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廟遺址

鎖定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巖裏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3] 
高廟遺址分佈面積約3萬平方米。主體堆積部分可劃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屬代文化遺存,下層為新石器時代遺存。高廟遺址的下層堆積裏發現了一處大型祭祀場所遺址被認為是全國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祀文化遺址,同時也表明其在當時很可能是周邊地區的宗教中心。 [3] 
2006年5月25日,高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中文名
高廟遺址
外文名
Gaomiao ruins
地理位置
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岔頭鄉巖裏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佈面積
約3萬平方米
編    號
6-0165-1-16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高廟遺址歷史沿革

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高廟遺址被發現。1991、2004、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對高廟遺址進行了三次科學發掘。三次發掘工作結束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時組織專技人員對出土陶器進行了及時修復,並對出土遺存作了初步整理。 [1] 
1991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會同懷化市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面積300平方米,文物堆積層厚為0.1~1米,最厚處達5米以上,為螺螄殼堆積。 [5] 
2004年2月以來,湖南省政府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賀剛領隊的文物考古隊在高廟遺址挖掘出了7000多年前的白陶、象牙雕刻、鹿角以及大量磨石器。 [7] 
2005年,高廟遺址的發掘面積較大,達1142.5平方米,發掘區域為遺址南區北緣和北區中部。 [8] 

高廟遺址遺址特色

高廟遺址綜述

高廟遺址分佈面積近3萬平方米,自上而下,整個遺址的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現代民居與農耕地、明清時期、東周時期以及新石器時代共四個大的時期,其中明清與東周遺存幾被破壞殆盡。高廟遺址以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存為主體,其上部疊壓有少量東周時期殘留物,以及明清以來的墓葬和水溝等遺蹟。三次發掘共清理了各時期的房址30座、灶坑3座、窖穴5座、灰坑與祭祀坑70座、溝11條、墓葬74座,並清理了一處大型祭祀場所。 [1]  [8] 
高廟遺址出土的文物豐富,其主體遺存分別屬於高廟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下部地層遺存中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白陶,以及大量的宗教藝術精品(陶器)。上部地層遺存絕大部分屬大溪文化,為當地高廟文化的演變和繼承;其餘少量遺存屬源自漢水以東的屈家嶺文化。 [1] 
高廟遺址的台地頂部主要分佈着史前居民的房屋、祭祀場所和墓地,地層堆積厚0.8~1.5米,有3~10個文化層。周圍的斜坡則屬於貝丘堆積,厚3.5~6.5米,有27個文化層。遺址的主體堆積部分可劃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屬商代文化遺存,下層為新石器時代遺存。上部地層堆積的年代與大溪文化的年代相當,年代範圍為距今6300~5300年前。 [3]  [5] 
高廟上層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了30餘座墓葬,其中有夫妻並穴墓,從周邊的遺蹟和祭祀品猜測二人為部落首領級人物,還有四人合葬墓。 [3] 

高廟遺址祭祀場所遺址

高廟遺址的下層堆積裏發現了一處大型祭祀場所遺址,大約距今7000年,預估面積為1000平方米,該遺蹟主要分三部分組成,包括主祭場所、祭祀坑以及附屬建築——議事房、會客所、窖穴。 [3]  其中含有各類祭祀設施,如牲祭、人祭、窖藏與議事會客場所等,保存比較完整。 [4] 
高廟遺址出土的祭祀場所由司儀、祭祀坑以及相關的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
司儀,位於祭祀場所的北部,由四個主柱洞組成一個兩兩對稱、略呈扇形的排架式“雙”式建築,與白陶上的獸面神徽的“梯網”建築在形式構成上完全吻合。柱洞均近方形,邊長為0.85~1米、深1.1米左右。東、西兩側分別有一個和兩個直徑80釐米左右的柱洞以立側柱。主柱洞中部正前方1.2米處為一性祭坑,坑內出土有經火燒過的牛、羊、鹿、龜和魚等動物骨骼和大量螺殼。 [4]  [8] 
祭祀坑,均位於司儀場所的南方,共發現39個(其中之一為人祭坑),排列有一定的規律。祭祀坑大都為圓角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直徑或長、寬多在1米左右,深0.8~1.2米不等,坑壁近直。坑內堆積狀況基本一致,即:上部均用較純淨的淺黃土夯築,下部堆放的螺殼多經火燒,且大都另夾有一層火燒骨渣,它們顯系用於瘞埋的祭牲。 [8] 
附屬建築,房子位於司儀場所西側,面積約40平方米,門朝東,為兩室一廚的結構。廚房搭建在北端山牆上,為偏房,且與主房之間有一道紅燒土隔斷。窖穴分別位於廚房門外左(東)側以及祭儀場所(西側)右前方,內貯大量淡水螺,當是有意水養儲藏以應食用與祭祀等不時之需的。 [8] 

