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面(拼音:mià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周圍的線條模擬臉的輪廓,中部是“目”。“面”的本義是“臉”。由人的臉引申指事物的外表。由面的朝向引申指事物的各個部分、不同側面。又引申為“面向”“朝向”。面又用作幾何學概念。面也指像平面的事物,用作量詞。 [3] 
漢字簡化以前,“臉面”的“面”寫作“面”,而“麪粉”的“面”寫作“麵”,又寫作“麪”。簡化以後均寫作“面”。 [3]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7] 
中文名
拼    音
miàn
繁    體
麵(麪粉、藥面、麪條)
部    首
面、一 [4] 
五    筆
DMJD [1] 
倉    頡
MWSL [1] 
鄭    碼
GJKD [1] 
筆    順
橫、撇、豎、橫折、豎、豎、橫、橫、橫 [4] 
字    級
一級(編號:1455)
平水韻
去聲·十七霰 [5] 
總筆畫
9+0、1+8
四角碼
1060₂
統一碼
9762 [1] 
筆順編號
132522111
注音字母
ㄇㄧㄢˋ [1] 
造字法
象形字或指事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靣、𡇢、𠚑、*麪、麫、麪、𪋽

文字源流

【甲組】“面”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面”字形演變流程圖 [22]
面字甲骨文作甲組圖1,在“”字的外圍加一個框,表明那個範圍內是人的面部。古人之所以用這兩個構件造字,可能是因為眼睛是面部最引人注意的器官。戰國竹簡作甲組圖3、4,省去了大半個框。面部在人頭上,篆文把目字改為𦣻(首)作圖5,把整個人頭都框進去了。漢隸有的作圖7,與篆文同構;有的作圖10,外框多了兩畫;又作圖11,目字變形,是楷書的直接來源。 [22] 
“面”本義指整個面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臉”。由面部縮小指面色。面在人頭的一邊,事物的邊就用面字表示。如東面、西面等,都與中相對,所以沒有中面。又如四面八方、兩面性。
人與人交談通常是兩張面孔對着,注視對方。面字表示狀態的“當面”即對着面這一意義就產生出來了。如面談、面議。面字由名詞用作動詞,義為朝着、向着、對着。如面對、面壁。
人面基本上是平的,並有一定範圍。擴大表示其他只有長寬沒有厚度的平面。幾何學上的面積指平面的範圍。
面在人頭一邊的表層,泛指物體的表面。如地面、路面、桌面等。某些物體安在另一物體的表面,引申為動詞,相當於鋪上,如面土、面沙、面磚、面石板等。 [23-24]  [25] 
【乙組】“麪(麵)”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麪(麵)”字形演變流程圖
表示糧食的“面”,漢字簡化前寫作“麵”。“麵”是形聲字,“麥”作形旁表義,“面”作聲旁表音。“麵”與“面”意義上本來毫無瓜葛。“麵”的本義是“麪粉”。《説文解字》“麵”作“麪”,解釋是“麥屑末也”,麥屑末,指的就是麥子磨的麪粉,所以“麵”字從麥。後來引申指各種麪食尤其是麪條。“麵粉”強調的是小麥磨成粉之後的粉狀特徵,“麵條”是由麵粉和水加工而成的麵食。二者的共同特徵就是都可食用。推而廣之,所有可食用的粉狀物都可稱為“麵兒”,如藥麵兒、胡椒麵兒、細麵兒等。因“面”與“麵”同音,“面”字形簡單,
至元代,就已經出現有用“面”代替“麵”字。漢字簡化後,“麵”和“面”合併為一字,但是二者畢竟是來源不同的。“面子”“臉面”中的“面”,繁體文本中不能寫成“麵”。 [24]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iàn
名詞
臉;頭的前部。
face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魯迅《彷徨‧傷逝》:“況且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
《易‧革卦》:“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面具;面色;面神經面不改色
面具;假面。

《晉書‧朱伺傳》:“夏口之戰,伺用鐵面自衞。”
《舊唐書‧音樂志二》:“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

前;面前。

《尚書‧顧命》:“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
《儀禮‧士相見禮》:“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於面,左頭如麛執之。”

