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類癌

鎖定
類癌是起源於胃腸道和其他器官的內分泌細胞低度惡性腫瘤,細胞多呈侷限性、浸潤性緩慢生長,儘管組織結構像癌,有惡變傾向,但較少發生轉移,故稱類癌。類癌是臨牀少見的疾病,其臨牀、組織化學和生化特徵可因其發生部位和內分泌細胞分泌活性因子不同而異,嚴重者可因分泌的5-羥色胺(5-HT)、激肽類、組胺等生物學活性物質,引起血管運動障礙、胃腸症狀、心和肺病變等類癌綜合徵。類癌多從黏膜層的下部發生,可發生於食管到直腸的任何部位,發生頻率依次為:闌尾遠端、闌尾其他部位、小腸、直腸、胃和十二指腸,食管罕見。約10%的類癌見於支氣管、胸腺、甲狀腺、卵巢、宮頸和睾丸。
中醫病名
類癌
常見發病部位
食管到直腸的任何部位
常見病因
部分類癌與遺傳有關。
常見症狀
中晚期可出現皮膚潮紅,性腹部絞痛、腸鳴,發作性哮喘等。

類癌病因

類癌的病因尚不明確,部分類癌與遺傳有關。發生類癌的內分泌細胞可從細胞外攝取胺前體,並通過細胞內氨基脱羧酶的作用,使胺前體形成相應的胺(如多巴胺、5-羥色胺等)和多肽激素,引起血管運動障礙、胃腸症狀、心臟和肺部病變等類癌綜合徵。

類癌臨牀表現

早期患者多無症狀,中晚期可出現以下症狀。
  1. 皮膚潮紅:見於90%以上患者,為主要臨牀表現。多為面頸部皮膚呈鮮紅色的發作性改變。開始僅持續10~15分鐘,可伴發熱、流淚等,數週1次,以後可增加至每天數次,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可達幾小時。
  2. 胃腸道症狀:見於約80%患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腹部絞痛、腸鳴,可有發作性水樣瀉,裏急後重感等。腹瀉每天次數不等,最多可達二三十次。腸蠕動增快、增強,腫瘤或腸壁纖維化繼發不完全性腸梗阻。
  3. 呼吸道症狀:發作性哮喘,肺部有哮鳴音,喘息發作與5-HT及組胺等有關。
  4. 心血管症狀:11%~60%患者併發類癌性心臟病,其特徵是心內膜和瓣膜出現沉積物,多發生於右心,引起嚴重的三尖瓣反流。多見右心增大,可聞及瓣膜損害的相應器質性雜音。可有頸靜脈怒張。可出現心肌纖維化、縮窄性心包炎;類癌性心臟病患者常因右心受累而表現出以水腫為主要表現的右心功能不全,左心受累較少。
  5. 其他:如多汗、血管神經性水腫、情緒異常等。

類癌檢查

1.5-HT測定
類癌綜合徵患者血清5-HT含量常明顯升高,多為83~510μmol/L(正常參考值為11~5lμmol/L)。
2.5-羥吲哚乙酸(5-HIAA)測定
5-HIAA是5-羥色胺在體內的代謝產物。類癌綜合徵患者尿中5-HIAA排出增多,往往超過78.5μmol/24 h,一般在156.9~3138μmol/24h(正常值<47.1μmol/24 h)。24小時尿中5-羥吲哚醋酸排出量波動很大,而且受食物的影響。如進食馬鈴薯、香蕉菠蘿後,尿中5-羥吲哚醋酸排出量增加,因此需反覆多次檢測尿診斷才較可靠。
3.影像學檢查
多數瘤體較小,X線檢查、內鏡檢查均不易發現腫瘤。對於較明顯的病變,鋇餐、內鏡或CT可發現黏膜增厚、黏膜下層團塊或管腔狹窄。內鏡超聲比傳統B超檢查明顯提高胃腸道腫瘤檢出率,甚至可發現腸壁中2~3 mm的微小腫瘤。MRI與CT相比未見明顯優勢。
4.間碘苄胍(MIBG)掃描
55%~70%,特異性95%。
87%的類癌有生長抑素受體表達,因此近年發展了SRS技術進行類癌的定位診斷。實際上該法適用於多種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
對在高度懷疑為類癌,而尿5-羥吲哚醋酸排出量不增加者,可作激發試驗。試驗方法為先以5%葡萄糖500ml靜脈點滴,每半分鐘測血壓、脈搏1次,待血壓及脈搏穩定後,以1μg的腎上腺素靜脈推注,若無反應,可每隔15分鐘加1μg,直到有反應出現。但每次最大的劑量不得超過15μg,用15μg仍無反應時,此試驗即不再進行。激發試驗可以引起嚴重的低血壓支氣管痙攣,作此試驗應特別慎重。

