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長賢

鎖定
魏長賢(518?-591?)鉅鹿下曲陽人,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生子魏徵(大唐名相),著名史學家魏收的族叔,博涉經史,北齊時為著作佐郎,欲承其父志,改撰《晉書》,後因譏刺時政,出為上黨屯留令,其志未遂。 [1]  唐史稱魏徵少孤,即十來歲就死了父親。魏徵生於580年,則魏長賢應該卒於591年左右。
本    名
魏長賢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鉅鹿下曲陽
出生日期
518左右
逝世日期
591左右

魏長賢家庭情況

祖父魏釗,字顯義為北魏時義陽太守和陵江將軍;父親魏彥為北魏驃騎和史和光州刺史;族侄魏收,北魏時任太學博士、司徒記室參軍、北主客郎中。與温子升邢邵齊名,世稱“三才”,又稱“邢魏”。魏長賢生子魏徵,為大唐一代名相。 [1] 

魏長賢史書記載

《北史》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魏長賢,收之族叔也。祖釗,本名顯義,字弘理,魏世祖賜名,仍命以顯義為字。雅性俊辯,博涉羣書,有當世才,兼資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間。世祖南伐,聞而召之,既至,與語大悦。謂釗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憂不富貴也。”授內都直,侍左右。師次淮南,諸城未有下者。釗乃進曰:“陛下百萬之軍,風行電掃,攻城略地,所向無前,雖有智者,莫能為計。然而師次淮南,已經累日,義陽諸城,猶敢拒守,此非不懼亡滅,自謂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鋭,殺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懷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遲疑,未肯先發。臣請間入城內,見其豪右,宣達聖心,示以誠信,必當大小相率,面縛請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諸城,可不勞兵而自定。”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釗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開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悦,明旦開門出降。自此而南,望塵款附。世祖謂釗曰:“卿之一言,逾於十萬之師。揚我信義,播於四表,實卿一人之力。”即授義陽太守、陵江將軍。又令釗與諸將,統兵討襲,所當無不摧破,軍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謂羣臣曰:“中國士人,吾拔擢鹹盡,文武膽略,未有若釗儔。”加授建忠將軍,追贈其父處順州刺史。時經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風疾發動,頻降醫藥,竟不痊復。卒時年六十四。
父彥,字惠卿,博學善屬文。趙郡王幹避開府參軍,廣陵王羽闢記室,並不行。陳留公李崇甚重之,引為鎮西參軍事。崇討叛氏陽珍、叛蠻魯北燕,又請為記室參軍。中山王英討淮南,又請為記室參軍。軍還,求為著作郎,思樹不朽之業。以晉書作者多家,體制繁雜,欲正其紕繆,刪其遊辭,勒成一家之典。俄而彭城王聞李崇稱之,復請為掾,兼知主客郎中,書遂不成。王遇害,退歸田裏。清河王復引為諮議。王勢高名重,深為權幸所疾,恐罹其禍,固辭以疾。肅宗初,拜驃騎長史,尋轉光州刺史。年六十八,卒。
兄伯胤之歸也,留長賢與弟德振,使宦學於洛中。孝靜北遷,亦徙居鄴。博涉經史,詞藻清華,舉秀才,除汝南王悦參軍事。入齊,平陽王淹闢為法曹參軍,轉著作佐郎。更撰晉書,欲還成先志。
河清中,上書譏刺時政,大忤權幸,為上黨屯留令。親故以長賢不相時而動,或為書以相規責。長賢復書曰:
日者惠書,義高旨遠。誨僕以自求諸已,思不出位,國之大事,君與執政所圖。又謂僕祿不足以代耕,位不登於執戟,幹非其議,自貽悔咎。勤勤懇懇,誠見故人之心。靜言再思,無忘寤寐。
僕雖固陋,亦嘗奉教於君子矣。以為士之立身,其路不一。故有負鼎俎以趨世,隱漁釣以待時,操築傅巖之下,取履圯橋之上者矣。或有釋賃車以匡霸業,委挽輅 以定王基,由斬祛以見禮,因射鈎而受相者矣。或有三黜不移,屈身以直道;九死不侮,甘心於苦節者矣。皆奮於泥滓,自致青雲。雖事有萬殊,而理終一致,榷其大要,歸乎忠孝而已矣。
夫孝則竭力所生,忠則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遺其親,忠而後其君者也。僕自射策金馬,記言麟閣,寒暑迭運,五稔於茲。不能勒成一家,潤色鴻業,善述人事,功既闕如,顯親揚名,邈焉無冀。每一念之,曷雲其已。自頃王室板蕩,彝倫攸斁,大臣持祿而莫諫,小臣畏罪而不言,虛痛朝危,空哀主辱。匪躬之故,徒聞其語; 有犯無隱,未見其人。此梅福所以獻書,硃雲所以請劍者也。抑又聞之,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女不懷歸而悲太子之少,況僕之先人,世傳儒業,訓僕以為子之道,歷僕以事君之節?今僕之委質,有年世矣,安可自同於匹庶,取笑於兒女子哉!是 以腸一夕而九回,心終朝而百慮,懼當年之不立,恥沒世而無聞,慷慨懷古,自強不息,庶幾伯夷之風,以立懦夫之志。吾子又謂僕幹進務入,不畏友朋;居下訕上,欲益反損。僕誠不敏,以貽吾子之羞,默默苟容,又非平生之意。故願得鋤彼草茅,逐茲鳥雀,去一惡,樹一善,不違先旨,以沒九泉。求仁得仁,其誰敢怨?
但言與不言在我,用與不用在時。若國道方屯,時不我與,以忠獲罪,以信見疑,貝錦成章,青蠅變色,良田敗於邪徑,黃金鑠於眾口,窮達運也,其如命何!吾子忠告之言,敢不敬承嘉惠。然則僕之所懷,未可一二為俗人道也。投筆而已,乂復何言!
是出也,人皆為之怏怏,而長賢處之怡然,不屑懷抱,識者以此多焉。
武平中,辭疾去職,終於齊代,不復出仕。周武平齊,搜揚才俊,辟書屢降, 固以疾辭。卒年七十四。貞觀中,贈定州刺史。子徵。 [2] 

