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涿鹿大戰

鎖定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
中文名
涿鹿大戰
發生地點
河北省涿鹿縣(或泰山西北)

涿鹿大戰歷史實況

中文名稱: 涿鹿之戰
發生時間: 黃帝時期(公元前26世紀)

涿鹿大戰實情介紹

涿鹿之戰
“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我國曆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原始社會中晚期,在當時廣袤的地域內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遂沿着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於黃河下游的九夷部落,也在其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方向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一場武裝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據説蚩尤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製兵器精良堅利,進入華北地區後,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衝突。蚩尤族聯合巨人夸父部族擊敗了炎帝族,並進而佔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黃帝求援。
為了維護華夏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部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黃帝部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裏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旋西歸。

涿鹿大戰文獻資料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應龍畜水,蚩尤與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令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 “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繹史》卷5引《黃帝內傳》雲: "黃帝殺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
《管子·地數篇》雲"黃帝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莊子·雜篇》雲"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血流百里。"
《史記》載"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殺蚩尤"。
《路史?後紀四》曰"傳戰執尤於中冀而殊之,爰謂之解。"沈括夢溪筆談》卷3: "解州鹽澤,滷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 "
《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雲: "問之五胥,乃立五旗五軍,具四面攻之,三日而後得志。傅戰擒蚩尤於中冀,而誅之,爰謂之解。以甲兵釋怒,用大政順天思敍,記於太常,用名之曰絕轡之野,身首異處。"
"遂殺蚩尤" ,"流血百里" ",蚩尤血" ,"身首異處。"足見戰爭的激烈和嚴酷性。
《雲復七籤·軒轅本紀》還載: "黃帝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 宋山之上,後化為楓木之林。"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 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之桎梏,是為楓木。"
《山海經·大荒南經》載: "楓木,蚩尤所棄之桎梏,是為楓木。"郭璞注云: "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
《軒轅本紀 : "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後化為楓木之林。"
《 南方算術狀》:“楓人,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癭瘤,一夕遇暴驟雨, 其樹贅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有通神之驗。"
《述異記》更記述了楓木成精變為人形的靈怪傳説:“南中有楓子鬼,楓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炎楓。”

