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同集寧戰役

鎖定
大同集寧戰役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一場戰役,是集寧戰役三次大規模戰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6年7月至9月間,晉察冀軍區和晉綏野戰軍部隊,在山西省大同和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一部)集寧地區對國軍傅作義部的攻城打援作戰。
由於前線指揮失當,解放軍不但沒有取得原定作戰目標,還直接造成邊區中心張家口失守。集寧戰役是華北關鍵戰役,其失敗影響是極其重大和深遠的。 [1] 
名    稱
集寧戰役
發生時間
1946年7月到9月
地    點
山西省大同和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一部)集寧地區
參戰方
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
結    果
國民黨軍勝利
傷亡情況
國民黨軍被殲滅1.2萬人 [1] 
主要指揮官
羅瑞卿
張宗遜
傅作義
1946年1月,國共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後,國民黨軍仍加緊向解放區進攻。在華北,國民黨軍對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大同位於張家口以西,是晉北的戰略要地,駐有國民黨軍第2戰區暫編第38師和第12戰區東北挺進軍騎兵第5、第6師,連同保安團隊共約1.9萬人。
為改變張家口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鞏固解放區,晉察冀軍區和晉綏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聯合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由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任司令員,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晉察冀軍區、晉綏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共9個旅30個團的兵力,奪取大同。其中以5個旅和地方武裝一部攻城,以4個旅和地方武裝一部於綏遠省(今內蒙古中部)集寧(今烏蘭察布)附近的卓資山、土城子、商都、涼城地區擔任打援。
1946年7月31日,部隊開始外圍作戰。至8月4日,攻佔大同周圍大部分據點,殲滅國民黨守軍2000餘人。14日開始攻城,至9月4日,攻佔北關、西關車站和部分城關街區。此時,原屬第2戰區所轄的大同改歸第12戰區管轄,第12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集中第35軍3個師、暫編第3軍2個師和4個騎兵縱隊(師)共3萬餘人,自歸綏(今呼和浩特)分3路向集寧進犯,企圖奪取集寧,南援大同。
根據敵情變化,大同前線指揮部決定採取“先打援,後攻城”的方針,以3個旅和部分地方武裝圍困和監視大同國民黨軍,增調晉察冀軍區第1、第2縱隊3個旅參戰,集中25個團4萬餘人的兵力於集寧地區,迎擊國民黨軍援軍。9月5日,國民黨援軍攻佔集寧以西卓資山,10日,新編第31師、暫編第11、第17師在空軍配合下從西、北2個方向進攻集寧。晉察冀軍區部隊和晉綏野戰軍實施反擊,迫其就地轉入固守。11日下午,向退守卧龍山、腦包山之敵發起攻擊,殲滅暫編第11師大部、第17師一部共5000餘人。12日,第12戰區第101師來援。大同前線指揮部令主力西進阻援。第12戰區新編第32師、新編騎兵第4師等部尾隨第101師續援,並於13日拂曉全力進攻集寧城。晉察冀軍區部隊和晉綏野戰軍鑑於戰役形勢對己不利,遂於當晚撤出集寧,16日撤圍大同。
此役歷時1個半月,共殲國民黨軍1.2萬餘人,但未能達到攻城、打援的預期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