幾何學上指一條移動所形成的軌跡,有長,有寬,沒有厚。
surface
《墨子‧大取》:“方之一面,非方也。”
平面;斜面切面;面積
物體的表面或某些物體上部的一層。
surface;
top;face
《墨子‧備城門》:“客馮面而蛾傅之。”孫詒讓間詁:“面,謂城四面。”
潘漠華《鄉心》:“鞋面是有點破了。”
鏡面;桌面;地面;水面
物體露在外面的一層或紡織品的正面(和“背”“裏”相對)。
outside
《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三年》:“隋主患之,更鑄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
被面;鞋面
方面;部位。
side;aspect
《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但我們這面,亦頗有新作家出現。”
正面;側面;反面;全面;面面俱到
古代秦國法律術語。指陪同秦使的他國儀仗人員。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津答問》:“可(何)謂‘篋面’?‘篋面’者,耤(藉)秦人使,它邦耐吏、行旞與偕者,命客吏曰‘篋’,行旞曰‘面’。”

糧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麥磨成的粉。
flour
唐·張説《奉和喜雪應制》:“積如沙照月,散似面從風。”
魯迅《野草‧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
麪粉;麪包;豆麪;玉米麪
粉末。
powder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穀》:“《蜀志記》曰:莎樹出面,一樹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
《宋史‧五行志四》:“嘉佑七年三月,彭城縣白鶴鄉地生面。”
藥面;胡椒麪
麪條
noodles
《南史‧夷貊傳下‧高昌國》:“備植九穀,人多噉面及牛羊肉。”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拜河台的大壽……磕了三個頭,吃了一碗麪,便匆匆的謝委稟辭,上任而去。”
掛麪;切面;湯麪
動詞
見面;露面。
meet
《左傳‧昭公六年》:“固請見之,見,如見王,以其乘馬八匹私面。”
《禮記‧聘義》:“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
面世;謀面;見字如面
謂神色表現在臉上。

《荀子‧大略》:“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

向着;對着。
face
《易‧説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魯迅《華蓋集續編‧記念劉和珍君》:“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面壁;背山面水
向上。

《儀禮·大射》:“司射猶袒決遂,左執弓,右執一個,兼諸弦面鏃適次,命拾取矢如初。”

鋪;攤。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青草面着這麼柔軟的寢牀,楊柳張着那麼輕輕的羅帳。”

砌。

明·徐弘祖《題小香山梅花堂》詩序:“堂後削石為壁,刓石為池,面石為軒。”

背,相背對。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

形容詞
指某些食物澱粉含量多口感綿軟。

宋之的《草地頌歌》:“戰士們種馬鈴薯,收穫季節用不着試,保準又甜又面。”

副詞
當面;親自(做)。
personally;
directly
《史記‧商君列傳》:“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
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又欲面言事,上書求詔徵。”
面談;面試;面議;面呈
量詞
表示物體的數量。多用於扁平的或能展開的物件。

《隋書‧禮儀志三》:“後齊定令,親王、公主、太妃、妃及從三品已上喪者,借白鼓一面,喪畢進輸。”
《水滸傳》第二二回:“且叫取一面枷來釘了,禁在牢裏。”

用於會見的次數。

《水滸傳》第三三回:“今日天賜,幸得哥哥到此,相見一面,大稱平生渴仰之思。”
用於事物的一個方面。


後綴
方位詞後綴。

《墨子‧備城門》:“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摶,毋前面樹。”
上面;下面;前面;後面;北面;裏面
miǎn
動詞
通“湎”。沉迷於酒。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三禁》:“剛強而虎質者丘,康沈而流面者亡。”

通“勔”。勉勵

《尚書·召誥》:“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近義辨析

面—臉
現代説的“臉”,古代叫“面”。“臉”產生於中古,原指兩頰的上部、搽胭脂的部位。讀jiǎn。後來詞義擴大,才指整個面部,在口語中代替了“面”。 [2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面部】彌箭切(miàn)
(面)顔前也。從𦣻,象人面形。凡面之屬皆從面。 [10] 
【卷五】【麥部】彌箭切(miàn)
(麪)麥末也。從麥丏聲。 [9] 