高廟遺址居住房屋

高廟遺址出土的居住房屋普遍使用排架式木構地面建築作住宅,房子有單開、雙開和三開間等多種結構,門多朝南,面積一般在10~40平方米左右,已出現木骨泥牆的做法。從柱洞的排列方式,可確定它們為長方形兩開間和三開間的結構,方向朝東朝東南者均有。房屋面積20~40多平方米不等,有的設有專門的廚房。 [8] 

高廟遺址窖穴

高廟遺址出土的窖穴分佈在房子和祭祀場所的附近。其中的2座距房子的廚房僅2到3米,呈圓形袋狀結構。另兩座位於祭祀場所的西北部約7米許,桶狀,深度分別為1.3和1.8米,後者有明顯的腳窩。這些窖穴的四壁做工規整,窖內均存放有大量或滿坑的螺殼,且螺殼無火燒和炊煮痕跡,不伴出陸生動物骨骼和灰燼,少見陶片和石片,也不見其他雜物或器具,不屬於灰坑或祭祀坑的性質。 [8] 

高廟遺址文物遺存

高廟遺址綜述

高廟遺址的下層遺址出土有相當數量的白陶器、釜、罐、缽等,器物造型奇特,很少帶有附耳。紋飾以戳印篦點紋、鳳鳥紋、獸面紋最具特色。下部遺址紋飾以戳印紋和凸點紋為主;釜、罐類陶器仍為曲頸。 [2] 
高廟遺址出土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其中出土大量的打製石器,如石片等;磨製石斧、刀、鑿、鑽及石棒、石稱;骨器有骨針、骨錐;出土了大量牛、羊、豬、鹿、熊、貓、猴等10多種動物骨骸。還出土了兩具完整的人體骨架,均為側身屈肢葬。 [5] 

高廟遺址紋樣

高廟遺址的白陶以戳印篦點的獸面紋和八角星紋而聞名,另外,還有平行帶狀紋、連線波折紋、連續梯形紋和圈點紋等幾何紋樣。 [4] 
戳印點紋:在竹篾片的表面剖出一列帶有縫隙的小方塊,然後將之在陶器泥壞上戳印出來的紋樣。高廟遺址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圖案大都以鳳鳥、牙獸和太陽紋等為題材圖像,這些圖像均是用簡單的印筆點連綴而成的,例如出土的鳳鳥紋陶罐即以鳳鳥裝飾。高廟遺址出土了所見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這些製作精美的白陶盆和白陶罐等眾多的白陶製品上,大多都用戳印篦點紋進行裝飾。 [3] 
獸面紋:高廟遺址的獸面紋最突顯的形式語言就是上下突出的長牙,在此基礎上填充或添加成面具或者鳥人的具象形式。獸面紋出現的地方,相伴的還有人列,高廟遺址就有一個祭坑裏有人骨。獸面紋和人狗相伴相隨,從高廟遺址的獸面神徽,到長沙市南託大塘遺址白陶碗底的獸面紋,到1000年以後的良渚玉器上的獸面紋,到山東龍山文化的“鬼神面”石,到二里頭和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一共延續了4000多年。直至東周,墓俑取代人殉,獸面紋才隨之徹底消失。 [4] 
八角星紋:同心圓佈局的內圓中刻着“米”字形的對稱法則分佈的“四方八角”式的八角星紋,周圍空白處填充着各種對稱的重複的曲線符號,直觀上容易聯想到八卦相系和式盤的維形。構圖上,也是《周易》和《中康》中強調的“仰觀附察”中國式審美觀照最早的實物。 [4] 

高廟遺址高直領白陶罐

高直領白陶罐頸部用戳印的手法裝飾,上下對鏡分佈着獠牙獸面紋樣,兩側分別印刻有一個盤旋而上的“梯闕”。 [4] 

