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家口之戰

鎖定
馬家口之戰是指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初,契丹大將耶律麻答趁後晉黃河東線防禦空虛,於博州附近的馬家口搶渡黃河,旋即被晉軍李守貞軍擊潰的一場戰爭。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冬,契丹以後晉背盟首次舉兵南下。次年正月契丹軍屯兵元城、南樂,圍困魏州,進逼黎陽。晉少帝石重貴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進屯戚城組織防禦,並親率禁軍於澶州督戰。晉軍依託黃河,在澶州—戚城一線建立防線,遲滯契丹軍主力的進攻。契丹主耶律德光知晉軍正面防守嚴密,右翼空虛,遂以部分兵力攻戚城,另遣耶律麻答率兵數萬攻博州,搶佔馬家口,鉗擊正面晉軍,並欲聯合青州叛將楊光遠,攻打鄆州,直擊晉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石重貴急遣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李守貞、神武統軍皇甫遇等率兵萬餘,沿河水陸並進,疾趨阻截。及至馬家口,契丹步騎萬餘已於河東築壘,正掩護後續數萬兵渡河。晉軍乘其半渡而擊,拔其壘。東岸契丹軍潰敗,西岸契丹軍見勢而逃,被溺死、俘斬各數千人。 [2] 
此戰,契丹軍分兵向東策應楊光遠,鉗擊晉軍,奇襲晉都的戰略失敗,西路契丹軍雖抓住戰機但未有寸進。契丹軍接連於戚城和馬家口戰敗,加之其勞師遠征,糧草不足,未幾,契丹軍被迫與晉軍決戰於澶州,兩軍均死傷慘重,耶律德光遂收軍北撤,後晉贏得第一次抗擊契丹入侵戰爭的勝利。 [1-2] 
(概述圖源自: [20] 
名    稱
馬家口之戰
發生時間
944年
地    點
馬家口(古黃河渡口,今山東聊城東)
參戰方
契丹、後晉
結    果
後晉勝利
參戰方兵力
後晉軍數萬人
麻答軍數萬人(契丹)
傷亡情況
契丹軍溺死數千人,被俘虜或斬殺數千人
主要指揮官
麻答
李守貞
皇甫遇

馬家口之戰戰爭背景

契丹第一次南伐形勢圖 契丹第一次南伐形勢圖
後晉少帝石重貴即位後,拒絕再臣事契丹。天福八年(943年)秋,契丹主耶律德光為迫後晉臣服,在降將楊光遠趙延壽勸誘下,乘中原饑荒、後晉國用困竭,決定興師南伐。 [2]  [18] 
十二月,以盧龍節度使趙延壽率山後諸州及盧龍兵共5萬為前鋒,耶律德光自率軍10餘萬繼後,出幽州(今北京城西南)趨魏州(今河北大名)向後晉發起攻擊;另以偉王耶律安端為偏師,率軍入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趨太原策應主力南下。 [2] 
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初,西路偏師耶律安端軍破代州(今山西代縣),逼近忻州;東路契丹前鋒軍攻陷後晉糧儲重鎮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屯軍南樂(今河南南樂),耶律德光設牙帳於元城(今河北魏縣東),以鐵騎三四萬圍困魏州 [11]  。相較於貝州,魏州的軍事地位更為重要。魏州一旦丟失,晉廷的防線便僅剩黃河。然而此時順國節度使杜重威恆州(今河北正定)閉關自守,未對東路契丹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且魏州和恆州由於距離過遠,信息交通不便,聯合鉗制契丹作用有限。 [14] 
正月初七日,石重貴以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抵禦西路耶律安端軍,命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率軍進駐戚城(今河南濮陽北),以防東路契丹主力軍突然南下渡河直擊京師。十四日,東路契丹軍前鋒進至黃河北岸的黎陽。十五日,石重貴自率禁軍抵澶州(治德勝城,今河南清豐西南),親自督促對契丹作戰。面對契丹這一次的大舉進攻,後晉皇帝、軍將、禁軍、藩鎮兵在短時間內都集中於黃河澶州前線一帶,顯示後晉君臣出對抗契丹的決心。 [12] 
然而,石重貴任命景延廣為御營使,總領晉軍一切軍務,這造成其與北面行營原來的最高統帥高行周相互掣肘,險些造成晉軍在戚城之戰的失利。 [2] 

