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鬱振華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鎖定
鬱振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挪威卑爾根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國里昂高師等從事訪問研究。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兼任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形而上學學會(ISM)秘書長、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知識論分委員會副會長、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副會長、美國波蘭尼學會理事、中法科學與社會聯合研究院(Joriss)知識與行動研究室(KAL)中方主任。曾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上海市曙光學者計劃,主持過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內的多項課題,科研成果多次獲獎。主要學術興趣:認識論形上學、中西哲學比較。代表作:《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2000,2015修訂版),《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2012),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和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70多篇,與人合譯《跨越邊界的哲學》(1999)、《西方哲學史》(2004)、《時代之思》(2007)。其關於形上智慧和默會知識的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 
2018年7月,鬱振華被聘為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 [2] 
2022年5月,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課程虛擬教研室帶頭人。 [11] 
中文名
鬱振華
外文名
YU ZHENHUA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6年
畢業院校
華東師範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
主要成就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3] 
主要成就
國際形而上學學會(ISM)秘書長 [1] 
《tradition and discover》理事
出生地
中國上海
代表作品
《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
《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
研究方向
形上智慧、知識論
職    稱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鬱振華求學歷程

  • 1998.9-2006.6 SVT, 哲學博士,挪威卑爾根大學 [1] 
  • 1994.9-1998.7 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 1989.9-1992.7 哲學碩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 1985.9-1989.7 哲學學士,華東師範大學

鬱振華學人評價

墨子刻教授對《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的評價
  • 積極評價和褒揚:鬱振華教授這本(《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既博學又犀利的著作研究,分析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的主流取向;讓我們瞭解當時中國的哲學家同意“形上的智慧”是可能的;然後,比較他們對於如何取得此智慧的不同觀念。這樣,顯示鬱氏挑戰西方認識論大革命為核心的西方哲學思潮,西方認識論大革命環繞着邏輯實證論、倫理的懷疑主義,並反駁形上學。………就拙論所及,鬱氏這一大作比其他的作品更能幫助我們瞭解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脈絡。
  • 批評:鬱振華教授忽略了兩個議題:界定何謂形上的智慧;探究如何評估中西哲學之間的辯論。 [4] 
———出自【美】墨子刻,“形上思維與歷史性的思想規矩”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16, 2001
  • 華東師範大學的鬱振華教授最近發表《中國現代哲學的形上智慧探索》。鬱教授扼要地分析和批判中國現代哲學的話域,尤其從二十、三十年代以後關於形上學的討論。……鬱氏談到很多當代中國的哲學家,尤其新儒學、馬克思主義者、清華學派,以及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義者,像胡適。很受馮契影響的鬱氏,在視野上,要比那些抹殺新儒家,或抹殺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要廣得多。……鬱氏注意到所有上述思潮的一個特點,即是反映“中西哲學的互動深入”,而有它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在此科學時代,形上的智慧是否可能?”這就是説,鬱氏幫助我們瞭解西方哲學在當代中國的角色,即它不但決定牟氏思想的議程,甚至決定所有當代中國哲學界的議程。 [5]  ———出自【美】墨子刻,道統的世界化-論牟宗三、鄭家棟與追求批判意識的歷程[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杜維明教授對《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的評價
  • 我看完了華東師範大學鬱振華的博士論文(注:《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一書是鬱振華教授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的改寫和重構),他的論文就集中討論這個問題,Polanyi對實證科學,對狹隘的經驗論以及把應然和實然明確分開的二分法,做了非常嚴厲的批評。鬱振華從挪威拿的博士學位,所以他研究了北歐的一些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Michael Polanyi的tacit knowledge完全從認識論的角度進一步加以闡述,對我很有啓發,也是一種激勵。 [6]  ———出自【美】杜維明盧風,《現代性與物慾的釋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國榮教授的評價
  • 事實上,哲學之思總是伴隨着對存在的無盡追問,智慧的探索也很難規定一個終點;中國近現代哲學的歷程,在歷史和邏輯上都構成了世紀之交哲學重建的先導,而對近現代智慧探索歷程的批判反省,無疑將為今天的哲學沉思提供一個更高的理論起點。從這一點看,我想鬱振華博士的這部著作在史與思方面,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7]  ———出自楊國榮為《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所記序言

鬱振華治學心得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釋·緒論》中説:“根柢無易其固,(治古學,不可變亂其本旨。)裁斷必出於己,(治古學者,貴其能得古人之精神,與其思想脈絡,而與其持説,可加以裁斷。故於稽古之中,而自成其學,否則記誦而已,抄胥而已,無關學問。)”這段話言簡意賅,意藴豐富,對於包括哲學史研究在內的人文學術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按筆者體會,熊先生的這段話,涉及哲學史研究的三個層次或者説三個境界。第一個層次是“根柢無易其固”,力求準確地把握原始文本的思想脈絡,不隨心所欲地亂其本旨,以求得其精神。第二個層次是要對文本加以裁斷,對其中所包含的洞見和盲點給予明確的指稱,以定其得失,總結理論思維的經驗和教訓。第三個層次是要由哲學史而哲學,以自成其説。具有哲學創作衝動的人,每每不會為原有的文本所侷限,往往要對之“下一轉語”,發揚其洞見,克服其盲點,開拓哲學思辨的新境界。 [8] 
———鬱振華,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04頁
關於人類知識默會維度的研究以雙語的方式展開,前後延續了十多年。思想在中英文媒介中穿行,換一副筆墨,就像是換了一副心胸。語言間的搓揉切換,費時費力,充滿了理智上的緊張,但我相信,這是一種創造性緊張。沉潛下去,雙語工作有助於提高理論的精度和深度。 [9] 
———鬱振華,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90頁

鬱振華所獲榮譽

2020年9月,榮獲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提名。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