高廟遺址陶器

陶器有罐、盆、缽、支座等。陶器有白陶、紅陶及灰陶。陶器的紋飾繁雜,圖案精巧。特別是陶器上的鳥紋圖案,形態生動,線條流暢,為新石器時代難以見到的珍貴文物。 [5] 
高廟遺址出土的陶器
高廟遺址出土的陶器(4張)
高廟遺址出土的陶器的製作方式大都為手製輪修,泥條盤築貼片法並存,已出現慢輪製作技術。在、罐等大件器物的內壁常見凹凸不平的指窩。小件器物或器物的圈足、鼎腿以及支腳等附件均系手製分做,並先在諸如盤、豆、碗等器體的底部要附加圈足的部位刻上交錯的凹痕,然後將分做的圈足或腿與器體粘接抹平。部分陶器的顏色呈內黑而外紅,這很可能與陶器焙燒以前在器內塗有某種着色劑有關。陶片的火候估計不高於800度。陶系以夾砂褐紅陶、紅陶和褐陶為主。伴出一定數量的泥質紅陶,其中部分夾有蚌末或胎骨呈黑色,器表多經打磨或繪有彩飾。偶見白陶。 [8] 
高廟遺址出土的陶器的造型以圜底器和圈足器為主,並出少量的三足器(鼎)、平底器(缽)和尖底器(缸),以及大量的支腳。主要器類有、罐、、盆、盤、豆、碗和支腳等,其中的窄沿釜、盆形釜、大口罐、寬沿彩陶罐、底、圈足碗和盤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大多數罐類器的頸部都飾有用粗篾片戳印的紋飾,分別構成如梯格、帶狀、曲折、雪花、麥穗、雨線紋等圖案,部分罐頸則刻劃網格或斜、豎線組合圖案。釜、罐和缽類器器腹上幾乎是清一色的凸點紋。支腳常飾按窩。、碗等器物的圈足上多飾鏤孔或錐點。絕大部分的泥質紅陶寬沿罐皆施有暗紅或白色陶衣,其上彩繪有帶狀、波浪、網格、渦紋或勾線等圖案,顏色見有赭褐、深紅、黑、白四色。此外,在蛋殼陶杯的外壁也飾有彩繪圖案除上述陶器外,生活用具中還見有用作食物加工的石杵和用於切割或雕刻的骨匕。 [8] 

高廟遺址食物遺存

高廟遺址的堆積物中殘留有大量的動物骨骸和甲、殼殘髓。其中水生動物如龜、各種魚類以及堆積如山的螺、蚌殼;陸生動物如豬、牛、羊、鹿、熊、象、和猴等數十種,其中又以前四類的數量最多。 [8] 

高廟遺址墓葬

出土的墓葬分兩大類:一類為甕棺葬,死者多為兒童,保存在甕內的人骨皆作屈肢狀,葬具(甕)均為紅衣彩陶罐,或覆以陶為蓋,甚或在葬具上鑽有多個小圓孔。另一類為土坑豎穴墓,頭多朝東,依其葬式又可分為仰身直肢與側身屈肢兩種:前者的年代相對較晚,骨架皆已朽蝕,一般都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後者的年代相對較早,大都保存有人骨架,沒有或甚少隨葬品。 [8] 

高廟遺址石器

高廟遺址中的石器原料多取自河礫石,多為灰色或黃灰色變質砂岩,依製作方式可分為磨製和打製兩大類。其中磨製石器的主要器類有斧、、刀和鏟等,在較晚階段則見有圭形石鑿和雙肩石斧。打製石器所佔比例遠大於磨製石器,多采用錘擊法制作,單面打擊,很少有第二步加工者,主要器類為多種形狀的砍斫器和石片刮削器。此外,打製石器中還見有少量的盤狀器。 [8] 
石器加工工具。主要為多種形狀的石錘、石砧和礪石。從殘存的石料上和出土石器中,瞭解到當時已有石器的切割、穿孔和拋光技術。通過骨片上的切割痕跡,推測當時也可能使用石片來切割骨料。 [8] 

