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叔瑜

鎖定
魏叔瑜(633年—683年),字思瑾,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唐朝時期大臣、書法家,太師鄭國公魏徵第二子。 [14] 
出身鉅鹿魏氏,門蔭入仕。起家太子千牛備身,轉洛州司兵參軍、兵部職方郎中太子洗馬,遷懷州長史,治理慶、慈、儀、豫四州。 [17]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卒於豫州,時年五十一歲,善於草隸,將筆意傳給兒子魏華及外甥薛稷 [14-15] 
本    名
魏叔瑜
思瑾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鉅鹿郡下曲陽縣
出生日期
633年
逝世日期
683年
主要成就
治理四州 書法家 保衞太子
官    職
千牛備身 四州刺史 職方郎中 太子洗馬

魏叔瑜人物生平

魏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鉅鹿下曲陽人也。考太師鄭文貞公,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敍於太宗之先碑矣。
公生育慶緒,天然炳胎教之姿;少長德門,日用成躬率之化。性盤於孝友,習狃於禮樂,俯仰中則,從容蹈道。加以專精好古,旁通多藝,聖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九:與同生叔琬,知名當代。
始以門資,補左千牛,轉洛州司兵、司議郎、職方郎中、太子洗馬,出為懷州長史,歷慶、慈、儀、豫四州刺史。春華鬱於兩宮,時雨零於四郡:觀風之使,所在聲聞;變雅之老,到今遺詠。其年,春秋五十有一,終於豫州,葬於舊域;夫人太原王氏祔焉,禮也。議者以公不避強御,有昭子之政事;不為皎厲,有康子之隱德;虛已尚賢,有文侯之樂善;重諾分急,有信陵高義:人鮮有一,況兼四乎!公賦入封君,妹歸帝子,車馬無戚之盛,衣服有儒者之節。儉而得禮,富而無驕,此蓋奉先之素履也。
公善於草隸,妙絕時人,以筆意傳次子華及甥河東薛稷,世稱前有虞、褚,後有薛、魏,此又貽訓之餘美也。嗟夫!公學埒向、歆,操齊固、變。若天假三壽,朝登六事,則鄭之桓武可尋,漢之韋平一揆。而年近知命,位止方州,落鵬翼於半霄,負天之力莫展;頓龍媒於局路,追風之勢斯畢:九原不作,誰將與歸?二子獻、華,追完先德,俾餘作頌,以慰罔極。銘曰:
昂昂豫州,毓粹含道。欽若古訓,思文烈考,於穆烈考。維國之師。公承丕構,思皇纘之。發軫台閣,風流榮問。建麾千里,澤滂四郡。位未充德,命不遂才。彼蒼孤善,謂之何哉?子孫必復,邱封永久。穆如清風,振芳厥後。

魏叔瑜軼事典故

峴山禪林
峴山禪林位於江西省南昌縣幽蘭鎮,創辦人是唐朝宰相魏徵之子魏叔瑜,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魏叔瑜東征時候,經過此地,發現依鳳凰山,臨青嵐湖軍山湖,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為紀念亡父,將鳳凰山更名峴山,並建峴山禪林。

魏叔瑜人物爭議

魏叔瑜籍貫爭議

唐代歷史文獻和有關碑文記敍中,魏徵的籍貫均無謬誤。例如,吳兢所著的《貞觀政要》註明是“鉅鹿人”,張説所撰的《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 [1]  所言“鉅鹿曲陽人也”。還有魏載、魏哲、魏謨等人的墓誌和先廟碑銘,均明載為“鉅鹿曲陽人”,系魏徵後裔。
然而,李延壽《北史》、魏徵《隋書》,在介紹鉅鹿魏氏族人時,都堅持認為是“鉅鹿下曲陽縣人”。對於魏徵的直系先人曾祖魏釗、祖魏彥、父魏長賢,加上魏徵,被後人譽為“千秋金鑑,三代遺直”,以及包括他的族兄魏收(見《魏書》、《北齊書》)、魏澹等十餘位魏氏名人,皆明確地記述為鉅鹿下曲陽人,均無出現誤差。 [2] 

魏叔瑜子嗣爭議

《唐史論叢·第十三輯》中收錄《魏系墓誌銘考釋》一文稱魏殷乃魏叔瑜之子;趙才萱編撰的《大唐名相魏徵傳》中稱魏殷乃魏叔玉之子,後被過繼給魏叔璘為長子;《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魏氏)》則記載魏殷乃魏叔璘之子,不知該採用何種説法。 [12]  [18]  [21] 

