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國

(商朝時期諸侯國)

鎖定
故老相傳,黎城這個名字來源於上古時代的黎國。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上黨區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又據《元和姓纂》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帝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另據考古發掘,武王克商制後,封異母弟畢公高後裔於黎國,故西周黎國為姬姓,黎氏。
中文名
黎國
外文名
Li Guo
位    置
在今山西省黎城及周邊地區

黎國簡介

黃帝之前,沒有國的稱謂,都是原始部落。在部落時期黎國稱“伊”,伊之後,又稱作“耆”,之後又稱“黎”。 “伊、耆、黎”在黃帝之前僅是一種語言,黃帝的史官倉頡是根據語音的含義而創造文字的。伊:初始。耆:歲月古老。黎:黑髮人。
“黎國”的稱謂,是黃帝時代開始的。黃帝為解決部落與部落的互相侵犯與爭鬥,故而 “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見《精編廿六史》)。少昊金天氏執政時期史志就有“九黎作亂”的記載。這一點足以説明在黃帝畫野分州時,就有了黎國。而且,此前“黎”僅是語音,並沒有文字。
黎國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上常作“楷”國。“黎”、“耆”、“稽”、“皆”、“楷”均屬“脂”部字,所以它們之間均可借用。“楷國”亦可寫作耆國、黎國。 [1] 

黎國發展歷史

滁黎(上古至商末)
源於炎帝建立的耆國,即滁黎又叫危方有説法認為,黃帝涿鹿大戰蚩尤,蚩尤麾下的九黎部落戰敗後就流落到了現今的長治地區,所建立的國家被稱為黎國 [2]  後出自上古堯帝裔孫大由之封地。“滁”,即今山西省長治黎城縣一帶地區,因有古滁水而名(今濁漳河)。古滁黎位於太行山腹地,山多川少,境內北部有海拔2012米的樺樹凹山,西北部諸峯海拔皆在1700米以上,還有山勢高矗雄峙、奇峯突兀,令人登頂而有開胸廣志之感的古滁山(今廣志山)。由於古滁黎既是古代該地區最早見到日升的地方,又是最早培養和種植棃(黎米、黃粘米、粘糜子)的地方,因此又稱作“棃”,後統一為“黎”。
商代黎國
在商王朝時期,堯的裔孫大由就被分封於古滁黎,其族被稱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後裔傳承之國被稱為黎侯國,為殷商的附屬國。另據子姓黎氏家譜記載,商代盤庚遷都於殷,庚封其堂叔文魁於上黨區的西南,建立地方國家——黎國,也作梨國,子姓,侯爵國。此黎國商末為周武王所滅,周武王另封朝歌殷商遺民到黎國開墾,其後有黎侯豐舒。春秋時,黎侯為狄所逐(公元前661年)遷都於山西黎地,亦今山西黎城縣。
西伯戡黎
商末,由於黎國(耆國)強大,而商紂殘暴荒淫。所以,黎侯不聽指揮。《辭海》釋耆曰:①耆,老。②強橫,《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不懦不耆’。”可見黎國在商紂時期,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由於黎國人口眾多。所以,古人竟然把 “黎”字作“眾多”之義解。如《經義述聞·卷士》:“黎者,眾也,多也。”
由於黎國人口眾多,國力強大。所以給西伯(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兒子西伯發(周武王)蓄意伐紂的謀略形成極大威懾和心理障礙。他們會認為縱然克紂,也難以克黎。所以,借“黎侯不從王命”(見《精編廿六史》)之機,冠冕堂皇地採取了替紂伐黎的辦法,對黎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殺戮。應當説“西伯戡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場無辜的殺戮。《詩·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殺戮之殘可謂雞犬不留。此後,黎人四方逃散,遠走他鄉。
黎侯國(西周到春秋)
西伯戡黎之後,原先域括整個上黨的大黎國,實質上已不復存在。當然,黎人不可能全部被殺。《呂氏春秋》曰:“武王封堯後於黎”。這説明在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後,雖然黎國已不復存在,但畢竟老弱病殘者尚未死絕。公元前1050年之後,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黎被改封給予帝堯的後裔,賜侯爵,稱黎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黎侯國雖然復立,但是此國的疆域卻只是今天黎城縣這彈丸之地。而歷經戰亂的黎國人不敢再稱黎氏,縱然有人返回新的黎侯國重建家園,也會隱氏更名與那“黎”字割斷關係。
另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這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還有一種説法是,周武王戡黎後將原來黎國的土地及百姓封給伐黎主將畢公高之子,建立姬姓黎國。
根據獻簋的銘文可以推斷“楷伯當屬畢公家族之小宗”分支(此處伯作排行意,非爵位),又據師趛簋的銘文“楷姬”可以看出(西周)楷國(黎國)是姬姓國無疑。姬姓黎國在西周時期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其始封君乃伐黎主將畢公高之子,且畢公高於西周早期地位顯赫,因此黎國如魯、燕乃侯爵之國。同時,據奚方鼎、方簋蓋(楷侯簋蓋)、蔡簋的記載,黎國公族供職於王室,官位高於大夫,很可能是王之卿士。黎國所處的晉東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戰略要地,封建姬姓黎國本意在以黎國作為抵抗戎族的一道屏障,從而更加鞏固南方成周的安全 ,也希望能借姬姓同宗之威望以震懾各戎族及殷遺。
春秋時,黎國遷都於今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 距離赤狄潞子國不遠。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晉國滅了黎侯國,隨即又復其國。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國攻滅了黎侯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大將軍荀林父滅了潞子國,又把逃在異鄉的黎侯後裔請回來,重建了黎侯國,不久又為晉國所吞併。