馬家口之戰戰爭起因

開運元年(944年)正月二十三日,契丹軍攻打黎陽,石重貴遣張彥澤率騎兵三千急援黎陽。同時,晉廷再遣使致書契丹,求修舊好,遭拒。本月底,契丹偏師耶律安端軍攻忻州受挫,被殺三千人,餘眾逃至鴉鳴谷(今山西壽陽東南),出潞州(今山西長治)向東與契丹主力會合。而耶律德光自率的契丹主力軍被晉軍在澶州—戚城一線的重兵所阻,進展緩慢。
耶律麻答欲效仿李存勖奇襲開封的路線 耶律麻答欲效仿李存勖奇襲開封的路線
由於此時晉軍主力多集中於澶州一線,黃河東線防禦相對空虛。耶律德光得知晉軍右翼空虛後,遂遣耶律麻答率兵數萬向東急攻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 [2]  準備令其南渡黃河後,接應青州叛將楊光遠,合兵攻打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如同李存勖當年滅後梁那樣直趨晉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5]  [6] 

馬家口之戰戰爭經過

馬家口之戰博州遽叛

開戰前,晉廷已偵知青州(今山東濰坊)節度使楊光遠可能反叛,故而數次増兵鄆州,此舉既可加強河津防備,還能斷絕契丹與楊光遠的交通。且鄆州地處清河水、汶水交匯處,是後晉軍事重鎮,當黃河防線被突破後,晉都東北唯此處可據河防守。
晉軍於黃河沿線佈防圖 晉軍於黃河沿線佈防圖
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底,耶律麻答率軍進至博州城下,後晉博州刺史周儒與楊光遠勾結,突然獻城投降契丹,並引導契丹軍於馬家口渡河。 [9-10]  博州在鄆州東南一百七十里,而晉軍主力此時集中於黃河西線的澶州一帶,鄆州兵力有限,駐守鄆州的禁軍大將郭謹(侍衞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只能遣左武衞將軍蔡行遇率數百騎北上截擊,蔡行遇遭伏被俘,部下旋即被擊潰。 [13] 
與此同時,晉廷收到周儒反叛的奏報,由於“大河之南,直抵都城,並無州郡為限,雖有縣鎮,形勢輕弱。”因此,契丹一旦大舉渡過黃河,後晉幾乎無力抵擋,石重貴立刻派遣石贇、何重建白再榮安彥威等分守黃河東線的麻家口(今山東鄄城東北)、楊劉(今東阿東北楊劉鎮)、馬家口(今聊城東)、河陽(今河南孟州南)諸津要 [2]  [8]  此時後晉以黃河為屏,依託城池,在黃河東線各渡口分派重兵,意圖構築完整的黃河防線,阻契丹騎兵於黃河之北。 [5]  [18] 

馬家口之戰分兵馳援

二月初一日,耶律麻答軍率軍自馬家口渡河,其先頭部隊已開始在黃河南岸建立營壘,並開始攻擊鄆州北津,準備與青州的楊光遠部匯合。此戰略一旦得逞,契丹軍與楊光遠軍將經鄆州直逼防務空虛的京師大梁。初二日,石重貴從澶州前線分出騎步兵數萬人,由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李守貞、神武統軍皇甫遇等將統領,沿黃河水陸並進,向東疾趨,力圖趁契丹軍在黃河南岸立足未穩時進行阻截。 [21] 

馬家口之戰半渡而擊

二月初五日,李守貞軍趕到馬家口,契丹步騎萬餘已渡過黃河,並於東岸修築好了城壘壕溝,正掩護後續數萬兵渡河。晉軍乘其半渡突然發動攻擊,掩護城壘內契丹步卒的契丹騎兵當即撤退,防守城寨的契丹步卒立時陷入晉軍的包圍。晉軍遂四面架起攻城梯,一舉而上,攻破契丹於東岸的城寨。契丹東岸守軍撤退時,由於不識水性,乘馬渡河落水而亡的有數千人。 [17] 
東岸契丹軍潰敗,西岸契丹軍見勢而逃,被溺死、俘斬各數千人。西岸的契丹軍軍心亦大受打擊,不敢渡河南下,都倉皇北撤。 [2]  [7]  契丹進行渡河作戰時,楊光遠也派兵西進,企圖與契丹東路軍會師,但亦受阻於鄆州。此後,晉軍石贇於麻家口分兵駐守鄆州,楊光遠只能退守青州。 [15] 

