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勒第六交響曲

鎖定
馬勒的《第六交響曲》MAHLER:Symphonie No.6,a小調,作於1903-1904年,原作有標題《悲劇》,後被馬勒自己刪除,此曲,1906年5月27日由馬勒指揮首演,在少數已出版的樂譜中,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的順序相反。
中文名
第六交響曲
外文名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別    名
悲劇(Tragic)
作    者
Gustav Mahler
創作時間
1903年-1904年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
諧謔曲
第三樂章
三部曲式
第四樂章
奏鳴曲式

馬勒第六交響曲作品簡介

第六交響曲樂譜 第六交響曲樂譜
馬勒《第六交響曲》,a小調,作於1904-1906年,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首演,指揮是馬勒自己。這是一部充滿悲傷與陰鬱的作品。馬勒的一位朋友聽過此曲後曾問馬勒:“像你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為什麼寫出這樣辛酸陰沉的作品?”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這部作品裏。”因此,這部作品又叫《悲劇交響曲》, [1]  但馬勒本身創作時並沒有為這首交響號曲冠以任何標題。

馬勒第六交響曲曲式分析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a小調奏鳴曲式。有短暫的序奏,在強烈的和絃下,小提琴進行曲風格奏灰暗的第一主題。在主題動機形成的經過部,在絃樂分散性撥奏之上,木管呈示有憂鬱味的聖詠風格動態,第一小提琴奏出熱情洋溢、壓抑不住憧憬似的第二主題,不久加上鋼片琴增加力度而重複。有人認為,這是馬勒用音樂來表現其愛妻的姿態。發展部從處理第一主題動機開始,第二主題加入後,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鋼片琴奏柔和的和絃,響起鈴聲與鐘聲,圓號奏呈示部的聖詠風格旋律。然後變得優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題,與聖詠風格旋律一起向前發展,達頂點出現第一主題變形後進入再現部。經過部木管的聖詠風格旋律縮小後再現,然後第二主題比呈示部更為光輝地出現,在低聲部出現進行曲風格節奏而成結尾。長號暗示第一主題,以發展風格形態前進,第二主題由小號擴大成勝利形態,由第二主題形成高潮而結束。
第二樂章(第三樂章)
諧謔曲,a小調,指示為“帶着沉重味”,在低音絃樂定音鼓所奏的節奏上,小提琴出現主部,由圓號中提琴糾纏,實際上是主部主題以各種樂器來表達。在進入中段前,以小號出現和絃移行。中段交互用3種拍子,指示為“古風地”。雙簧管奏優雅的旋律,此旋律作發展風格進行,接着以自由方式再現第一段。中段變形再次出示,結尾以中段動機為主,形成高潮。
第三樂章(第二樂章)
中庸的行板,降E大調,三段體,這是田園性情緒的樂章。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題.加入管樂後,飄散着優美的情緒,圓號加入呈田園風味。中段帶有鈴聲,也動員了豎琴與鋼片琴。第三段木管再現主題,小提琴以對位法糾纏着木管.以自由方式將第一段主要旋律全部再現後,增加力度以造成高潮。
第四樂章
木錘 木錘
如歌的行板——有力的快板,c小調—a小調,完整的奏鳴曲式。強有力和絃中,鋼片琴與豎琴奏出分散和絃後,小提琴出現“仰天長問”的主題(這個主題後來貫穿整個樂章),然後由中庸的快板逐漸高揚,進入主部有力的快板。
呈示部中,第一主題“跳躍顫抖”主題為a小調,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強烈地呈現。經過部後,圓號呈示D大調第二主題,小結尾時各打擊樂器活躍地加上序奏動機,營造出多彩的效果。本樂章的發展部無疑使馬勒所有的發展部中最精彩的。除兩個主題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給予對位處理,共有3部分:第一部分處理序奏材料與第二主題,第二部分處理兩個主題,第三部分再營造出全曲高潮。本樂章馬勒特意安排了三次純自然的錘擊(第一次位於發展部第二部分的開頭,第二次位於再現部的開頭,第三次位於結尾“仰天長問”主題最後一次出現後),三次打破處於高潮的音樂,據馬勒對妻子敍述這是表現“英雄受敵人三次打擊,在第三次像大樹一樣倒了下去”。(第三下木槌於首演後被馬勒刪除。 [2]  )之後以悲劇性的沉重結尾作結束,表現一種消極的絕望。
第二、第三樂章的次序爭議
馬勒第六交響曲的中間兩個樂章的次序問題未有定論。 [3]  起初馬勒希望採取先諧謔曲、再行板的順序,但在1906年首演前在排練中決定將兩樂章對調,變成行板-諧謔曲,出版的樂譜中亦作此更改。作曲家去世後,馬勒的遺孀阿爾瑪·瑪利亞·辛德勒致電報給荷蘭指揮家威廉·門格爾貝格,聲稱應採用諧謔曲-行板的順序。門格爾貝格隨即改用此順序指揮該作,但他同輩的其他指揮家則大多仍選擇遵循馬勒的樂譜。
1963年由國際馬勒協會出版的馬勒歷史批判全集中,主編拉茨(Erwin Ratz)選擇採信阿爾瑪的電報而否定馬勒本人的最終構思,將諧謔曲作為第二樂章,行板作為第三樂章,出版了校刊版總譜。之後儘管有不少指揮家質疑拉茨的看法,但“諧謔曲-行版”的順序自此成為了主流並通行至本世紀初。
2003年,馬勒專家庫比克(Reinhold Kubik)再次提出“慢版-諧謔曲”才是馬勒的真正意思,他認為馬勒從來都沒有撤回這個安排。 [4]  但與此同時,仍有研究者和指揮家從音樂本身的邏輯角度堅持認為諧謔曲應在行板之前。2010年卡普蘭協會出版的新版歷史批判樂譜中,身為主編的庫比克(Reinhold Kubik)再度改回行板-諧謔曲的順序。 [5] 
21世紀的指揮家在兩樂章的順序問題上擁有一定的自由,可就實際演奏的需求來排序。在錄音方面,兩個版本平行存在。拉圖、阿巴多及馬素爾等選擇採用“行版-諧謔曲”的順序,而卡拉揚、伯恩斯坦、蘇堤、布萊茲、小澤徵二等則按“諧謔曲-行版”演奏。 [4] 

