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煥秋

鎖定
黃煥秋(1916-2010),廣東省惠州市人。早年就讀於惠州省立第三中學,後升讀廣州高中。193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教育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積極參與老教育家許崇清開展的“社教實驗區”和“社教工作團”活動。抗戰開始後,毅然參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日軍第二次進攻惠州前夕,他率領“社教工作團”第二大隊馳赴惠陽平山地區,發動和組織人民羣眾參加抗戰。此後,他曾負責中共曲江中心縣委、羅定中心縣委、後北江特委的組織、宣傳工作。 [1] 
1941年,黃煥秋擔任坪石中山大學新生指導員,及至1943年負責廣西大學教席。1946年黃煥秋籌辦香港達德學院並任教授。建國後參與組建華南地區青年團,創辦華南團校,培訓大批青年學生和幹部。1953年起,歷任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副校長、校長兼黨委書記。 [1]  2010年2月28日黃煥秋因病逝世。 [4] 
中文名
黃煥秋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惠州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2010年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黃煥秋人物生平

黃煥秋,廣東省惠州市人,1916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是惠城知名老校長黃植楨。黃煥秋早年就讀於惠州省立第三中學,後升讀廣州高中,193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教育系,獲學士學位。 [1] 
黃煥秋在中學讀書時開始接受進步思想薰陶,嚮往革命。在中山大學修業期間,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愛國運動和進步外圍組織“突進社”。大學畢業後,他又積極參與老教育家許崇清開展的“社教實驗區”和“社教工作團”活動。抗戰開始後,毅然參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日軍第二次進攻惠城前夕,他率領“社教工作團”第二大隊馳赴惠陽平山地區,發動和組織人民羣眾參加抗戰。此後,他曾負責中共曲江中心縣委、羅定中心縣委、後北江特委的組織、宣傳工作,為各地區組織羣眾愛國愛鄉、堅持抗戰起了較大作用。 [1] 
從1941年起,黃煥秋擔任坪石中山大學新生指導員,及至1943年負責廣西大學教席。 [1]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黃煥秋曾支持廣西大學青年學生開展聲援昆明“12.1”愛國學生運動的鬥爭,被國民黨當局列入要逮捕的黑名單,因而從桂林轉移到廣州。後以廣東省民眾教育館羣眾教育部主任的公開身份,協助李嘉人工作。 [2] 
1946年,在得知國民黨廣東當局把黃煥秋列為黑名單第一名的消息後,黨組織決定將其立即撤退到香港。在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以及各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香港達德學院董事會,公推李濟深為董事長,於1946年8月公開招生,1946年10月正式開學。黃煥秋參加了籌辦香港達德學院,並擔任教授之職,主要負責教務和黨建工作。 [2] 
1947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分局領導機構有三個系統:農委、城委、香港工委。香港工委書記為章漢夫,下屬的羣眾工作委員會簡稱“羣委”,由劉寧一擔任書記。1948年初,黃煥秋接任為羣委書記。在香港分局的統一領導下,羣委對青年工作作分別的指導:港九地區的青年工作由羣委的青委、學委直接指導。羣委在《華商報》開闢“羣眾”專欄,經常刊登有關青年運動的消息和文章,指導各地的青年工作。這些都是由黃煥秋等人負責組稿。 [2] 
廣州解放後,華南分局決定成立分局青年工作委員會(簡稱分局青委)和青年團華南工作委員會(簡稱華南團委),由黃煥秋同志擔任分局青委書記和華南團工委書記。 [3]  黃煥秋參與組建華南地區青年團,創辦華南團校,培訓大批青年學生和幹部,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3年起,歷任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副校長、校長兼黨委書記,數十年如一日,奮鬥在文教戰線上,培育青年一代,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成果累累。 [1] 

黃煥秋人物貢獻

黃煥秋在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負責黨委和行政領導工作多年,成績突出。主要是正確執行了黨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在學術研究中大力推行“百家爭鳴,實事求是,以理眼人”的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煥秋更是堅決貫徹執行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政策,大膽改革開放,樹立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為廣東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思想,開拓了高校改革、發展、提高的嶄新局面。 [1] 
在中山大學,黃煥秋大力開拓對外學術交流新局面。他十分重視學科隊伍的建設,實現老中青三結合,組建重點科研機構,選派教師前往海內外著名大學、科研單位深造。先後組團前往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名校進行校際交流活動,取得積極成果,為學校培養了一批較高水平的師資。為更好地發展高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他力主復辦和增設法律、經濟、電子、計算機等系,成立地學院、管理學院等四個學院和重點研究所(室)、高級研究中心,併為此付出不少心血。此外,在他的領導下,中山大學還與日本、法國、澳洲等名校建立合作交流關係。他還鼓勵校內學者專家出國講學,使不少中青年教師經過鍛鍊迅速成長,成為各學科領導骨幹、國家院士、高校校長。 [1] 
黃煥秋重視聯繫知名學者專家來校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先後禮聘李卓敏楊慶堃楊振寧等知名學者為中大名譽教授,請他們來校出謀獻策,交流學術,共同辦好學校。同時,緊密聯繫和動員各方熱心教育的人士和校友如梁球琚何善衡霍英東冼為堅曾憲梓等捐建大禮堂、管理學院、體育中心、高級學術研究中心等多幢大樓,為學校更好地組織開展教學、科研、體育、文化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 
在竭心盡力辦好中大的基礎上,黃煥秋與中大廣大師生一道,大力支持廣州和特區高等教育事業。如調派教師幫助創辦廣州外語學院和廣西大學覆校。特別是在支援暨南大學覆校期間,積極主動調配領導骨幹、各科主講教師、各部門主管人員到暨大,使覆校工作順利開展。人們認為,中大領導層這一支援行動,成為我國高教史上的創舉,值得稱頌。 [1] 
在暨南大學任職期間,黃煥秋注重對華僑和港澳學生加強愛國愛校、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重視英語、漢語教學,大力倡導和組織開展文體活動,促使廣大學生精神面貌與專業學識與時俱進。根據學校特點,黃煥秋親臨經濟系蹲點,樹立學校的經濟學科優勢,培養大批財會、管理人員,填補了廣東省華南地區人才培養的學科空白。
1991年,中大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黃煥秋出任主任,集中有關專家學者、企業家,研討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發展經濟並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課題,為粵、港、澳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獻計獻策,出版研討論文集和專刊,深受國內外有關方面和讀者的歡迎,產生深遠的影響。 [1] 
在建立和主持中大校友會方面,黃煥秋注重團結各方校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為母校的提高和發展作出貢獻。1993年,他參加在中國台灣舉行的“中國現代化”問題研討會,建立了海峽兩岸中山大學校友會的聯繫,使台灣校友加深了對祖國和母校的瞭解,為兩岸高校的學術交流、合作關係作出努力。 [1] 
黃煥秋是華南地區青年團重建和青年工作的領導者之一、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為廣東高等教育和青年工作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作出了突出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