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馬(拼音:mǎ)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馬的古字形像一頭身足尾俱全的馬的側面形象,本義就是指這種動物。後又假借為大。馬也用作姓氏。
馬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33 [15]  。用“馬”做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馬的名稱和馬的性狀有關,如:駿、駒、驥;一類與駕車、驅車有關,因為古時的車靠馬牽引,如:馭、馳、駛。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CNNG(86);CGD(98) [3] 
倉    頡
NVSM [3] 
鄭    碼
XA [3] 
筆    順
橫折、豎折折鈎、橫
字    級
一級(0072) [1] 
平水韻
上聲第二十一·馬 [4] 
注音字母
ㄇㄚˇ
筆畫數
3+0
造字法
象形字
統一碼
基本區-9A6C [3] 
異體字
𢒗、𢒠、𢒧、𩡬、𩡮、𫠉
UTF-8代碼
E9 A9 AC
四角碼
7712₇
國標碼
3477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2)的“馬”像馬的側視形,頭尾四足俱全,頭頸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徵。周代相繼出現瞭如圖3(毛公鼎)、圖4、圖5的金文,與甲骨文的形體相比,筆畫有所減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長鬃的特點,望形還可知義。戰國齊系文字中馬字寫作圖13等形,或省去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號代替,寫作圖14。楚系文字(圖15)中,馬身或演變為肉,與象字的下部作肉相同。秦代小篆的“馬”(圖8),則把馬鬃和馬頭、馬眼連成三橫,下部變成四條腿,馬尾也變成禿尾,看去還有點馬的形跡。漢代隸書(圖10、12)、楷書把“馬”字從古文字的線條化變為今文字的筆畫化以後,四條腿訛變為四點,象形意味喪失殆盡。漢簡中潦草的寫法中,“馬”字下部的四點有時也寫成一橫(圖11),這一點為後代草書繼承,並一直延續到簡化字中。《簡化字總表》規定,“馬”作為單字或偏旁時,一律簡化為“馬”。 [2]  [5] 
馬是一種哺乳動物。大約五六千年前的時候,人們把馬馴化成了家畜,讓它們為人服務。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可以用來耕地,可以拉車,可以供人騎乘,等等。不過,在中國古代,馬的最重要的功能還是用於拉車和軍事。由於馬在古代交通和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馬在社會生活中備受重視,反映在語言文字中,就是與馬有關的詞彙非常豐富。“馬褂”“馬褲”“馬甲”“馬靴”等都是與騎馬有關的裝束;“千軍萬馬”“單槍匹馬”“招兵買馬”“馬到成功”等都反映出馬和戰爭的關係,馬是戰鬥力的一部分,所以有“兵馬”“人馬”等複合詞;“快馬加鞭”“馬不停蹄”“走馬觀花”“懸崖勒馬”等都是騎馬代步生活的反映;馬是交通運輸的主力,所以直到當代,公路仍稱為“馬路”;“拍馬屁”“下馬威”“回馬槍”等都是與馬有關的慣用語。
馬在動物中算是體形比較巨大的,因此,在一些方言中,馬有大的意思,如山東一帶的人稱大棗為馬棗,廣東人稱大豆為馬豆,也有的地方稱大蜂為馬蜂、大蟻為馬蟻等。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奇蹄目馬科動物的統稱。
horse
《易·屯卦》:“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馬車;賽馬;懸崖勒馬
〈文言〉騎兵。

北齊書·神武帝紀上》:“時(神武軍)馬不滿二千,步兵不至三萬,眾寡不敵。”

〈文言〉籌碼。後作“碼”。
code
禮記·投壺》:“請為勝者立馬。”
晉書·袁耽傳》:“耽投馬絕叫,探布帽擲地,曰:‘竟識袁彥道不?’”
馬子
(Mǎ)姓氏用字。參看“馬姓”。



形容詞
大。
big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馬蓼》:“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
馬蜂;馬勺;馬豆
動詞
〈方言〉把面孔拉長像馬臉。形容面部表情嚴厲。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説文》:馬,怒也,武也。今荊州謂面含怒色為馬起臉。”
沙汀《減租》:“(老婆)嘆口氣説:‘看你馬起張臉。’”

〈方言〉鎮,壓制。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四:“他那時假繃正經,拿出話來把眾人馬住。”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馬部】莫下切(mǎ)
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從馬。
𢒠,古文。
𢒗,籀文馬。與𢒠同有髦。
〖註釋〗①怒:鐃炯《部首訂》:“象其昂頭怒目揚尾奮髦展行之形。”“雲怒也者,釋馬之情狀;雲武也者,釋馬之用能。”②頭髦: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小篆之髦連於頭。”③𢒠:桂馥《説文解字義證》:“籀文有髦,謂加彡;是古文無彡矣。” [8] 

説文解字注

“怒也。武也。”注:以疊韻為訓,亦門聞也,户護也之例也。《釋名》曰:大司馬。馬,武也。大揔武事也。
“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注:古、籀文皆以彡象髦。石建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莫下切。古音在五部。
“𢒗,籀文馬。與𢒠同有髦。”注:《説文》各本籀文古文皆作𢒠,無別。據《玉篇》古文作𢒠,籀文作𢒗,是古文從𢁟加髦,籀從勿加髦。故云二者同有髦也。毛髦覆於頸,故象覆形。 [9] 