魏叔瑜人際關係

親屬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
字弘理,本名魏顯義,建忠將軍。 [2]  [4] 
曾祖
字惠卿,光州刺史。 [5] 
祖父
北齊上黨屯留令,唐贈定州刺史。 [6-7] 
父親
字玄成,鄭國公。 [3]  [7]  [8] 
兄弟
光祿卿,襲封鄭國公。 [9]  [10]  [11] 
魏叔琬
書法家。 [12] 
魏叔璘
禮部侍郎 [9]  [10] 
姐妹
魏氏
嫁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霍王李元軌 [13] 
魏氏
嫁河東薛氏,生子薛稷 [14] 
妻子
王氏
出身太原王氏。 [15]  [19] 
兒子
魏獻
魏叔瑜長子。 [16] 
魏華
魏叔瑜次子。 [14] 
魏殷
蔡州汝陽令,追贈潁州刺史。 [18]  [21] 
女兒
魏氏
魏叔瑜長女。 [24] 
魏氏
魏叔瑜次女,嫁霍王李元軌第五子、南陽郡公李綱 [20] 

魏叔瑜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23] 
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 [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魏氏)》 [22] 
參考資料
  • 1.    《全唐文·第3部·卷二百二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04-09]
  • 2.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4-09]
  • 3.    《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09]
  • 4.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魏長賢,收之族叔也。祖釗,本名顯義,字弘理,魏世祖賜名,仍命以顯義為字。雅性俊辯,博涉羣書,有當世才,兼資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間。世祖南伐,聞而召之,既至,與語大悦。謂釗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憂不富貴也。”授內都直,侍左右。師次淮南,諸城未有下者。釗乃進曰:“陛下百萬之軍,風行電掃,攻城略地,所向無前,雖有智者,莫能為計。然而師次淮南,已經累日,義陽諸城,猶敢拒守,此非不懼亡滅,自謂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鋭,殺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懷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遲疑,未肯先發。臣請間入城內,見其豪右,宣達聖心,示以誠信,必當大小相率,面縛請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諸城,可不勞兵而自定。”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釗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開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悦,明旦開門出降。自此而南,望塵款附。世祖謂釗曰:“卿之一言,逾於十萬之師。揚我信義,播於四表,實卿一人之力。”即授義陽太守、陵江將軍。又令釗與諸將,統兵討襲,所當無不摧破,軍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謂羣臣曰:“中國士人,吾拔擢鹹盡,文武膽略,未有若釗儔。”加授建忠將軍,追贈其父處順州刺史。時經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風疾發動,頻降醫藥,竟不痊復。卒時年六十四。
  • 5.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父彥,字惠卿,博學善屬文。趙郡王幹避開府參軍,廣陵王羽闢記室,並不行。陳留公李崇甚重之,引為鎮西參軍事。崇討叛氏陽珍、叛蠻魯北燕,又請為記室參軍。中山王英討淮南,又請為記室參軍。軍還,求為著作郎,思樹不朽之業。以晉書作者多家,體制繁雜,欲正其紕繆,刪其遊辭,勒成一家之典。俄而彭城王聞李崇稱之,復請為掾,兼知主客郎中,書遂不成。王遇害,退歸田裏。清河王復引為諮議。王勢高名重,深為權幸所疾,恐罹其禍,固辭以疾。肅宗初,拜驃騎長史,尋轉光州刺史。年六十八,卒。
  • 6.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兄伯胤之歸也,留長賢與弟德振,使宦學於洛中。孝靜北遷,亦徙居鄴。博涉經史,詞藻清華,舉秀才,除汝南王悦參軍事。入齊,平陽王淹闢為法曹參軍,轉著作佐郎。更撰晉書,欲還成先志。河清中,上書譏刺時政,大忤權幸,為上黨屯留令。親故以長賢不相時而動,或為書以相規責。長賢復書曰:......武平中,辭疾去職,終於齊代,不復出仕。周武平齊,搜揚才俊,辟書屢降,固以疾辭。卒年七十四。貞觀中,贈定州刺史。子徵。
  • 7.    《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
