園佔地320畝,分南北兩院,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園 [2]  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在此安葬着副參謀長左權冀南銀行行長高捷成(我國金融事業奠基者)、《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北方局政權工作部秘書張衡宇、冀南銀行第二任行長賴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張兆豐、朝鮮義勇軍領導人陳光華和石鼎、抗日英雄範築先等烈士。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從1937年冬開始創建,到1948年8月與晉察冀邊區合併,有着11年光輝戰鬥的歷史。
129師司令部舊址
劉鄧大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由下、下、後三個具有北方民族風格的農家四合院和一個防空洞組成,現存有司令部會議室、軍政辦公室、作戰處辦公室及劉伯承、鄧小平、李達李雪峯賴若愚等師首長的宿辦室和警衞室、伙房等舊居及原物陳列。下院有當年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李達親手栽種的丁香和紫荊樹。1996年11月,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司令部舊址被中宣部公佈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 
秣坡村
1938年成立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進行抗日遊擊戰爭。 [3] 
朝鮮義勇軍紀念館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是我國第一座安葬中韓抗日烈士的墓園。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持興建的“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在涉縣石門村蓮花山落成,並舉行了左權將軍諸烈士公葬大會。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李大章、八路軍副參謀長騰代遠、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峯、朝鮮義勇軍代表崔昌益及太行各界代表人士五千餘人出席公葬大會。大會通過決議:電慰中韓抗日死難者家屬。1982年,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韓建交以來,前來祭拜的韓國遊客不斷增多。石正烈士的家鄉――韓國密陽也經常組織團隊前來開展“朝鮮義勇軍太行山抗日遺蹟尋訪”活動。來自韓國的遊客已佔邯鄲海外遊客的一半以上。全面記述了中韓抗日烈士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光輝歷史。它的建成,將成為太行山紅色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五指山附近,由朝鮮義勇軍紀念館和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組成。
1942年七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廷率領朝鮮義勇軍進入河北省涉縣南莊村的五指山附近,義勇軍司令部選在羣眾王書文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中,朝鮮義勇軍在當地創辦太行紡織廠、朝鮮義勇軍醫院(又名朝鮮大眾醫院)、“31”商店、義勇軍照相館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