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飲(拼音:yǐn、yì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1]  。飲的古字形像人俯首捧尊就飲的樣子,本義指喝,引申指飲料等可喝的東西。由喝又引申為含着、吞、心中積存。以上義讀yǐn。飲又表示給牲畜水喝,讀yìn。
中文名
拼    音
yǐn,yì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QNQW [2] 
倉    頡
NVNO [2] 
鄭    碼
OXRO [2] 
筆    順
撇、橫鈎、豎提、撇、橫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824)
平水韻
上聲二十六寢(yǐn),去聲二十七沁(yìn)
注音字母
〡ㄣˇ ,〡ㄣˋ
筆畫數
3+4(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
異體字
淾、㱃*、酓、𣲎(其餘見擴展圖冊)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96E [2] 
四角碼
2778₂
UTF-8編碼
E9 A5 AE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會意字。在商代的甲骨文裏,“飲”是一個人伸手扶着酒罈(“”)張口吐舌向一個罈子舔飲的形狀(圖1-3)。到了西周,朝下的舌頭形與人形分離,並訛變成“A”形,像一個房頂(圖4、5);酒罈身上平添了一些花紋。春秋以後,又進一步把酒罈上方的“A”形覆口訛變為“今”字,變成了“飲”字的聲符;而右旁的張着大口的人逐漸演變為“”字旁,隸定寫作“㱃”。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㱃”是形聲字,從欠酓(yǐn)聲。其實從西周早期金文開始㱃字就已省為“酓”形,省去了“欠”形,而且“酓”字常見於西周金文、春秋戰國金文。但在“㱃”字形體結構中“酓”仍然不是聲符,“酓”字為從酉今聲,西周金文及以後的各類出土文字中的㱃字形體結構可分析為從欠從酉會意,會飲酒(或其他流食)之意,“今”作聲旁。
現代通行的最早的“飲”字形約見於戰國初年的金文(圖7),常見於戰國古璽文和漢隸,是戰國東方之國文字的寫法,是“㱃”字的同義異體字。字形由“食”和“欠”構成;人吃食物,又喝酒等飲料,富有濃郁的現實感。《説文解字》小篆“㱃”字的古文形體“𩚜”,就由戰國古文“飲”字形體訛變而來。漢字簡化時,㱃、酓等皆廢而不用,只通行“飲”字。後來又用“草書楷化”法簡化了偏旁“食”,最終發展成簡體“飲”字。 [1]  [3] 
“喝”是“飲”的本義。所飲對象是水、湯和酒等。酒、水都是液體,取類相比,飲便喻指飲料。如《穆天子傳》卷三:“辛丑,天子渴於沙衍,求飲未至。”
喝酒也好,喝水也好,都是把流體喝進腹中,所以把一種東西進入另一種東西之中,也叫“飲”,就是“吞沒”的意思。馬中錫《中山狼傳》:“一發飲羽”,寫趙簡子一箭射去,連箭頭帶箭尾上的翎羽都射入狼身,“飲羽”就是吞沒了羽毛。又如稱身上中了子彈為“飲彈”。
某些無形的事物隱藏在心中,也叫“飲”,如心中的仇恨或冤屈無法陳訴,無處發泄,叫“飲恨”;形容遭受迫害,忍受痛苦而又不能公開流露出來,是“飲恨吞聲”,只能把仇和恨嚥到肚子裏,強忍住悲痛,又叫“忍氣吞聲”。
自己喝水叫飲,又引申為給人或給牲口喝水,讀作yìn。這在古代漢語裏屬於詞類的活用,是一種使動用法。如《詩經·小雅·綿蠻》:“飲之食之,教以誨之。”大意是給他飲水給他吃飯,並且教育他。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ǐn
動詞
喝。
drink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專指喝酒。
drink
《尚書·酒誥》:“越庶國,飲惟祀。”
郭沫若《女神·女神之再生》:“我們欲飲葡萄觥,願祝新陽壽無疆。”
對飲;豪飲
〈文言〉沒入;隱沒。
hide
漢書·遊俠傳·朱家》:“然終不伐其能,飲其德。”
金史·太祖紀》:“追射之,中其背,飲矢之半。”
飲羽
〈文言〉享受。

宋·蘇軾《葉嘉傳》:“吾吾子孫必盛於中土,當飲其惠矣。”

心裏含着;忍着。

南朝·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飲恨
名詞
〈文言〉酒。
drink
《左傳·成公十六年》:“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於子反。”

飲料;可以喝的東西。
drinks;
beverages
《禮記·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唐孔穎達疏:“飧謂用飲澆飯於器中也。”
冷飲;熱飲
〈文言〉指水。

《左傳·成公二年》:“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文言〉指酒席。

《戰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文言〉兼指飲料和食物。



〈文言〉指飲酒禮。

宋·范仲淹《陽禮教讓賦》:“睹射飲之斯在,知政教之所由。”