馬家口之戰戰爭結果

東線契丹軍在搶渡馬家口失利後,契丹軍被溺死數千人,晉軍繳獲馬數百匹,偏裨七十餘人,俘斬數千人。 [17]  契丹軍在撤退途中,發泄憤恨,屠殺沿途百姓和被俘的晉軍,又激起後晉民眾對其的暴行的抗爭。 [19] 
契丹軍此次分兵,東線麻答軍雖然沒有完成向東與楊光遠合兵、奇襲晉都的目標,但成功使得晉軍在西線的正面戰場分兵,為西線契丹軍攻打戚城創造了機會。然而耶律德光在戚城圍困高行周符彥卿軍失敗後,無法進一步奪取澶州渡口的浮樑,亦無法繼續揮師渡河南下。兩線作戰同時失利導致契丹軍陷入被動局面,加之契丹軍多為騎兵,其南下作戰時間一般無法超過一個月,此時糧草不濟故而契丹軍急於與晉軍主力決戰。 [18]  而此後耶律德光偽棄元城,佯作退兵,伏兵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誘晉軍出戰。適值霖雨,晉軍旬日未出,伏擊落空。開運元年(944年)三月初一,耶律德光親率軍10餘萬再次與晉軍決戰,晉帝石重貴亦親自出陣 [22]  兩軍於澶州城北鏖戰至暮,皆死傷甚眾。契丹軍乘夜退營30裏,旋撤兵北歸。 [2] 

馬家口之戰戰爭評價

石重貴後晉皇帝):“朕以契丹顯違信義,輒肆侵陵,親御戎車,往平桀虜,靈旗一舉,狂寇四奔。” [3] 
劉知遠(後晉河東節度使後漢開國皇帝):“中國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橫挑強胡,勝之猶有後患,況不勝乎!” [16] 
王夫之(明末思想家):“偉王敗而太原之兵遁;石重貴自將以救戚城,而溺殺過半,慟哭而逃;高行周拒之於澶州,而一戰不勝,收軍北去……當是時也,中國之勢亦張矣;述律(按,太后)有蹉跌何及之懼,氣亦熸矣。 [4]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者:(契丹)利用優勢騎兵之機動力,與晉方青州節度使楊光遠相呼應,深入大河南北,予晉方以重大之打擊。如作戰進行順利,即渡河進攻大梁,否則即行撤退……第一次南犯,主力經安國深(州)冀(州)指向魏州,擬以有力一部由博州方面渡河配合平盧節度使楊光遠之行動,以威脅晉方之右翼。及其渡河部隊為晉方所阻,正面復遭堅強抵抗後即行撤退。 [5] 

