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勃菌

鎖定
馬勃菌目 (學名:Lycoperdales),腹隔擔子菌綱的一目,為真菌類生物,學名叫馬勃,成熟的馬勃一般比成人的拳頭略小。因形狀、顏色酷似馬糞而俗稱為“馬糞包”。
拉丁學名
Lycoperdales
別    名
馬勃
真菌界
腹隔擔子菌綱
硬馬勃菌目
硬馬勃菌科
硬馬勃菌屬
中文學名
馬勃菌

馬勃菌生長環境

馬勃菌 馬勃菌
馬勃一般生長在地下的枯枝落葉層中,喜高温高濕環境,因此一般多出現在雨水豐沛的7、8月份,只適合生存在生態環境較好的山區或半山區。

馬勃菌分佈範圍

馬勃產於我國內蒙古、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馬勃菌形態特徵

該目真菌的子實體一般近球形或梨形 ,直徑從幾毫米到1米以上。通常無柄,有時有假柄 。
有外包被和內包被,造胞組織變為粉末,有孢絲擔孢子色淡。子實體早期常生地下,成熟時地上生,常長在樹樁、朽木或林中地上,也有些種類長在田野或城市的草地上。多數種類幼時可食。幼時內外部白色,鮮美可食,可做菜吃,嫩如豆腐,老熟後變成灰褐色,用手指彈時有粉塵飛出,內部如海綿。風味已變 ,但無毒。許多種類可作藥材。

馬勃菌分類地位

  1. 外包被裂開反捲成星狀,內包被裂開成孔口,或成片脱落,大多有中軸---地星菌科(Geastraceae)地星屬(Geaster)。
  2. 外包被成片脱落,或成顆粒狀;內包被薄,裂成孔口或成片破落,有時有中軸,它包括以下的屬:.內包被在頂部開口----馬勃菌屬(Lycoperdon).內包被無孔口,裂成碎片,孢絲交織不緊密,成熟時成短段--禿馬勃屬(Calcatia)。

馬勃菌栽培技術

在葫蘆島發現的巨型馬勃菌 在葫蘆島發現的巨型馬勃菌
本發明馬勃菌人工栽培方法屬於食用菌的栽培技術領域,解決了野生馬勃菌人工馴化培養及栽培的問題,它包括組織分離、制種、配料、接種、發菌和出菇管理,栽培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先配料,即按以下配方及重量比稱量棉仁粉5-15%、麥麩2-10%、木屑42-50%、果樹葉10-35%、牛糞5-15%、磷酸二氫鉀2-5%、石膏1-2%、石灰1%,將以上各種原料拌勻,含水量調至60-65%,培養料堆放發酵25-30天之後立即裝袋袋栽或填入菇棚播種溝內溝栽,接種後在菇棚內發菌,菇棚温度控制在16-26℃,光照為弱光或陰暗,第一潮菇採收後進行牀面清理,噴灑一次水,經過15-20天后採收第二潮菇,第三、四潮菇管理以此類推,該方法從馬勃菌採種馴化到採收約需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平米可以採收馬勃菌2-3kg。

馬勃菌主要價值

馬勃菌化學成份

磷酸鈉、馬勃素(gemmatein,C17H12O7)、麥角甾醇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等氨基酸尿素、類脂質等。

馬勃菌藥理作用

有機械性止血作用,對口腔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療效不亞於澱粉海綿明膠海綿,其缺點是不被組織吸收,故不宜作組織內留存止血或死腔填塞用。
馬勃的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馬勃菌性味

辛,平。

馬勃菌功能主治

清熱,利咽,止血。主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外用治外傷出血,痔瘡出血凍瘡。

馬勃菌物種區別

腹隔擔子菌綱的一目,為真菌類生物,學名叫馬勃。成熟的馬勃一般比成人的拳頭略小。另有一種巨型“蘑菇”狀屬灰孢,做中藥,用於治療咽痛失音等症,外敷可止血,是一種珍貴的自然資源,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