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光嗣

鎖定
韓光嗣(?-926年),南陽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官員。 [1] 
韓光嗣,曾任秘書少監淄青觀察支使。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因涉及青州王公儼叛亂,受牽連被殺,家族亦受牽連,其子韓熙載南奔投吳。 [3-4] 
全    名
韓光嗣
別    名
韓叔嗣(《資治通鑑》中記錄為叔嗣) [3]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926年
最高官職
平盧留後
本    名
韓光嗣
籍    貫
南陽

韓光嗣人物生平

韓光嗣所在的韓氏一族,在先秦時期居於南陽(即今河南濟源縣、淇縣之間)。晉朝末年為避戰亂,遷居到昌黎(今遼寧義縣),與唐朝文學家韓愈可能為同宗。 [1] 
韓光嗣在後唐莊宗時期曾任秘書少監淄青觀察支使,出仕於青州指揮使王公儼麾下。同光四年(926年)初,其子韓熙載進士第。同年二月,爆發了鄴都兵變。莊宗李存勖宿將李嗣源率大軍征討。平盧節度使符習亦率藩鎮軍出擊,還沒有到達鄴都,李嗣源的軍隊就發生兵變。隨後,李嗣源的部下與鄴都亂兵聯合,擁立李嗣源為主,符習亦投靠李嗣源。當時鎮守在青州的平盧監軍楊希望得知符習投靠李嗣源,欲誅殺其親眷,反被指揮使王公儼用計誅殺,王公儼趁機佔據青州。 [6]  王公儼宣揚青人不喜符習之嚴急,不欲符習復來,因自求為節度使。留守在青州的平盧軍共同推舉韓光嗣為平盧留後。四月,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李嗣源率軍進京師洛陽,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7-8]  李嗣源未準王公儼所請,外放其為登州刺史。王公儼藉口將士挽留,拒不受命。李嗣源遂遣天平節度使霍彥威移鎮平盧。霍彥威率大軍進屯淄州,準備進攻青州,王公儼自知不敵,心中畏懼,才勉強前往登州。 [1]  [2]  [5] 
這年七月,霍彥威進駐青州,並派兵追趕誅殺王公儼及其親族。參與此事的其他將士也同時被斬首,其中包括被平盧軍推為平盧留後的韓光嗣,這一事件亦株連了整個韓氏家族。韓熙載為了避禍就偽裝成商賈,經正陽(今屬安徽潁上縣)渡過淮河,南奔楊吳 [3] 

韓光嗣人際關係

祖父:韓均太僕卿
父親:韓殷侍御史
兒子:韓熙載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
孫子:韓疇、韓伉、韓佩、韓份、韓儼、韓侹、韓儔、韓俛
(參考資料 [4] 
參考資料
  • 1.    陳敏著,李煜 問君能有幾多愁,團結出版社,2020.02,252-253.
  • 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五》:王公儼既殺楊希望,欲邀節鉞,揚言符習為治嚴急,軍府眾情不願其還。習還,至齊州,公儼拒之,習不改前。公儼又令將士上表請己為帥,詔除登州刺史。公儼不時之官,託雲軍情所留,帝乃徙天平節度使霍彥威為平盧節度使,聚兵淄州,以圖攻取,公儼懼,乙未,始之官。
  • 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五》:丁酉,彥威至青州,追擒之,並其族黨悉斬之,支使北海韓叔嗣預焉。其子熙載將奔吳,密告其友汝陰進士李谷,谷送至正陽,痛飲而別。
  • 4.    《全唐文》卷886《唐故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昌黎韓公墓誌銘 》:公諱熙載,字叔言,其先南陽人。傳稱武王之穆,詩美韓侯受命,晉以六卿升降,漢以三傑重輕。至東晉末,徵西從事延之,以忠義之節,踐艱屯之運,避亂遠徙,遂家昌黎。餘慶流光,最為繁衍。曾祖均,太僕卿。祖殷,侍御史。考光嗣,秘書少監淄青觀察支使,故又為齊人……長子疇,為奉禮郎,早卒。次子伉,為校書郎,聰慧夙成,無忝世德。次曰佩、曰份、曰儼、曰侹、曰儔、曰俛。
  • 5.    《新五代史·卷第二十六》:趙在禮作亂,遣習以鎮兵討賊。習未至魏,而明宗兵變,習不敢進。明宗遣人招之,習見明宗於胙縣,而以明宗舉兵不順,去就之意未決,霍彥威紿習曰:“主上所殺者十人,公居其四,復何猶豫乎?”習意乃決。平盧監軍楊希望聞習為明宗所召,乃以兵圍習家屬,將殺之。指揮使王公儼素為希望所信,紿希望曰:“內侍盡忠朝廷,誅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變,習家不足慮也。”希望信之,乃悉分其兵守城,公儼因擒希望斬之,習家屬由是獲免。而公儼宣言青人不便習之嚴急,不欲習復來,因自求為節度使。
  • 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四》:二月……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聞亂,衣不及帶,逾垣而走,暉追及,曳其足而下之,示以二首,在禮懼而從之。亂兵遂奉以為帥,焚掠貝州……癸巳,賊入鄴都……帝乃命歸德節度使李紹榮將騎三千詣鄴都招撫,亦徵諸道兵,備其不服……李紹榮討趙在禮久無功……甲寅,命嗣源將親軍討鄴都……三月……壬戌,李嗣源至鄴都,營於城西南;甲子,嗣源下令軍中,詰旦攻城……詰旦,亂兵逼中軍,嗣源帥親軍拒戰,不能敵,亂兵益熾……因擁嗣源及李紹真等入城,城中不受外兵,皇甫暉逆擊張破敗,斬之,外兵皆潰。趙在禮帥諸校迎拜嗣源……平盧節度使符習將本軍攻鄴都,聞李嗣源軍潰,引兵歸;至淄州,監軍使楊希望遣兵逆擊之,習懼,復引兵而西。青州指揮使王公儼攻希望,殺之,因據其城。
  • 7.    《舊五代史·卷第三十四》:乙丑,車駕發京師。戊辰,遣元行欽將騎軍沿河東向。壬申,帝至滎澤,以龍驤馬軍八百騎為前軍,遣姚彥温董之。彥温行至中牟,率所部奔於汴州。時潘瑰守王村寨,有積粟數萬,亦奔汴州。是時,李嗣源已入於汴。帝聞諸軍離散,精神沮喪,至萬勝鎮即命旋師。……初,帝東出關,從駕兵二萬五千,及復至汜水,已失萬餘騎。……丙子,樞密使李紹宏與宰相豆盧革、韋説會於中興殿之廊下,商議軍機,因奏:“魏王西征兵士將至,車駕且宜控汜水,以俟魏王。”從之。午時,帝出上東門親閲騎軍,誡以詰旦東幸,申時還宮。四月丁亥朔,車駕將發京師,從駕馬軍陳於寬仁門外,步兵陳於五鳳門外。帝內殿食次,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自本營率所部抽戈露刃,至興教門大呼,與黃甲兩軍引弓射興教門。帝聞其變,自宮中率諸王近衞御之,逐亂兵出門。既而焚興教門,緣城而入,登宮牆歡噪,帝御親軍格鬥,殺亂兵數百。俄而帝為流矢所中,亭午,崩於絳霄殿之廡下。
  • 8.    《舊五代史·卷第三十五》: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興聖宮赴西宮,文武百僚縞素於位,帝服斬衰,親奉攢,塗設奠,哭盡哀,乃於柩前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