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陵之戰

(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

鎖定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但未全殲魏軍。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了霸主地位。馬陵之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1] 
名    稱
馬陵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341年 [13] 
地    點
今郯城、莘縣、大名、鄄城、範縣、濮縣等(尚無定論) [1] 
參戰方
齊國魏國韓國
結    果
齊國獲勝
參戰方兵力
魏軍兵力不詳
齊國兵力應不少於10萬
傷亡情況
未知
主要指揮官
暫無數據
齊國將領
田忌、田嬰、孫臏、田盼
魏國將領
太子申、龐涓

馬陵之戰背景

馬陵之戰紀念碑 馬陵之戰紀念碑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未元氣大傷,但實力受損。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史記·魏世家·索隱》《紀年》雲:二十八年,與齊田朌戰於馬陵。因為《史記》中對於魏惠王和齊威王年代的錯誤記載,導致對於馬陵之戰的時間爭議頗多,不過通過和《竹書紀年》相關內容比對可以基本確定,馬陵之戰發生在逢澤會盟後一年。逢澤會盟應是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魏公決定稱王,在宋國都城外擺出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自稱“夏王”,包括秦國在內的列國皆赴會,但是韓國齊國並沒有赴會,於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領兵攻打韓國,後齊國出兵攻魏救韓,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領兵與齊國戰於馬陵。馬陵之戰的時間點應該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結束於次年。 [2] 

馬陵之戰過程

馬陵之戰具體經過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魏國派遣襄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夜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有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戰國策》中也有《南梁之難》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後稱梁縣,今屬汝州。韓魏兩國在此暴發激戰,雙方統帥是孔夜和襄疵,並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説,是龐涓領兵攻打韓國。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 [3]  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4] 
但根據《戰國策·南梁之難》記載,韓國並非得到齊國允諾才主動出擊五次戰敗,而是齊國暫時坐山觀虎鬥,等到韓國五次戰敗後才出兵救援。獻計者也是張丐,並非孫臏或田忌。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也沒有記載孫臏、田忌和龐涓參與了此戰,馬陵之戰雙方的統帥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説。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魏國兵力沒有記載)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5]  ,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 [6]  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裏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 [7]  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8]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着一部分輕裝精鋭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5]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 [9]  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馬陵之戰戰略改變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在馬陵之戰所用的戰略,其實便是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説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勢篇”所説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虛實原則於實戰的運用。

馬陵之戰歷史記載

《史記·魏世家》記載,此一戰是魏國攻伐韓國,後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採用孫臏計謀,第二次圍魏救趙,令魏國大怒,以龐涓為將攻打齊國。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10]  記載,此一戰是魏國攻打趙國,韓國因與趙國親近而來救援,韓趙聯軍與魏軍對峙,戰局不利,而向齊國求援。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1]  記載,這一戰是魏與趙攻韓,而非韓趙聯軍抗魏。同為史記,三本自相矛盾。另一個佐證是《史記·韓世家 [12]  記載:“八年,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而這段期間並沒有和魏國交戰的記載,反而有“諸侯不來侵伐”的記載。四本相互對應,兩本都沒提到韓國參與了馬陵之戰,一本提到是韓趙共抗魏,僅有一本是提到魏國攻打韓國。

馬陵之戰影響及意義

馬陵之戰齊國

齊國在桂陵之戰,以及在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魏國被迫對齊國俯首稱臣,並且在徐州與齊公相王,是為齊威王。不過稱王之舉也招來南方霸主楚國的記恨,楚國馬上出兵佔領徐州,齊國連連戰敗,被迫乞和。

馬陵之戰魏國

魏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遭受重創後,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於是開始尋求組建聯盟以共同抗擊齊國、秦國的夾擊,開啓了合縱連橫的時代。

馬陵之戰韓國

這一戰對韓國無本質影響,韓國本想借此削弱完全包圍自己的魏國,目的雖然達到了,但魏國衰敗,齊國、秦國和楚國對中原的覬覦,使得韓國唇亡齒寒,不得不選擇繼續與魏國站在一起,抵禦強敵。

馬陵之戰秦國

逢澤會盟,秦國支持魏公稱王招致魏國被羣起而攻之,秦國坐收漁利,不出一兵就令魏國國力大大衰弱,魏國從此再也無力獨自阻止秦國向東的擴張。

馬陵之戰歷史意義

齊魏馬陵之戰是《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具體運用,閃爍着孫臏軍事思想的光輝。作為中國古代軍事 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魏馬陵之戰知名度高,傳播範圍廣,影響大,不僅有極高的軍事研究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馬陵之戰相關爭議