魏長賢生平經歷

長賢博涉經史,辭藻清 [3]  華。初舉秀才。魏時任汝南王悦參軍。
入齊,平陽王淹徵召為法曹參軍,轉著作佐郎。繼承父親(名彥,字惠卿)遺志,更撰《晉書》,編纂國史。
北齊河清年間(562-564),魏長賢給武成帝寫信譏諷當時的政策,大大觸犯了倖臣,被貶為上黨屯留(今山西屯留縣)縣令。
親戚朋友勸誡或來信責備他不審度時機而上書,惹火燒身。長賢回信,抒建功立業忠於朝廷之志,表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之情:“大臣尸位素餐沒有一個進諫言,小官害怕干犯憲則不敢講,徒然痛心朝廷的危難,白白哀嘆君王的恥辱,‘有犯無隱’,沒有見過那樣的人。”“何況我的祖先,世代以講學為業,用做兒女的道理教誨我、侍奉君主的禮節勸勉我呢?”“居官低下而毀謗在上的,希望有所裨益反而招致損失。我委實不才,以致造成親近人的恥辱,無聲無息地苟且容忍下去,又不是平生的志向。因此,希望能夠鋤掉那茅草,驅逐這鳥雀,剷除一惡,樹立一善,這樣沒有違背先人的旨趣,以泯沒於九泉之下。求仁得仁,難道能怨恨誰呢?”言與不言在我,用與不用在時,若國道方屯,時不我與,以忠獲罪,以信見疑,貝錦成章,青蠅變色,良田敗於邪徑,黃金鑠於從口,窮達運也,其如命何!”
這封信發出後,人們都為他的遭遇不平,而他則心底平靜,處之怡然。其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在世人中留有聲望。
武平年間,因病辭職,不復仕。
北周武帝宇文征服齊朝,多次徵召,他都以患病辭謝。卒74歲。貞觀七年(公元634年)被追贈定州刺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