高廟遺址紡織與縫製工具

高廟遺址中可確認為紡織工具的是做成扁平狀和丘狀的陶紡輪,而地層中出土的各種磨製骨、角、牙錐和骨針等器物,當主要是用於衣物的引孔和織物的縫製等。 [8] 

高廟遺址製陶工具

製陶工具為一種過去未曾認識的用於陶器紋飾加工的骨拍,它採自水生動物中華鱘的背脊板,其背面分佈着不規則的凹窩。部分骨拍有明顯的使用和磨蝕痕跡,經模擬實驗,拍印效果與陶器表面的凸點紋(或叫“斑紋”)完全一樣。 [8] 

高廟遺址冥器

冥器都出自墓葬,實為隨葬品。質地包括陶、石、骨、玉諸種。但在較早的墓葬中出土的大件陶器如彩陶罐和陶豆,以及那些隨葬的石刀、石斧、石璜、陶紡輪以及玉璜、玉玦、玉鉞等物品,卻很難將它們在形體上與實用器區分開來,它們在下葬前可能是屬於實用或陳設的性質,當其擁有者死後才被當作遺物而一同隨葬了。但在較晚階段基葬中的情形則與之驟然不同,其隨葬品一般都是有規律的組合(如曲腹杯和壺形罐等),器體小,製作規整,多為泥質薄胎黑陶。但這套器物或這些器物的碎片卻不見於同時期的地層中,合理的解釋是它們屬於專門為死者隨葬而燒製的冥器,與死者生前使用過然後又用於隨葬的器具是有區別的。 [8] 

高廟遺址裝飾品

絕大部分出於墓葬,按其使用方式可分為幾類:
胸飾。物品為玉璜、玉玦,石璜、石牌飾和野豬獠牙等。其中的石璜、玉璜均在器體兩端鑽孔以繫繩,玉玦則可能是在其器體外繫繩。野豬獠牙則在其中部磨有一凹缺以為繫繩用。另出不少的穿孔蚌殼,可能也是掛飾,但不排除其是蚌刀的可能。 [8] 
頭飾。在出土的骨製品中,其中有一類器體較長的類似於骨錐的製品,長度在15釐米左右,通體精磨或拋光,這類製品應為束髮用的骨簪。 [8] 
嵌飾。高廟遺址僅發現綠松石1顆。長、寬皆不足1釐米,應是鑲嵌在某種器上的飾物。 [8] 

高廟遺址骨、牙、蚌器

高廟遺址出土的骨、牙、蚌器均經精磨和拋光,蚌器皆穿孔。依其用途可分為幾類:
引孔、縫製類。器物如骨針和骨錐。有的骨針刻有用來引線的縱槽,或在器體中部磨有纏線頭的凹缺。骨錐做成扁體棒形,或為扁體。牙錐則多用食肉類動物的犬齒磨製。切割、剔刻類。器物如骨匕,首端鑽有小圓孔以便於繫繩隨身懸掛,刺端作雙弧刃。又如利用魚骨做成的骨刀,上端亦穿小孔,寬弧刃甚鋒利。 [8] 
裝飾類。器物如骨簪,用以束髮。又如象牙雕飾,利用亞洲象的門齒磨成龜形,再在四周的側面磨有凹槽以繫繩便於懸掛。再如骨牌飾,其上刻有方框,框內填刻花卉圖案。另見有部分穿孔蚌殼,亦可能屬於懸掛在身上的飾物,但也不排除是蚌刀的可能。 [8] 
此外,還出土了與上層遺存中相類似的圓形、扁圓形或扁橢圓形的石球,數量甚巨。 [8] 

