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游擊戰

(軍事作戰方式)

鎖定
遊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遊動攻擊。遊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遊是拼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鬥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中文名
游擊戰
外文名
Guerrilla warfare
特    點
高度的隱蔽性、進攻性、羣眾性

游擊戰戰役背景

抗戰時期,敵後的游擊戰 抗戰時期,敵後的游擊戰
游擊戰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遊擊”一詞見於漢初,漢高祖設置遊擊將軍,把遊擊部隊稱為“遊兵”“遊騎”“遊軍”。《史記・彭越列傳》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遊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握奇經・八陣總述》中游軍一節記述:“遊軍之行,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羸撓盛,結陳(陣)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準備攻打楚國,採納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後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6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而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
中國歷史上較大的農民戰爭,都曾把游擊戰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唐末黃巢領導的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起義,19世紀中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在農民軍處於弱小時期,大都採用出沒無常,避實擊虛,聲東擊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擊戰法,常使官軍顧此失彼、腹背受擊、疲於奔命。這種農民戰爭中的游擊戰,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游擊戰在外國也有較長的歷史。在1337~1453年的百年戰爭中,法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抗英游擊戰。在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戰爭中,1812年俄國抗擊拿破崙入侵的戰爭中,廣大人民所進行的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戰勝侵略者發揮了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侵略的一些國家人民所進行的游擊戰,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偉大的戰略作用。戰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以長期的游擊戰,發展、壯大革命力量,贏得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印度支那、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發動羣眾開展游擊戰,創造了農村游擊戰與城市游擊戰相配合,襲擊戰與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打武裝直升機相配合的新經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游擊戰是人民戰爭的重要作戰形式之一,相當長的時期內曾作為一種主要作戰形式。
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弱小的紅軍依託根據地,發動羣眾開展游擊戰,發展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發動羣眾,武裝羣眾,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和人民政權,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形成了廣闊的敵後戰場,抗擊着64%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
解放戰爭初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重大的輔助作用。 [1] 

游擊戰中國特色

游擊戰 游擊戰
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以往游擊戰的經驗並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游擊戰理論和原則,主要有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消耗消滅敵人,保存發展自己;分兵發動羣眾,集中應付敵人;以襲擊為主要戰法,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保持高度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力求有計劃有準備地開展遊擊活動;揚長避短,“遊”與“擊”巧為配合;政治主張公開明確,軍事行動秘密詭詐;從戰略戰役戰術上配合正規戰,並適時向正規戰發展;依託根據地,自力更生地堅持長期鬥爭;戰略上集中統一指揮,戰役、戰鬥上分散指揮等。 [1] 

游擊戰主要戰法

游擊戰的主要戰法是襲擊,依據襲擊對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分為襲擊戰、伏擊戰、破擊戰、襲擾戰等。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實踐中,還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圍困戰等豐富多彩的戰法。這些戰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
襲擊戰。乘敵不備,對其實施突然攻擊的戰法。通常選擇戰鬥力不強,防備不嚴,便於襲擊的駐止之敵和運動之敵,以迅速而突然的動作,速戰速決,快打快撤。
伏擊戰。襲擊運動之敵的戰法。分為待伏和誘伏,待敵或誘敵進入伏擊圈時襲擊之。要求秘密隱蔽,突然發起攻擊,速決殲敵,快打快撤。
破擊戰。以破壞敵人重要軍事目標為目的的戰法。目標通常是敵人的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重要技術兵器基地等。進行破擊戰必須有周密細緻的組織計劃和充分的技術準備,以出敵不意的方法和行動實施。
襲擾戰。游擊隊、民兵和羣眾相配合,以各種手段,殺傷、毀壞、恐嚇、擾亂、疲憊敵人的戰法。由游擊隊和民兵以單人或小組進行襲擾活動,使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殺傷敵有生力量,製造各種假象,虛張聲勢,迷惑敵人。
地雷戰。以地雷為主要武器殺傷敵人的戰法,通常與地道戰、麻雀戰結合,殺傷、消耗敵人,封鎖和限制敵人的行動。
地道戰。依託地道工程打擊敵人的戰法,通常與火力戰、地雷戰、麻雀戰相結合,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麻雀戰。小羣分散的阻擊行動。通常三五成羣,忽聚忽散,時隱時現,出沒無常,靈活機動地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敵人。
圍困戰。對孤立駐止之敵的作戰。切斷守敵與外部的聯繫,斷絕其物資供應,陷敵於彈盡糧絕的困境,結合政治攻勢,逼迫其投降或為殲敵創造條件。 [1] 

游擊戰發展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式武器裝備不斷出現,對遊擊武裝的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作戰能力和指揮藝術將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同擁有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敵軍作戰,必須利用各種偵察手段,及時掌握敵軍動向,應對來自空中、海上和地面的精確打擊,運用小羣多路、結構破壞、立體攻擊以及廣泛的信息、火力襲擾等戰法,積極主動地消耗消滅敵人。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