飲子,不規定時間,可以涼着喝的湯藥。

宋·蘇軾《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詩:“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中醫指稀痰。

素問·至真要大論》:“民病飲積,心痛,耳聾。”

yìn
動詞
給水喝,特指給牲畜水喝。
give water to drink
《詩經·小雅·緜蠻》:“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戰國·屈原《離騷》:“飲餘馬於咸池兮,捴餘轡乎扶桑。”
飲場;飲馬;飲羊
〈文言〉以酒食款待,宴請,行飲酒禮。
entertain
管子·中匡》:“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寡人自以為修矣。”
飲客;飲勞
〈文言〉滿足。

《國語·晉語九》:“夫地也求飲吾欲,是養吾疾而幹吾祿也。”

度聲。古代指調試樂調。

隋書·律曆志上》:“其夾鍾笛十二調,以飲玉律,又不差異。”

[4-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下】【㱃部】於錦切(yǐn)
歠也。從欠酓聲。凡㱃之屬皆從㱃。
𣲎,古文㱃從今、水。
𩚜,古文㱃從今、食。 [6] 

説文解字注

“歠也”注:《易·蒙卦》虞注曰:水流入口為飲。引伸之、可飲之物謂之飲,如《周禮》四飲是也。與人飲之謂之飲,俗讀去聲,如左傳飲之酒是也。又消納無跡謂之飲,《漢書》朱家傳飲其德猶隱其德也。
“從欠,酓聲”注:酓從酉,今聲。見酉部於錦切。七部。隸作飲。
“古文㱃,從今食”注:從食,今聲也。隸用此。 [7] 

康熙字典

【戌集下】【食部】 飲;部外筆畫:4
古文:𣲎、𩚜、淾、𣶗、㱃、𩚕、𨡳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錦切,音上聲。《玉篇》:咽水也。亦歠也。《釋名》:飲,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周禮·天官·膳夫》:飲用六淸。
又《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注:清渭醴之泲者,醫即內則以酏為醴者,漿今之酨漿,酏今之粥也。
又漱也。《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坐祭,遂飲奠於豐上。注:飲,潄也。
又隱也。《後漢·蔡邕傳》:邕上疏曰:臣一入牢獄,當為楚毒所迫趣,以飲章辭情,何緣復聞。注:趣音促,飲猶隱也,今匿名文書也。
又《正字通》:樂律有聲飲,以聲相轉而合也。梁武帝自制四器,名曰通,每通施三絃,因以通聲,隨聲酌其淸濁高下也。
又飲器,溺器也。《戰國策》:趙襄子殺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注:溺器。或曰酒器。
又受箭曰飲箭。郭璞《蛟贊》:漢武飲羽。
又《廣韻》於禁切,音蔭。以飲飲之也。《禮·檀弓》:酌而飲寡人。《左傳·昭二十六年》: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
又《莊子·則陽篇》:或不言而飲人以和。
《説文》:或作㱃。通作飲。互詳酉部酓字注。 [8]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96E;下:U+98F2) 字形對比(上:U+996E;下:U+98F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飠”3畫,第二筆㇖(橫鈎)、第三筆㇙(豎提)都一筆寫成。
【寫法】“飠”窄“欠”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欠”略低。“飠”,㇙(豎提)從橫中線起筆,與撇、㇖(橫鈎)相接點對齊。“欠”,首筆撇的撇尖伸向田字格中心,第三筆撇從“⺈”兩筆相接點下的橫中線起筆,撇向“飠”下。 [9]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0-11]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m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ə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əmx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m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ǐěm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em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em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əm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m
(參考資料:漢典 [12]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七寑
侵B

開口呼
全清
於錦切
ʔjem
去聲
五十二沁
侵B

開口呼
全清
於禁切
ʔjem
集韻
上聲
四十七𡪢(寑)

開口呼
全清
於錦切
ʔiem
去聲
五十二沁

開口呼
全清
於禁切
ʔiem
禮部韻略


上聲






於錦切



去聲






於禁切

增韻


上聲






於錦切



去聲






於禁切

中原音韻

上聲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iəm

去聲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iəm
中州音韻


上聲
尋侵






叶音上聲



去聲
尋侵






葉陰去聲

洪武正韻

上聲
二十寢


全清
於錦切
ʔiəm

去聲
二十沁


全清
於禁切
ʔiəm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12]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飲水”之“飲”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ẽ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ẽ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in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iaŋ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i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m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jɐm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jɐm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m
51
上聲
文讀
am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m
53
陰上
文讀
am
53
陰上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31
上聲
文讀
3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北片)
eiŋ
21
上聲
文讀
aiŋ
21
上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7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3]
  • 3.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60
  • 4.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04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56;1558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95
  • 7.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3]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12
  • 9.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8
  • 10.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8]
  • 11.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2299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3]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3
  • 14.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30-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