説文解字注

【卷九】【面部】
(面)顏前也。顏者,兩眉之中間也。顏前者,謂自此而前則為目,為鼻,為目下,為頰之間,乃正鄉人者,故與背為反對之偁。引伸之為相鄉之偁,又引伸之為相背之偁。《易》“窮則變,變則通”也。凡言面縛者,謂反背而縛之。偭從面。
從𦣻,象人面形。謂囗也,左象面。彌箭切,十四部。 [11] 
【卷五】【麥部】
(麪)麥㞕末也。㞕字依《類篇》補。末者,㞕之尤細者。《齊民要術》謂之“勃”,今人俗語亦云麪勃勃,取蓬勃之意,非白字也。《廣雅》“𥽘謂之麪。”《篇》、《韻》皆雲:“䴲,麪也。”䴲即末也。末與麪為雙聲,𥽘與麪為疊韻。
從麥,丏聲。彌箭切,十二部。 [12] 

廣韻

彌箭切,去線明 ‖ 面聲元2部(miàn)
面,向也。前也。《説文》作𡇢,顔前也。俗作靣。彌箭切。二。
莫甸切,去霰明 ‖ 丏聲元2部(miàn)
麪,束晳。《麪賦》雲:“重羅之麪,塵飛雪白。”莫甸切。八。
麵,上同。 [27] 

康熙字典

【戌集中】【面部】面;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竝彌箭切,音偭。《説文》:本作𠚑,顏前也。從𦣻,象人面形。《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又見也。《禮·曲禮》: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注: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色安否。《儀禮·聘禮》:𢷤者出請事,賔面如覿幣。注:面,亦見也。《周禮·秋官·司儀》:私面。注:私覿也。
又向也。《書·周官》:不學牆面。疏:人而不學,如面向牆。《禮·曲禮》: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又《玉藻》:唯君面尊。注:面,猶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面朝後市。
又《廣韻》:前也。《儀禮·士冠禮》:覆之面葉。注:面,前也。
又《韻會》:方面,當四方之一面也。《書·顧命》: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周禮·冬官考工記》:或審曲面勢。注: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勢之宜。《史記·留侯世家》: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又《韻會》:相背曰面。《史記·項羽紀》: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視也。《前漢·項羽傳》注:師古曰:如淳説非也。面謂背之,不面向也。面縛亦謂反背而縛之,杜元凱以為但見其面,非也。
又《前漢·張敞傳》:自以便面拊馬。注:師古曰:便面,扇之類也。亦曰屏面。 [13] 
【亥集下】【麥部】麵;康熙筆畫:20;部外筆畫:9
《正字通》:俗麪字。《齊書·禮志》:永明九年正月詔,太廟四時祭,薦宣皇帝麵起餅。 [14] 
【亥集下】【麥部】麪;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4
《廣韻》彌箭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並音眄。《説文》:麥末也。束析《麪賦》:重羅之麪,塵飛雪白。《玉篇》:蜀以桄榔木屑為麪。《廣雅》:𥽘,謂之麪。別作麵,非是。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面字書寫筆順 面字書寫筆順
“丆”窄“囬”寬。“丆”橫筆居上居中,短撇從豎中線起筆。“囬”,㇕(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方,較上橫寬;框內兩豎分列豎中線左右。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an
王力系統
m
ǐan
m
ian
董同龢系統
m
juæn
周法高系統
m
jiwan
李方桂系統
m
jianh


jian


ian


j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ɛn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ɛn

m
ien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æn

m
iɛn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æn

m
iɛn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iän

m
ien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ɛn

m
i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8-2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三線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彌箭切
mjæn
去聲
三十二霰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莫甸切
miɛn
集韻
去聲
三十三線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彌箭切
mjæn
去聲
三十二霰

開口呼
四等
次濁
眠見切
mɛn
禮部韻略


去聲





彌箭切

增韻


去聲





彌箭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先天

齊齒呼

次濁

miɛn
中州音韻
面、麵


去聲
先天





忙徧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一霰


次濁
莫見切
mien
分韻撮要
面、麵

陽去
第一先蘚線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17]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5-01-1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5-08]
  • 3.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466-467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35
  • 5.    平水韻 十七霰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5-0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2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03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687;490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2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16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419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0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374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14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13
  • 16.    面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17.    麵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18.    麵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19.    面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20.    麵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21.    面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08]
  • 2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84
  • 23.    何金松編著.人類畫廊[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46-48
  • 24.    劉悦著.漢字中的生活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32-36
  • 25.    吳正格著. 解字説食[M]. 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 2017.05:256-259
  • 2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437
  • 27.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08-4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