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齒厚

鎖定
在半徑為rk的任意圓周上,一個輪齒兩側齒廓間的弧長叫該圓上的齒厚,用sk表示,分度圓上的齒厚用s表示。 [1] 
中文名
齒厚 [2] 
外文名
tooth thickness [2] 
定 義
齒廓間的弧長 [1] 
測量儀器
齒厚遊標卡尺 [3] 
齒輪檢驗
測量公法線長度 [4] 
測量值影響
齒頂圓直徑 [5] 

齒厚計算方法

在設計、加工和檢驗齒輪時,經常需要知道某一圓周上的齒厚。如為了確定齒輪齧合時的齒側間隙,需確定節圓上的齒厚;為檢測齒頂強度,需算出齒頂圓上的齒厚。因此,有必要推導出齒輪任意半徑rk的圓周上的齒厚sk計算公式 [6] 
標準直齒圓柱齒輪
名稱
代號
計算公式
齒厚(分度圓)
[7] 
任意圓(半徑為rk)齒厚
[6] 
式中:
m——模數 [1] 
invα——壓力角函數,或漸開線函數(
[8] 
α——壓力角 [9] 
外齧合齒厚計算
[10] 
名稱
符號
計算公式
齒厚(分度圓)
[10] 
上式適用於正變位齒輪,若為負變位齒輪,以-x代入既可。 [10] 
式中:
x——徑向變位係數(簡稱變位係數 [11] 
圖1 圖1 [12]
變位齒輪請參考圖1。 [12] 

齒厚齒厚偏差

對於直齒輪,齒厚偏差是指在分度圓柱面上,實際齒厚與公稱齒厚之差,如圖2所示,對於斜齒輪,指法向實際齒厚與公稱齒厚之差。對於標準齒輪,公稱齒厚sn=mn為了獲得齒輪齧合時的齒側間隙,通常減薄齒厚獲得,齒厚偏差是評價齒側間隙的項指標。通常在設計時規定齒厚的極限偏差(齒厚上偏差Esns、齒厚下偏差Esni)作為齒厚偏差Esn允許變化的界限值。它是在GB/T18620.2-2008中介紹的。 [13] 
圖2 圖2 [14]
測量
圖3 圖3 [14]
齒厚偏差可用齒厚遊標卡尺測量,如圖3所示。由於測量齒厚時需要以齒頂圓為基準,齒頂圓的直徑偏差和徑向跳動會影響測量結果,所以常採用公法線長度偏差等項目來替代齒厚偏差的測量。 [14] 

齒厚圖樣標註

齒輪加工圖樣上應標出精度等級和齒厚偏差的代號;在標註公法線長度(或齒厚)。值0處,同時標出齒厚的上、下偏差數值。 [15] 
圖4齒厚極限偏差代號 圖4齒厚極限偏差代號 [15]
齒厚極限偏差代號參考圖4。 [15] 
標註示例:
(1)設一齒輪的齒數為50,模數m=5mm,齒輪的第Ⅰ公差組精度為7級,第Ⅱ公差組精度為6級,第Ⅲ公差組精度為6級,齒厚上偏差的代號為H,齒厚下偏差的代號為K。 [15] 
標註為:
圖5 圖5
計算齒輪的公法線長度為
,根據圖4取齒厚的極限上偏差為:
,極限下偏差為
(圖6查出
)。 [15] 
標註為:公法線長度
[15] 
圖6 圖6 [15]
(2)當齒輪的三個公差組精度同為6級,其齒厚上偏差代號為J,下偏差代號為L。 [15] 
標註為:
圖7 圖7 [15]

齒厚拓展內容

齒輪副側隙是為保證齒輪轉動靈活,齒輪潤滑以及補償齒輪的製造誤差、安裝誤差和熱變形等造成的誤差,必須在非工作面上留有的側隙。為滿足不同的側隙要求,可以只規定一種中心距極限偏差而通過規定多種齒厚極限偏差來得到多種相應的齒輪副側隙。反之,也可以只規定一種齒厚極限偏差,而規定多種中心距極限偏差來得到多種齒輪副側隙。如同孔、軸配合的基準制一樣,前者稱為基中心距制,後者稱為基齒厚制。由於切齒中削薄齒厚較方便,因此,標準採用基中心距制。在基中心距制中,齒厚就相當於基孔制間隙配合的軸,所以齒厚上偏差多為負值 [16] 
所有相齧合的齒輪必定都有這些側隙,必須保證非工作齒面不會相互接觸。在一個已定的齧合中,在齒輪傳動中側隙會隨着速度、温度、負載等的變化而變化。在靜態可測量的條件下,必須有足夠的側隙,才能保證在帶負載運行於最不利的工作條件下仍有足夠的側隙。需要的側隙量與齒輪的大小、精度、安裝和應用情況有關。 [16] 
最大齒厚即假定齒輪在最小中心距時與一個理想的相配齒輪齧合,這種情況下存在的所需的最小側隙。常常以減小齒厚來實現側隙。齒厚偏差將齒厚最大值減小,從而增大了側隙。 [16] 
參考資料
  • 1.    丁洪生,榮輝.機械原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2:150
  • 2.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詞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1.10:583
  • 3.    趙志剛,劉瀟瀟.機械精度設計.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07:200
  • 4.    羅玉福,翟旭軍.機械設計基礎.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5.06:62
  • 5.    魯巖檀,元莉萍,崔兆華.青工銑工操作技術要領圖解速查手冊.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9:488
  • 6.    丁洪生,榮輝.機械原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2:153
  • 7.    丁洪生,榮輝.機械原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2:152
  • 8.    丁洪生,榮輝.機械原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2:148
  • 9.    丁洪生,榮輝.機械原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2:151
  • 10.    任敬心.齒輪工程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5.11:29
  • 11.    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最新第五版):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4-1:14-5
  • 12.    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最新第五版):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4-1:14-21
  • 13.    史保萱.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01:237
  • 14.    史保萱.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01:238
  • 15.    孔凌嘉,張春.機械基礎綜合課程設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06:279-282
  • 16.    張帆 宋緒丁.互換性與幾何量測量技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332-33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