黎國疆域

最早的黎國疆域較大,它要包括整個上黨地區,即南至晉城,西至晉南的安澤,東至河北涉縣,北至晉中地區的昔陽榆社

黎國都城

黎國的都城即今之黎城縣,黎城北有清漳,南有濁漳,西有廣志山,東有壺口故關,四周是天然的屏障。這是當時作為都城的最佳地理條件,而且黎城位於黎國的中心地帶。今有西周古墓羣以及商代遺留都城城牆殘壁一段,可作為實物考證。
由於黎城是黎國之都城,是世代皇親國戚居住的地方。所以,在“西伯戡黎”時,殺戮最慘。因之在北魏時期,今之黎城名刈陵縣。刈:殺割也。陵:墳墓也。即被殺戮的墳墓。直到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改名為黎城縣,黎城者,黎國都城是也。

黎國後裔

黎國黎姓簡介

黎姓,是黎國直系後裔。它作為中國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普遍分佈於湖南、廣東、四川、江西、香港一帶。
黎姓的源出:
1.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上黨區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諸家所著之《世本》言,“黎”為子姓。 [3]  另外,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同樣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商代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除此之外,結合有關楷(黎)侯的青銅器及清華簡《耆夜》,“黎”氏也有姬姓來源。

黎國黎姓名人

01.黎景熙:北周書法家
02.黎幹:唐玄宗時京兆尹
03.黎貴臣:宋朝理學家
04.黎鵬:字待舉,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舉孝賢,後任廣州府學正,黎姓入粵始祖,居鶴山南溪村
05.黎元洪:前中華民國大總統
06.黎覺奔:文學家
07.黎民偉:中國電影之父
08.黎明:香港藝人
09.黎耀祥:香港藝人
10.黎瑞恩:香港藝人
11.黎姿:香港藝人
12.黎礎寧:台灣已故女歌手
13.黎卉淇:台灣女歌手
14.黎燕珊:亞視資深藝員
15.黎小田:香港著名作曲家
16.黎彼得:香港著名填詞人
17.黎子流:前廣州市市長
18.黎雄才:嶺南畫派大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