馬家口之戰戰爭影響

契丹軍隊自馬家口渡過黃河,接着攻打鄆州北部地區,欲與青州叛將楊光遠會師。倘若此意圖得逞,契丹軍與楊光遠將經過鄆州直逼防務空虛的晉都大梁(亦名汴州),後晉會重蹈後梁汴州被李存勖經鄆州奇襲的覆轍。因而後晉以北面行營前軍都虞候李守貞等領兵萬人沿黃河水陸東進,在馬家口大敗契丹軍。馬家口之戰的勝利極為關鍵,使得契丹之兵再不敢東進,楊光遠之援至此絕矣,一舉解決了晉都之危,使得晉軍可以專心反攻而後方無憂。 [6] 
參考資料
  • 1.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35頁
  • 2.    契丹滅後晉之戰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7]
  • 3.    《高麗史》卷二,世家二,《惠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6-27]
  • 4.    《讀通鑑論·卷三十·五代下》:然且偉王敗而太原之兵遁;石重貴自將以救戚城,而溺殺過半,慟哭而逃;高行周拒之於澶洲,而一戰不勝,收軍北去;安審琦救皇甫,遇慕容彥超於榆林店而自驚以潰;陽城之戰,符彥卿一呼以起,傾國之眾,潰如山崩,棄其奚車,乘駝亟走。當是時也,中國之勢亦張矣;述律有蹉跌何及之懼,氣亦熸矣。
  • 5.    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曆代戰爭史·第十冊》: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236-239.
  • 6.    賈垚. 五代北面行營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9:36-38,46-47.
  • 7.    《冊府元龜·卷三百六十·將帥部·立功十三 》:李守貞初仕晉為侍衞馬步軍都虞侯、領滑州節度使。開運元年春,虜眾犯澶。魏少帝幸澶州,虜主遣將麻答以奇兵由鄆州馬家口濟河立柵於東崖,守貞率師自澶州馳赴之,契丹大敗,溺死者數千人。晉少帝還京,以守貞為兗州節度使。是歲,以守貞為青州行營都部署,率兵二萬東討楊光遠,降之,以功加同平章事。
  • 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二月,甲辰朔,命前保義節度使石贇守麻家口,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守楊劉鎮,護聖都指揮使白再榮守馬家口,西京留守安彥威守河陽。
  • 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未幾,周儒引契丹將麻答自馬家口濟河,營於東岸,攻鄆州北津以應楊光遠。
  • 10.    《舊五代史·卷八十二·少帝紀二》:鄆州奏,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契丹,又與楊光遠潛約,引契丹於馬家渡濟河。
  • 11.    《舊五代史·卷八十二·少帝紀二》:辛卯,鄴都留守張從恩遣人夜縋城間行,奏契丹主以鐵騎三四萬建牙帳於元城,以趙延壽為魏博節度使,改封魏王,延壽日率騎軍摩壘而退。
  • 12.    《舊五代史·卷八十二·少帝紀二》:甲午,以北京留守劉知遠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以恆州節度使杜威副之,定州節度使馬全節為都虞候,其職員將校委招討使便宜署置。……丙申,契丹攻黎陽。遣右武衞上將軍張彥澤等率勁騎三千以御之。己亥,遣譯詔官孟守忠致書於契丹主,求修舊好。守忠自敵帳回,契丹主復書曰:“已成之勢,不可改也。”辛丑,太原奏,與契丹戰於秀谷,斬首三千級,生擒五百人,獲敵將一十七人,賊軍散入鴉鳴谷,已進軍追襲。
  • 13.    《舊五代史·卷八十二·少帝紀二》:時郭謹在汶陽,遣左武衞將軍蔡行遇率數百騎赴之。遇伏兵於葭葦中,突然而出,轉斗數合,部下皆遁,行遇為賊所執,鋒鏑重傷,不能乘馬,坐畚中舁至幕帳。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初,高祖置德清軍於故澶州城,乃契丹入寇,澶州、鄴都之間,城戍俱陷。議者以澶州、鄴都相去五十里,宜於中塗築城以應接南北,從之。
  • 15.    吳翔宇.契丹伐晉起因再探——兼論後晉出帝朝的政治轉向[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3(06):80-91.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劉知遠聞之曰:“中國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橫挑強胡,勝之猶有後患,況不勝乎!”
  • 17.    《舊五代史·卷一百九·列傳六》:開運元年春,敵眾犯澶、魏,少帝幸澶州,契丹主遣滿達勒以奇兵由鄆州馬家口濟河,立柵於東岸,守貞率師自澶州馳赴之。契丹大敗,溺死者數千人,獲馬數百匹,偏裨七十餘人。
  • 18.    洪緯. 10世紀契丹南下軍事經略研究[D].吉林大學,2022:46-56,126,155-156,158-162.
  • 1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初,契丹主得貝州、博州,皆撫尉其人,或拜官賜服章。及敗於戚城及馬家口,忿恚,所得民,皆殺之,得軍士,燔炙之。由是晉人憤怒,戮力爭奮。
  • 20.    柏楊著,致命的橫挑強鄰;陳橋兵變 柏楊逝世六週年紀念版,萬卷出版公司,2014.09,第152頁
  •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二月,甲辰朔,命前保義節度使石贇守麻家口,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守楊劉鎮,護聖都指揮使白再榮守馬家口,西京留守安彥威守河陽。未幾,周儒引契丹將麻答自馬家口濟河,營於東岸,攻鄆州北津以應楊光遠……乙巳,遣侍衞馬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李守貞、神武統軍皇甫遇、陳州防禦使梁漢璋、懷州刺史薛懷讓將兵萬人,緣河水陸俱進。
  • 2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鄴都留守張從恩屢奏敵已遁去,大軍欲進追之, 會霖雨而止。設伏累日,人馬飢頓,趙延壽謀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鋭,不 敢前進,不如徑造城下,四面而進,攻奪其橋樑,天下定矣。”契丹主然之。是日, 前軍高行周在戚城之南,賊將趙延壽、趙延昭以數萬騎出王師之西,契丹主自擁精 騎出王師之東,兩軍接戰,交相勝負。至晡時,契丹主以勁兵中央出而來,帝御親 軍列為後陣,東西濟河,為偃月之勢,旗幟鮮盛,士馬嚴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