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瑞爾突擊隊

(二戰中緬印戰區突擊隊)

鎖定
麥瑞爾突擊隊(Meɾɾill’s Maɾaudeɾs),簡稱麥支隊,是二戰時期美國陸軍在中緬印戰區的一隻突擊隊 。二戰結束以後,建成了快速反應部隊
中文名
麥瑞爾突擊隊
外文名
Meɾɾill’s Maɾaudeɾs
簡    稱
麥支隊
類    型
突擊隊
隸    屬
中緬印戰區
長    官
法蘭克·麥瑞爾准將
另    譯
梅列爾突擊隊
成    員
巴拿馬危地馬拉等美國志願兵
人    數
共有2900人
任    務
潛入日軍後方,切斷供應及交通線
戰後改編
美軍第75步兵團
座右銘
協同作戰、以少勝多、先鋒作用

麥瑞爾突擊隊突擊隊簡介

麥支隊的青天白日臂章
麥支隊的青天白日臂章(5張)
麥瑞爾突擊隊(Meɾɾill’s Maɾaudeɾs),簡稱麥支隊,是二戰時期美國陸軍在中緬印戰區的一隻突擊隊 。部隊的正式番號是第五三○七臨時樣合支隊,部隊長官是法蘭克·麥瑞爾准將。麥支隊也譯作梅列爾突擊隊,碭稱梅支隊麥瑞爾突擊隊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1943年魁北克會議上為部署反攻緬甸而成立的一支特別部隊,由招募自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危地馬拉等地的美國志願兵組成支隊由法蘭克·麥瑞爾准將算,兵力相當於一個團,共有2900人,分成六個小隊。
麥支隊在印度接受了2個月的游擊戰和叢林戰訓練後,於1943年3月正式進入緬北戰區,任務是潛入日軍後方,切斷敵軍的供應及交通線。由於要與中國軍隊 在緬甸戰區聯合作戰,因此麥支隊隊徽上疊加上了當時中國軍隊的青天白日軍徽
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麥支隊參與了大小三十幾次戰役,也遇到過不少險情,但大都在中國友軍的支援下化險為夷。1944年2月下旬,中國軍隊進攻瓦魯班,與日軍正面作戰。麥支隊則滲入日軍後方進行破壞,不料在瓦魯班附近遭遇敵軍兩個中隊襲擊、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美軍面臨着被包圍的危險。在這緊急時刻,中國將領孫立人立即下令派兵救援,重創日軍第18師團,將麥支隊解救了出來。此戰讓美軍對孫立人 感激不已,直到今天,麥支隊協會在每年的年會上都要展示孫立人的照片。麥支隊最艱苦的戰鬥同樣是最後一場戰鬥是密支那戰役。
1944年5月,麥支隊與中國軍隊共6000人開始進攻密支那。在叢林中歷經20天長途奔襲數百公里突襲密支那機場,在成功奪取密支那機場後。指揮官麥瑞爾輕敵,不顧突擊隊員長途奔襲後的疲憊不堪與隊員患病,在未經過詳細偵查,不熟悉地形,缺乏地面炮火支援,缺乏緊密的陸、空聯絡和協調行動的情況下,組織進攻密支那城。此時日軍在密支那經營多年,構築有嚴密的防禦工事,並得到日軍第114聯隊第2、第3兩個大隊,第56師團步兵團團長水上源藏所率領的增援部隊第113聯隊1個大隊、野炮兵1箇中隊及工兵第56聯隊主力等進入密支那,日軍兵力達到3600人,並逐步增加至5000人。最終奇襲戰變為攻堅拉鋸戰,最後在中美援軍的支援下,攻克密支那,麥支隊勇敢的士兵們幾乎全部陣亡,只有極少數人生還。這些倖存者被授予標有“密支那”字樣的榮譽獎章。 [1] 

麥瑞爾突擊隊戰後改編

二戰中緬印戰區麥瑞爾突擊隊
二戰中緬印戰區麥瑞爾突擊隊(12張)
二戰結束後,戰功卓著的麥支隊被改編為美軍第75步兵團,成為美軍的一支王牌部隊。1973年,美軍決定建立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以應付世界各地可能發生的危機。當時,美國陸軍對各國的特種作戰戰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果發現,麥支隊在二戰時期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的戰例最有典範性。因此,美陸軍參謀長下令在第75步兵團基礎上組建遊騎兵部隊,當年麥支隊的青天白日徽章也一併保留下來,以紀念那段歷史。美軍遊騎兵部隊還將當年與中國軍隊聯合作戰中的經驗作為座右銘:協同作戰、以少勝多、先鋒作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