廣韻

莫下切,上馬明 ‖馬聲魚部(mǎ)
馬,《説文》曰:“怒也。武也。象頭髦尾四足之形。”《尚書中侯》曰:“稷為大司馬。”《釋名》曰:“大司馬:馬,武也,大揔武事也。”亦姓,扶風人,本自伯益之裔。趙奢封馬服君,後遂氏焉。秦滅趙,徙奢孫興於咸陽為右內史,遂為扶風人。又漢複姓,五氏。漢馬宮本姓馬矢氏。《功臣表》有馬適育。《溝洫志》有諫議大夫乘馬延年。何氏《姓苑》雲:“今西陽人。”孔子弟子有巫馬期。《風俗通》有白馬氏。莫下切。七。 [10] 

康熙字典

【亥集上】【馬部】 馬
古文:𢒠、𩡬、𢒗
《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竝麻上聲。《説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乘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乘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髒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説卦傳》:乾為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春秋·説題辭》:地精為馬。《春秋·考異記》:地生月精為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注: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
又《趣馬》:掌贊正良馬。
又《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
又《廋人》:掌十二閒之政敎以阜馬。《圉人》:掌芻牧以役圉師。
又司馬,官名。《周禮·夏官·大司馬》注:謂總武事也。
又《清夜錄》:漢制,卿駟馬右騑。《前漢·東方朔傳》:太守,駟馬駕車,一馬行春。衞宏《輿服志》:諸侯四馬,駙以一馬。《南史·柳元策傳》:兄弟五人,𠀤為太守。時人語曰:柳氏門庭,五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稱五馬大夫。
又田野浮氣曰野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
又陽馬。何晏《景福殿賦》:承以陽馬,接以圓方。注:陽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連接或圓或方也。
又投壺勝算曰馬。《禮·投壺》: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旣立,請慶多馬。注:立馬者,取算以為馬,表其勝之數也。謂算為馬者,馬為威武之用,投壺及射,皆以習武也。
又《字彙補》:打馬,彈碁類也。朱李易安有《打馬圖》。
又地名。馬陘,齊邑。馬陵,鄭地。並見《左傳》。
又天馬,獸名。有翼能飛。
又灶馬,蟲名。《酉陽雜俎》:狀似促織,好穴灶旁。今俗呼灶雞。
又馬勃,草名。《正字通》:生濕地腐木上,一名馬疕。韓愈所云牛溲馬勃,兼收幷蓄是也。
又海馬,魚名。牙骨堅瑩,文理細如絲,可製為器。
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遂氏焉。
又司馬、巫馬、乘馬,皆複姓。《前漢·溝洫志》:諫大夫乘馬延年。孟康曰:乘馬,姓也。又《風俗通》有白馬氏。
又馬流。俞益期曰:馬援立銅柱,岸北有遺兵,居壽冷岸,南對銅柱,悉姓馬,號曰馬流。《方隅勝略》:謂馬人散處南海,謂之馬流。韓愈詩:衙時龍户集,上日馬人來。注:即馬流也。一作馬留。
又門名。《前漢·項籍傳注》:宮垣內兵衞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以主事,故總稱司馬門。
又《公孫弘傳》注: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立於魯般門外,更名金馬門。
又亭名。謝靈運為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亭。
又《集韻》:滿補切,音姥。義同。《前漢·石慶傳》:馬字與尾當五。師古曰:馬字,下曲者尾,並四點為足,凡五。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筆順】①㇕(橫折)②㇉(豎折折鈎)③一(橫)
【規範提示】“馬”的㇕(橫折)、㇉(豎折折鈎)都一筆寫成,左上角不封口。
【寫法】❶㇕(橫折)起筆於左上格,豎段在豎中線右側。❷㇉(豎折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❸末筆橫左端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集成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次濁
莫下切
ma
集韻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次濁
滿捕 (補)切
mo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次濁
母下切
ma
韻略


上聲






莫下切

增韻


上聲






莫下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家麻


開口呼

次濁

mua
中州音韻


上聲
家麻






忙把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五馬


次濁
莫下切
ma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二十六家賈嫁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ɔ
先秦
王力系統
m
e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uă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r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ragx
西漢



東漢





ra


r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rwɑ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wa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wa
隋唐
高本漢系統

m
a
隋唐
王力系統

m
a
隋唐
董同龢系統

m
a
隋唐
周法高系統

m
a
隋唐
李方桂系統

m
a
隋唐
陳新雄系統
m
a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a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a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a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a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a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a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a
42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a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ma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文讀
吳語
蘇州
mo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mo
24
陽上

湘語
長沙
ma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mo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ma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ma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ma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ma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mã
5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be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mã
53
陰上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be
53
陰上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ma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ma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5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1]
  • 4.    平水韻 二十一馬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01]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297-298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61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5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12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01]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0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433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4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1]
  • 1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1-30]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3-54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