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鬼趣圖

(清代羅聘畫作)

鎖定
《鬼趣圖》是清代畫家羅聘創作的人物畫,共8幅,其中第八幅畫的是兩具白骨骷髏,一男一女,站在樹叢中的一座古墓旁説話。 [2] 
中文名
鬼趣圖
作    者
羅聘
創作時間
1771年
畫作類型
人物畫

鬼趣圖簡介

鬼趣圖 鬼趣圖
羅聘曾多次繪製《鬼趣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羅聘攜畫至京師拜謁名流,作品之中,《鬼趣圖》最受人們關注。 [1] 

鬼趣圖畫作詳情

鬼趣圖第三幅 鬼趣圖第三幅
《鬼趣圖》一共8幅。第一幅,是在一片瀰漫的煙霧中,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些離奇的面目和肢體,似真似幻。那虛無飄渺的形象,就是“鬼”;第二幅,畫面上是兩個鬼:一前一後,疾速前行。後面跟着的鬼,頭戴纓帽,很瘦,有人認為畫的是一對主僕;第三幅,畫的是一個穿着華麗而面目可憎的“闊鬼”,它手拿蘭花,貼近一個女鬼説悄悄話,旁邊還有一個鬼在竊聽;第四幅,畫的是一個矮鬼,拄着枴杖,一個紅衣小鬼為他捧着酒缽;第五幅是一個綠頭髮鬼,腳和手臂都很長,在作捉拿狀;第六幅是一個大頭鬼,正追趕着跑在前面的兩個小鬼。兩個小鬼一邊奔跑,一邊慌慌張張地回頭看;第七幅中,一共畫了4個鬼。一個鬼打着傘在風雨中疾行,緊緊地跟在前面的一個鬼後。還有兩個小鬼,頭出現在傘旁,沒有身子。

鬼趣圖賞析

鬼趣圖 鬼趣圖
《鬼趣圖》在繪畫技法上很有獨到之處。據道光年間的學者吳修(思亭)的記載:“先以紙素暈濕,後乃行墨設色,隨筆所至,輒成幽怪之相,自饒別趣。”墨的滲透和渲染是潑墨山水的基本技法,把這種技法引用到人物(鬼物)畫上,使技法和主題巧妙地結合,充分體現出鬼氣和鬼趣,卻是羅聘的精心創造和湛深藝術修養 [3] 
《鬼趣圖》被不少人認為是揭露黑暗、諷刺不公的一把藝術匕首。
就像蒲松齡紀昀袁枚,他們用語言來描述,羅聘就用繪畫來描摹,其實是異曲同工。
《鬼趣圖》其實貫注着羅聘深厚的人文精神。羅聘從小飽讀詩書,崇儒崇佛,性格中庸、敦厚、儒雅。“温和的性格決定了羅聘不可能畫出帶有強烈的尖鋭犀利的思想性作品。儘管初到京師,會遭受白眼、冷遇,也能體會到官場的狡詐、人情冷暖,他本人也有些侍才傲世的書生狂氣,但這絕對不會導致他的性格到了北京就突然間變得激烈憤世起來,並以《鬼趣圖》作為標槍在乾隆眼皮底下投擲。羅聘創作《鬼趣圖》的靈感是源於他的宗教情懷,體現了對人生命的終極關懷,他將鬼魅人格化人情化,體現了他深厚的人文精神。”
《鬼趣圖》有別於民間傳説的猙獰恐怖的形象,用寫實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並按大眾審美心理需求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渲染烘托鬼域特有的情境,形象個性突出,神態生動,造型新穎。
羅聘在繪製《鬼趣圖》時運用了一種獨特的技法,就是用水將整張畫紙打濕,然後作畫。在濕紙上作畫是需要技巧的,落筆的輕重緩急都是關鍵,羅聘的濕紙畫法則運用恰到好處,整個畫面佈滿幽冷的鬼氣。 [4] 

鬼趣圖作者簡介

羅聘(1733~1799),字遯(遁)夫,號兩峯。漢族,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初七生於揚州彌陀巷某處,後來此處被羅聘命名為“朱草詩林”,名其堂為“香葉草堂”,也是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揚州八怪”的唯一一處故居。 “揚州八怪”中被稱為“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的畫家,“揚州八怪”中輩份最小。説他“鬼才”倒並不是他的畫如唐李賀的詩歌那樣充滿着冷峭氣,而是説他擅長“鬼”畫題材,傳説他的眼睛像西方人,是藍色的,能在白日見鬼,這大概也是“八怪”中絕無僅有的。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