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豎琴

(大型彈絃樂器)

鎖定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語:چنگ)是一種古老的大型撥絃樂器,來自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絃琴。
早期豎琴所奏調性有限,為解決此問題,1810年,能奏出所有調性的現代豎琴誕生。 [1] 
中文名
豎琴
外文名
Harp(英)
Arpa(意)
Harfe(德)
چنگ(波斯)
類    型
彈撥樂器
材    質
木製
本    調
降C大調
組    成
琴身、琴絃系統
定型時間
1810年

豎琴簡介

實用音域:♭C₁~♯g⁴

豎琴歷史

豎琴產生

豎琴與箜篌古典吉他魯特琴一樣來自於新石器時代原始絃琴,原始絃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喪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認為它一切古典式絃琴的起源。隨着人類音樂藝術發展的不斷需要,原始絃琴開始了拓寬音域的努力,其中一支採用增加弦數拓寬音域,豎琴的樂器形式便產生了。

豎琴早期豎琴

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被髮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絃。從當時古墓上的圖案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絃,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豎琴愛爾蘭豎琴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豎琴中南美洲

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在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着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説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豎琴克服限制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
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Orfeo(1607)”裏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鈎豎琴(hook harp)。鐮鈎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音級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鈎(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8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及半音階豎琴。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彪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幾乎只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絃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絃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半音器豎琴。

豎琴踏板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
到了19世紀初,S·埃拉爾(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豎琴尼龍弦

20世紀上半葉,尼龍弦被髮明,逐漸改變了古典式絃琴。使豎琴與古典吉他(古典式絃琴兩大經典形式)在短期內普及了尼龍弦。由於尼龍弦具有更優秀的延展力與穩定性,使樂器的音色、音量等表現力相對來説都有了較顯著的進步。

豎琴構造組成

豎琴結構組成

  • 琴身: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
  • 琴絃系統:琴絃、絃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豎琴使用材質

  • 琴身:木製結構
  • 琴絃:通常高音尼龍弦、中音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弦
  • 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豎琴踏板

豎琴琴體下方有七個踏板,每個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音。所有踏板都設計有三級,踩動它可將音升高或降低,其中中間位置表示還原。如將踏板踩置於上面一級時,可以讓琴絃發出最低的音高——降C大調音階,置於中間一級時,音高上升小二度C大調音階,置於下面一級時,再升高小二度為升C大調。演奏者可利用踏板方便地彈出所有調的七聲音階,並可調製出其他音階形式,如:五聲音階、泛音階、含有某種特殊變者的音階等;也能將全部音列調成某種和絃式音列。

豎琴琴絃

琴絃穿過共鳴箱固定到頸部上的鐵栓,所有調好音的琴絃拉力之和大約730kg。
豎琴音階 豎琴音階
踏板豎琴因需要的不同,琴絃數與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見的是47弦,重量在36kg左右,最下面的一個半八度用鋼弦,中間音域用羊腸弦,最高一個或一個半八度用尼龍弦(也有從中間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腸弦的)。
豎琴同其他絃樂器一樣需要調音,調音時還要戴一副耳機,這副耳機連接到調音裝置上,這個裝置可以播放標準的音高。為了分辨琴絃,所有C弦都是紅色的,F弦都是藍色的。

豎琴演奏

豎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不用小指。樂譜中的高音聲部由右手演奏,低音聲部由左手演奏。單手可奏單音、雙音、和絃(同時發響),每隻手最多奏四個音,最寬不能超出十度。音型進行幅度很寬時,用迂迴進行容易演奏,並能將音與音銜接得很連貫。兩手交換演奏,可奏出像鋼琴一樣的單音式的分解和絃。雙手還可以在相同音區奏出交錯的音符。泛音、煞音、滑奏也是豎琴的特色奏法。

豎琴效果

豎琴裏最出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glissando)。豎琴家把手指從豎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聽起來就好像一個非常快速的音階(通常是從下往上)。豎琴的滑音有一種戲劇性的美感,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被濫用,尤其是電影音樂中。
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的是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樂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記譜

豎琴使用大譜表記譜(與鋼琴手風琴馬林巴鍵盤樂器一樣),所擁有的音與弦數一樣多,即擁有46~48個音的寬廣音域。豎琴的定弦基調為降C大調,但豎琴並不是移調樂器
注意:等音使用的踏板並不一樣。因此不要由於等音而改變升降號。

豎琴踏板示意圖

示意圖按照樂器從左到右的踏板順序排列,依次是D-C-B-|-E-F-G-A,在示意圖中,可以在每一個字母前添加升降號,但要防止升降號頻繁變動

豎琴應用

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實主義時期,豎琴成為了管絃樂隊絃樂組的一件色彩樂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馬勒的十首交響曲,以及肖斯塔科維奇《g小調第十一交響曲》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譜例
豎琴有許多獨奏曲。19世紀時的獨奏曲多數是為業餘愛好者在家庭的客所裏演奏的,但也有傑出的作曲家如:E.佩裏什·阿爾瓦爾斯(E. Parish Alvars, 1808-1849)。他把許多新技術用於雙踏板豎琴演奏的樂曲中。這對發展豎琴的演奏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發表了80多首豎琴曲,其中包括有兩首協奏曲與為兩架豎琴寫的小協奏曲等。
德彪西拉威爾等作曲家亦寫了不少豎琴獨奏曲。

豎琴保養

  • 避免日曬雨淋,或高温差變化及撞擊
  • 木質琴身可用擦琴油,及細緻乾布塗擦琴身
  • 尼龍弦消耗性材料,若於不當使用或環境下,較易斷絃,故應多預留一組備弦
  • 若有故障無法簡易修復時,應請專業技術人員維修

豎琴質量

優質豎琴具有以下特點:
  • 外觀平滑潔淨無縫
  • 高音部分堅硬有力
  • 中音部分鏗鏘動聽
  • 低音部分沉穩悠長
  • 整體音色晶瑩清澄
  • 五金裝置緊固整齊

豎琴豎琴吉他

豎琴吉他(Harp Guitar)可視為豎琴與吉他的結合,通常是在原有六條弦的琴頸旁,再另加一根支架或將音箱延伸,以加上數條開放弦,來擴展低音的音域範圍。
豎琴吉他大約最早出現於14世紀19世紀的時候在歐洲和美國廣為流傳。
豎琴吉他的音色清亮柔和,低音區不如吉他的緊繃也沒有豎琴的冷然,高音區輕靈而鮮潤,中音區舒緩柔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