馬勒第六交響曲作品版本

阿巴多 芝加哥交響樂團 阿巴多 芝加哥交響樂團
DG 423 928-2 Mahler Symphony No.6 Claudio Abbado CSO 2CD 阿巴多 芝加哥交響樂團
阿巴多 柏林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阿巴多 柏林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DG 477 557-3 Mahler Symphony No.6 Claudio Abbado BPO 1CD 阿巴多 柏林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馬澤爾 維也納愛樂樂團版 馬澤爾 維也納愛樂樂團版
SONY 42495-2 Mahler Symphony No.6 & No.7 Lorin Maazel WPO 3CD 馬澤爾 維也納愛樂樂團
索爾蒂爵士 芝加哥交響樂團版 索爾蒂爵士 芝加哥交響樂團版
DECCA 425 040-2 Mahler Symphony No.6 Sir Georg Solti CSO 1CD 索爾蒂爵士 芝加哥交響樂團
伯恩斯坦 紐約愛樂樂團 早期錄音 伯恩斯坦 紐約愛樂樂團 早期錄音
SONY 88697 45369-2 Mahler Symphonies Leonard Bernstein NYPO 12CD 伯恩斯坦 紐約愛樂樂團 早期錄音
小澤征爾 波斯頓交響樂團 小澤征爾 波斯頓交響樂團
PHILIPS 470 875/876-2 Mahler Symphony No.6 Seiji Ozawa BSO 2CD 小澤征爾 波斯頓交響樂團
滕斯泰特 倫敦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滕斯泰特 倫敦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EMI 98800 68811-9 Mahler Symphony No.6 Klaus Tennstedt LPO 1991 live 2CD 滕斯泰特 倫敦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卡拉揚 柏林愛樂樂團 卡拉揚 柏林愛樂樂團
DG 457 716-2 Mahler Symphony No.6 Karajan BPO 2CD 卡拉揚 柏林愛樂樂團
佈列茲 維也納愛樂樂團 佈列茲 維也納愛樂樂團
DG 445 835-2 Mahler Symphony No.6 Pierre Boulez WPO 2CD 佈列茲 維也納愛樂樂團
伯恩斯坦 維也納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伯恩斯坦 維也納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DG 427 697-2 Mahler Symphony No.6, Kindertotenlieder Leonard Bernstein WPO 1988 2CD 伯恩斯坦 維也納愛樂樂團 現場錄音
海廷克 柏林愛樂樂團 海廷克 柏林愛樂樂團
PHILIPS 426 257-2 Mahler Symphony No.6,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Bernard Haitink BPO 2CD 海廷克 柏林愛樂樂團
祖賓梅塔 以色列愛樂樂團 祖賓梅塔 以色列愛樂樂團
TELDEC 4509 98423-2 Mahler Symphony No.6 Zubin Mehta IPO 1CD 祖賓梅塔 以色列愛樂樂團
其他版本:
1.拉特爾1989年指揮伯明翰交響樂團版,EMI,CD編號CDS 7 54047-2(2張)。
2.夏伊裏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版,Decca,廉價小雙張,CD編號444 871-2,這2張唱片上另有澤姆林斯基的《梅特林克歌曲》,《企鵝》評介三星。
3.巴比羅裏1968年指揮新愛樂樂團版,EMI,廉價小雙張,CZS5 69349-2。這2張唱片上另有理查·斯特芬斯的《英雄的生涯》,《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