高廟遺址歷史文化

  • 藝文
安江賦
安江者,民安江靖也。倚巍巍雪峯,傍滔滔沅江。七千年流芳,文明史傳響。高廟遺址,石破而天驚:沉睡之歷史,灼灼其華;上古之文明,熠熠閃光。人文盤虯千年,圖騰縱橫八荒。韻彌時空,厚重時光。水碧且山翠,土膏且稻壯。物種之天堂,天下之糧倉。物豐而民富,人傑而地旺。聲名播三湘,授譽稱百強。大美哉,安江!神奇哉,安江!
沃土原野,極目風光。橘花遍地芳,梨果漫山黃。城內火樹銀花,郊外蛙鳴稻長。江中漁舟唱晚,岸上楊柳飄蕩。鳥棲道樹唱,獸入果園藏。行山野林潤,晨霧潤木,甘泉沁人,神清而氣爽;步江中綠洲,晚霞映波,水色怡情,舒泰而心曠。青峯疊嶂,處處皆入畫,志趣任張揚;覽江面浩蕩,點點俱賞目,心靈可滌盪。
集日月精華,聚大地靈氣。盆地毓秀,底藴深長。文峯塔下,詩墨流芳。山岩灣裏,丹峯掛榜。紀念園中,古木青蒼。長安寺內,香火繞樑。楓樹坪杏壇強項,大沙坪專署黔陽。神農遺稻作碳石,粒粒留古香;隆平育種嘔心血,穗穗放光芒。春申外出楚王,諸葛掘井平南方。鎮冰臨地宣抗戰,耀武坐宮射天狼。故事在碼頭,古風存老巷。話不完風情,道不盡倜儻
高速通,動車連四方。車站屯物廣,電站輸電忙。借水上溯貴州,下抵洞庭;乘車南來北往,通徹八方。時至今日,天下吃飽靠農校;曾幾何時,城鄉穿暖有紗廠。舊昔商船競發,號子聲揚,物流集散,里弄酒醇,旌旗獵獵,店鋪滿目琳琅。今朝車水馬龍,市肆繁昌,流光溢彩,小區林立,樓房深深別墅遍及村壤。
端午龍舟,槳勁鼓密,號角陣陣,觀者熙攘。新春龍燈,蚌伴蝦隨,嗩吶聲聲,舞者妝。老者舞動廣場,泳者波驚河牀。大年煙花點亮蒼穹,節日人流堵塞店商。口稻香米酒,哼曲戲高腔。山餚野,春夏滿崗;穀物雜糧,秋冬盈倉。幹挑粉面,隨處可嘗。農莊品柚吃瓜,坐享安詳;街坊聞琴聽笛激盪時尚。豐收廖家院,閒情湯家巷。國泰得民安,共富同舉
追憶往昔,行署治地,統攝懷化,曾海晏河清,物民強,已書五溪樂章。喜看今朝,世事滄桑,景過境遷,然薪火相傳,人氣高昂,正繪旖旎風光。眾人齊力建家鄉,攜手大步邁小康。 [10] 

高廟遺址研究價值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高廟文化遺存的發現,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重新認知,對沅水流域周鄰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譜系及其動態發展過程的研究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 
高廟遺址是洪江市古代文明史上的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和特殊的藝術價值,尤其是高廟下層文化流行的戳印鳳鳥紋和獠牙獸面紋面案其神秘性和藝術性可與良渚玉器和商周青銅器上的圖案媲美,這將為湖南省乃至全國古代文明的研究開闢一個新的途徑。 [2] 
高廟遺址所提示的文化遺物不僅證實了“渙水文化類羣”劃分的合理性,而且進一步表明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遺址的石文化不僅保留了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對洞庭湖地區文化甚至嶺南的文化交流產生過重要影響。 [2] 
高廟遺址出土了我國現知年代最早的白陶,以及大量的宗教藝術精品(陶器),為研究我國白陶的起源和遠古人類精神領域信仰體系的初創、史前藝術法則的產生和傳承,以及中華文明的起源等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1] 
高廟上層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了30餘座墓葬,為發掘遺址新石器時代部落階層狀況和文化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 [3] 
高廟遺址的下層堆積裏發現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遺址被認為是全國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祀文化遺址。這處祭祀遺址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居民宗教禮儀的真實狀況,對研究中國古人類的宗教習俗和祭祀儀式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表明其在當時很可能是周邊地區的宗教中心。 [3] 
高廟遺址出土的文物説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棲息生活,為研究長江、沅水流域人類的早期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5] 

高廟遺址文物保護

2002年5月19日,高廟遺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2006年6月2日,高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高廟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7月11日,高廟遺址入選為“慶祝中國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
2024年1月,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11] 

高廟遺址旅遊信息

高廟遺址地理位置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東北約5千米的岔頭鄉巖裏村,地處沅江北岸的一級台地上。 [3] 

高廟遺址交通信息

從洪江市區出發,經過蘇北線、中方互通、滬昆高速、省道222、滬瑞線、安江大橋到達高廟遺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