涿鹿大戰解讀“涿鹿大戰”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黃帝是中國古代五帝之首。姓公孫, 名軒轅,邑於涿鹿之阿。黃帝一生做成兩件大事,其一是經過阪泉之戰,打敗了炎帝,建立了炎黃聯盟;其二是經過涿鹿之戰,擒殺了蚩尤。以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是為黃帝。”關於黃帝、蚩尤及其涿鹿大戰,史籍有諸多記載。
關於黃帝其人: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帝系》 : "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
《山海經· 西山經》 :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郭璞注: "黃帝居此丘,取西陵氏女,因號軒轅丘。"
《史記·三皇本紀》的註釋説: "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黃帝之母又是神農母。"
《山海經·西次三經》 :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都,及帝之囿時。有鳥焉,其名曰鶉,是司帝之百服。”按《穆天子傳》有"天子生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語,知"帝"即黃帝。
關於蚩尤其人:
《國語·楚語》雲: "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戰國策·秦策一》高誘注: "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還有《尚書·呂刑》、《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等,都説蚩尤是"九黎"之君。
《呂氏春秋·蕩兵》記載: "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勝者為長。 長則不足以制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制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出於君,君之立也出於長,長之立也出於爭。爭鬥之所自來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
關於黃帝與蚩尤的關係:
《管子·五行》載: "昔,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大常,而辯於地利: 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治"。
韓非子·十過》雲: “師曠對晉文公曰:昔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掃後……。”
《越絕書·越絕計倪內經》雲: "黃帝於是上事天,下事地,故少昊治西方, 蚩尤佐之,使主金。"
關於戰爭的起因:
《史記·五帝本紀》 : "軒轅之時,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己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壑五種, 扶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貊虎,以與炎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 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 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太平御覽·黃帝軒轅氏 》: "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81人,並獸身人語, 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眾欲令黃帝行天下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抑天長嘆。天遣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
《竹書紀年》: "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並諸侯無度。 炎帝榆罔不能制之,令居少昊,臨西方。蚩尤益肆其惡,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於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軒轅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關於雙方的力量對比:
《龍魚河圖》載: "蚩尤攝政,有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屍子·地數》雲: "造冶者蚩尤也。"
《管子》曰: "蚩尤受葛盧之金而作劍鎧矛戟"。
《公羊》曰: "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劍、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
《春秋·元苞命》雲: "蚩尤虎卷威文立兵。"
《世本·作篇》曰: "蚩尤以金作兵。"
《通典·樂典》載: "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令吹角,作龍吟已御之。"
《路史》雲: "蚩尤乃驅魍魎,以肆志於諸侯。"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雲: "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奴惑人。"
《呂氏春秋·蕩兵》雲: "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勝者為長。"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教熊羆貔貅貊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竹書紀年》曰"黃帝軒轅氏……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
《路史》雲: "熊貔貅以為前行,雕鵑雁鵲以為旗幟……"
《列子·黃帝篇》曰:黃帝"帥熊羆狼豹貂為前驅,以鵬鶻鷹鳶為旗幟。"
《太平御覽》雲: “黃帝以雷精起” “軒轅,主雷雨之神也。”
從上述記載可看出,這場戰爭猛烈無比。蚩尤這方面的軍隊,有九九八十一個兄弟氏族,有魑魅魍魎……等等山精水怪,擁有較為先進的金屬武器:黃帝的軍隊,除熊羆貔貅貊虎等氏族外,還有八方鬼神和野獸。無論是兵力或武器,蚩尤強於黃帝。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 "有人穿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 黃帝乃命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水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成下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 ‘神北行,先除水道,決 通溝瀆。’"從這段記載中可看出,黃帝、蚩尤都有廣大神通,能指揮天神下地, 幫助自己以制服對方。殘酷激烈的部族戰爭,被蒙上了神秘色彩,這正是上古人思想狀況的反映。
關於戰爭的過程與結果:
《太平御覽》載: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大山,三日三夜,霧冥。"
《路史·後記蚩尤傳》載: "三年九戰,而城不下。"
《廣博物志》卷9引《玄女法》雲: "蚩尤幻變多方,徵風召雨,吹煙噴霧, 黃帝師眾大迷。"
《太平御覽》卷15引《志林》曰: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霧, 彌三日,軍人皆惑。"
以上記載可看出,由於雙方勢力之懸珠,戰爭初期,黃帝總是打敗仗。蚩尤軍隊強悍,蚩尤變幻多方,有徵風召雨、吹噴煙霧的本領,使得黃帝的軍隊在戰陣上困頓迷惑,一籌莫展。傳説有一次,當雙方的軍隊在原野上戰鬥正酣的時候,蚩尤不知弄了一種什麼魔法,造起了漫天遍野的大霧來,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圍困在核心,不辨東西南北方向。在這一片白茫茫的大霧中,一個個銅頭鐵額、頭上生角的蚩尤士兵就更加可怕了。他們在霧中或隱或顯,時出時沒,逢人便砍,見人便殺,只殺得黃帝的軍隊馬嘶人叫, 虎竄狼奔。1
傳説屢遭失敗的黃帝后來得天玄女和應龍的幫助,才轉敗為勝,最終擒殺了蚩尤。
《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雲"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符,伏蚩尤。"
《太平御覽》卷15引《黃帝玄女戰法》載: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 '黃帝曰: '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
《天中記》卷43引《黃帝內傳》雲: "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馗牛,鼓 81面,一震500裏,連震3800裏。"
《山海經廣注·大荒北經》雲: "蚩尤銅頭啖石,飛空有險,以馗牛皮為鼓, 九擊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 "東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獸,壯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之以雷獸之肯,聲聞500裏。"郭璞注: "雷獸即雷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