  • 8.    《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二十七◇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鉅鹿下曲陽人也。考太師鄭文貞公,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敍於太宗之先碑矣。
  • 9.    《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為光祿少卿。神龍初,以其子膺紹封。叔璘,禮部侍郎,武后時,為酷吏所殺。叔瑜,豫州刺史,善草隸,以筆意傅其子華及甥薛稷。世稱善書者「前有虞、褚,後有薛、魏」。華為檢校太子左庶子、武陽縣男。開元中,寢堂火,子孫哭三日,詔百官赴吊。徵五世孫謨。
  • 10.    《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則天時為酷吏所殺。神龍初,繼封叔玉子膺為鄭國公。
  • 11.    《歐陽修集·卷一三九·集古錄跋尾卷六【唐魏載墓誌銘〈垂拱三年〉】》:右《魏載墓誌銘》,其序雲“祖徵,諡曰文正。父叔玉,光祿卿。載以弘文生對策高甲,授太常寺奉禮郎,以疾謝職,尋調懷州司兵參軍。屬惟揚詭道,不戢斯焚,譴及宗姻,旋加此累。以垂拱三年終於嶺外,春秋三十有二”。
  • 12.    趙才萱.《大唐名相魏徵傳》.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大唐名相魏徵傳》.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09:22
  • 13.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霍王元軌,武德六年始王蜀,與豳、漢二王同封,後徙吳。多材藝,高祖愛之。太宗嘗問羣臣曰:"朕子弟孰賢?"魏徵曰:"臣愚不盡知其能,唯吳王數與臣言,未嘗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為前代孰比?"對曰:"經學文雅,漢河間、東平也。至孝行,曾、閔不能過。"帝由是遇益厚。詔納徵女為妃。
  • 14.    《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二十七◇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鉅鹿下曲陽人也。考太師鄭文貞公,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敍於太宗之先碑矣......公善於草隸,妙絕時人,以筆意傳次子華及甥河東薛稷,世稱前有虞、褚,後有薛、魏,此又貽訓之餘美也。
  • 15.    《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二十七◇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其年,春秋五十有一,終於豫州,葬於舊域;夫人太原王氏祔焉,禮也。
  • 16.    《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二十七◇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二子獻、華,追完先德,俾餘作頌,以慰罔極。
  • 17.    《全唐文·第03部·卷二百二十七◇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始以門資,補左千牛,轉洛州司兵、司議郎、職方郎中、太子洗馬,出為懷州長史,歷慶、慈、儀、豫四州刺史。
  • 18.    賈志剛.《唐史論叢·第十三輯》.陝西省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2011-02-01:372-381
  • 19.    《金石錄·卷二十五》:唐魏叔瑜妻王夫人墓誌。右唐王夫人墓誌。夫人,魏叔瑜妻,華之母也。志無書,撰人姓名驗其筆法蓋華自書,華以草隸擅名一時,然石刻見於今者絕少,此志世尤罕傳雲。
  • 20.    《大唐故安康郡太守李府君墓誌銘並序》:太宗之愛季曰司徒霍王元軌之五子,曰南陽郡公諱綱,字友正,在童兒之歲,有成人之姿。太宗器焉,特拜贊善......夫人鉅鹿魏氏,故太師徵之孫,豫州刺史叔瑜之次女也。生此德門,嬪於貴邸。候雞鳴以盥嗽,肅奉天人;誦螽斯以謙和,克事君子。衣不曳地,飯才脱粟。娫姒允和,舅姑推美。王門仰其正,婦道由是聞。南陽竄流之時,夫人配入宮掖。勢應永談,方指及泉之期;誓不苟存,豈復下山之望。幼探釋教,精信無生。冀百燈以剜身,持一香以焚頂。儼示凝,寂怛化,葬宮人塋,莫知其所。
  • 21.    《唐故伊闕縣令鉅鹿魏府君墓誌銘並序》:唐特進侍中文貞公之曾孫曰系(字景宗)......文貞生叔□,而官止潞州刺史;潞州生殷,官止蔡州汝陽令,皆崇德象賢,而爵□不嗣。寶應年中,天子悼焉,贈潁州刺史,公即潁州刺史之第三子也。
  • 22.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魏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0]
  • 23.    《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0]
  • 24.    《大唐故安康郡太守李府君墓誌銘並序》:夫人鉅鹿魏氏,故太師徵之孫,豫州刺史叔瑜之次女也。——可推知魏叔瑜至少有兩女,另一女為其長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