馬陵之戰戰爭爭議

馬陵之戰的相關爭議非常多。
首先是時間爭議。因為《史記》中對魏惠王齊威王徐州相王後改元記載錯誤,改元后的年號當成新王年號,結果導致馬陵之戰時間被記載為魏襄王和齊宣王之時,這也導致對於馬陵之戰時間點爭議頗多。
其次是將領爭議。馬陵之戰雙方交戰的主要將領究竟是孫臏和龐涓,還是田盼和太子申,千百年來眾説紛紜,沒有定論。因為《竹書紀年》記載魏國攻打韓國的是襄疵,而攻打齊國的是太子申,所以《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説,龐涓領兵攻打韓國,被孫臏偷襲後方而回師也就存疑了。
馬陵之戰碑 馬陵之戰碑
第三是動機爭議。魏國是被偷襲後方而從韓國回師抵抗齊國入侵,這一戰明確叫做“馬陵之戰”,而馬陵地點根據一些説法,應該在衞國濮陽以北,在齊國都城臨淄和魏國都城大梁之間的要道上,當時屬於齊國,而不屬於魏國,且遠離大梁。魏國抵禦齊國入侵又怎會在齊國境內,魏國完全有可能是要出兵懲罰不服自己稱王的韓、齊兩國,在戰勝韓國後又出兵攻打齊國,而非被齊國偷襲後方,所以最終戰場也在齊國境內。
第四是地點爭議。另外,太子申領兵與齊國交戰前,曾路過宋國外黃,被外黃徐子規勸不要出戰,而外黃是今商丘民權縣,在今開封的大梁以東,從大梁出兵前往馬陵並不需要路過外黃。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爭議,那就地點爭議。
關於馬陵地點的另一種説法,在山東郯城,當時屬於齊國城陽都,魏國抵禦齊國不可能到如此遠的地方,而且這裏也不在臨淄和大梁之間。但如果魏國是主動去攻打齊國城陽都,那出兵時經過位於大梁城東的宋國外黃也就都合情合理了。《史記·魏世家》中就有“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的記載,表明此一戰的目的是攻打莒縣,從河南開封到山東南部的莒縣,確實可能路過郯城一帶,卻不太可能路過馬陵之戰其他爭議戰場地點。郯城境內的馬陵道遺址,也確實符合《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説的“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而其他爭議地點卻多在平原地區。
因為爭議過多,所以古今學者甚至有人認為馬陵之戰根本不存在,可能是司馬遷找到兩份年代相近,過程也相近的齊魏交戰史料,但兩份史料不同點也頗多,所以拆分成兩戰處理,這便是史記中的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但這種説法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馬陵之戰戰場爭議

  • 範縣説(與濮縣説、莘縣説、鄄城説、濮州説系同一種説法)
東晉虞喜在《志林》述道:“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唐代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用虞喜之説,並加:“按:龐涓敗即此也。”由此產生了馬陵戰址鄄城説。 [1]  為紀念馬陵之戰,保護馬陵之戰古戰場遺址,2005年莘縣於此修建了馬陵之戰紀念館。
  • 元城説
晉劉宋人徐廣在《史記音義》述道:“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里。”徐廣的説法源於晉杜預《春秋左傳註疏》。杜注:“衞地,陽平元城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後林堯叟又在杜注後加注:“史記,馬陵道狹,而旁多阻礙,可伏兵。”從而將元城馬陵與馬陵戰址聯繫在一起。史記三家注的另外兩家即劉宋的裴駰(撰《史記集解》)和唐代司馬貞(撰《史記索隱》)都引用徐廣説“在元城”,於是在史記三家注中就形成了鄄城説與元城説並存的局面。 [1] 

馬陵之戰現存遺址

公元前343年齊魏馬陵之戰遺址位於今河南範縣老城附近。
參考資料
  • 1.    臨沂郯城馬陵山馬陵之戰戰址之爭  .琅琊網[引用日期2019-04-01]
  • 2.    《史記.魏世家.索隱》:《紀年》雲:二十八年,與齊田朌戰於馬陵。
  • 3.    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願效之。”曰:“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史記 魏世家》
  • 4.    (桂陵之戰)後十五年,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齊軍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精鋭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木,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曰:“遂使豎子成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而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 5.    孫子減灶退軍,三日行至馬陵,遂殺龐涓、虜太子申,大破魏軍。當如虞喜之説,從汴州外黃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 6.    馬陵,今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 ——晉·虞喜《志林》
  • 7.    公元前341年,齊軍用孫臏計,詐,魏軍緊追。追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天黑道狹,齊軍萬弩齊發,大敗魏軍。 ——《文史知識辭典》
  • 8.    齊田盼伐魏,戰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 ——田珏張習孔《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 9.    馬陵堤,在縣東南十八里,接濮州界。……龐涓死於樹下,即此。 ——《觀城縣鄉土志》
  • 10.    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於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 11.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鋭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 12.    八年,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十一年,昭侯如秦。二十二年,申不害死。——《史記 韓世家》
  • 13.    馬陵之戰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4-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