類癌診斷

內鏡下可見隆起性腫物,表面光滑,其上黏膜多無異常,質硬,類似息肉,呈黃色或灰白色,提示發生類癌的可能;血清5-HT含量達到83~510μmol/L,以及病理學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發現類癌特徵可明確診斷。

類癌鑑別診斷

需與以下疾病鑑別。
  1. 更年期皮膚潮紅:是一種持續時間較久的皮膚潮紅,但多不嚴重,有皮膚髮熱感。無皮膚髮紺,亦無腹痛、腹瀉、喘息等症狀。
  2. 神經性水腫:因受各種刺激後突然發生的軟組織限局性水腫。為一種過敏性血管神經性水腫,常發生於面部、口唇、眼瞼,亦可發生在口腔及咽喉;喉頭水腫嚴重者可引起窒息。
  3. 全身性肥大細胞增多症:因其產生組胺增多,引起皮膚潮紅,皮膚黏膜可出現紅斑,也可有蕁麻疹樣改變。持續時間較久,可發生腹瀉。當皮膚潮紅時,血中組胺增加。
  4. 不伴有皮膚潮紅的腹瀉: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相鑑別,如胃泌素(促胃液素)瘤可以引起潰瘍病及腹瀉。
  5. 心內膜病變:類癌引起的心臟三尖瓣病變,需與風濕、右心室乳頭肌功能障礙、感染性心內膜炎相鑑別。

類癌治療

  1. 手術治療:適用於沒有轉移的類癌。發生在闌尾、支氣管、卵巢的類癌可手術治療。在腸道者若已引起腸梗阻、腸套疊,即使已有轉移,也需進行手術治療。症狀較重者,用內科治療方法效果不好時,可將腫瘤切除,雖然不能治癒,但亦可在較長時間內使症狀緩解。腫瘤直徑<lcm者內鏡下治療,1~2cm者局部切除,>2cm者擴大手術切除範圍。伴肝轉移者切除原發灶時行肝葉切除或轉移瘤切除。不能切除者做肝動脈插管栓塞或灌注。
  2. 化學治療:適用於轉移者,常用藥物有氟尿嘧啶(FU)、鏈佐星、達卡巴嗪、多柔比星、依託泊苷、順鉑等。但化療效果有限。
  3. 生物治療:干擾素有一定療效,常用干擾素α。類癌綜合徵可單獨使用生長抑素類似物(如奧曲肽)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改善生化指標,但抗腫瘤增殖作用不明顯。對伴有轉移的消化道類癌,聯合應用手術減瘤術和長效生長抑素類似物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4. 靶向藥物治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5. 靶向放射治療:伴有轉移的消化道類癌,也可利用放射性核素(主要為111In、90Y、177Lu) 標記的生長抑素類似物,進行多肽受體靶向放射治療。

類癌預後

消化道類癌的預後較好,轉移情況取決於腫瘤的大小,<1cm的腫瘤發生轉移的概率為2%,1~2cm的腫瘤轉移率是50%,>2cm的腫瘤轉移率達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