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面神經

鎖定
面神經是人體中居於骨管中最長的腦神經,也是最容易發生麻痹的神經 [5] 
面神經是混合神經,由運動纖維、感覺纖維和副交感纖維組成 [2]  。運動纖維起自位於橋腦尾端腹外側的面神經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瞼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頸闊肌等。味覺纖維起自膝狀神經節,支配舌前2/3的味覺。少數感覺纖維傳遞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膚、淚腺、唾液腺和口腔的一部分粘膜的一般感覺。副交感纖維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的分泌。
中文名
面神經
外文名
facial nerve [1] 
分    屬
第七對腦神經
組    成
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功    能
支配面部表情肌等
面神經麻痹
分為中樞型和周圍型

面神經概述

為第7對腦神經,大部是運動纖維,小部為副交感及感覺纖維。神經出腦橋後,與聽神經在內耳道一起行走,出內耳道後進入面神經管,再由莖乳孔出顱,然後在二腹肌後腹與外耳道軟骨之間向前越過莖突、面後靜脈和頸外靜脈進入腮腺峽部,自出莖乳孔至腮腺間距離約為2cm。進入腮腺後先分上、下主幹,再分出5個分支,即顳支、顴支、頰支(又分為上、下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面神經麻痹時,其支配的表情肌喪失功能,出現面癱症狀(見“面神經癱瘓”)。面神經的副交感及感覺纖維司舌前2/3的味覺和淚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
面神經管:
系面神經從內耳道底至莖乳孔出顱時所經過的骨性管道。此管道鄰接內耳與鼓室,故中耳炎、乳突炎或手術時易引起該神經損害;亦由於面神經管狹細,因此當寒冷、風濕、輕度水腫滲出即可使面神經受損,而發生面肌癱瘓。
(圖冊“面神經”參考資料: [1]  [3]  [5] 
面神經

面神經功能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併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併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面神經纖維成分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①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 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后的節後纖維分佈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 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巖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佈於舌前2/3粘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幹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運動纖維由位於腦橋下部腹外側的運動核發出,在腦橋尾端-側面穿出腦幹,走向外前方,在聽神經的上面進入內聽道,然後經鼓室內側的面神經管、莖乳孔出顱腔,再穿過腮腺分出若干周圍支到面部肌肉。在面神經管段還發出分支到鐙骨肌。在頸乳孔與腮腺之間發出分支供應枕肌、耳後肌羣、莖舌骨肌和二腹肌後腹。面神經核的上部受到雙側皮質延髓束的支配,下部僅受到對側皮質延髓束的支配。 [2] 
感覺纖維來自面神經管中的膝狀神經節,周圍支與運動纖維伴行走向後外側,在接近莖乳孔處離開面神經管,稱為鼓索神經,向前穿過鼓室,附於下頜神經的舌神經,支配舌前2/3的味覺。中樞支進入延髓的孤束核。更換神經元后發出纖維經對側內側丘繫到丘腦,然後投射到中央後回下緣、外側裂上方的味覺中樞。 [2] 
副交感神經纖維主要起源於腦橋下部的上涎核,經過中間神經、膝狀神經節、鼓索,終止於頜下神經節,支配頜下腺、舌下腺及口腔和舌部的黏液腺。另外部分來自第四腦室底部核羣的副交感纖維,經過中間神經、膝狀神經節、巖淺大神經,終止於蝶齶神經節,節後支通過三叉神經的上頜支和眼支,支配淚腺 [2] 

面神經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根,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4]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衝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巖大神經,也稱巖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4]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佈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佈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4]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1.運動神經核上段 運動神經核上段(supranuclear segment)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 運動神經核段(nuclear segment)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 小腦腦橋角段(cerebellopontine segment)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展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段 內耳道段(internal auditory canal 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門進入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 迷路段(labyrinthine 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入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genicu1ate ganglion)。此段最短,長2.25mm~3mm。
6.鼓室段 鼓室段(tympanic segment)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達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
7. 錐段 錐段(pyramid segment)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傳統上常將錐段劃入鼓段。
8. 乳突段 乳突段(mastoid segment)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 顳骨內面神經全長約為30mm;其中自膝神經節到錐隆起長約11mm,自錐隆起到莖乳孔長約16mm。
9.顳骨外段 顳骨外段(extratemporal segment)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耳後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等小分支。面神經的終末支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岬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佈於面部表情肌羣。 [4] 

面神經檢查法

面肌檢查要先觀察兩側額紋有無消失,眼裂有無增寬,鼻唇溝有無變淺,然後請患者做皺額、皺眉、閉眼、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觀察兩側運動是否對稱,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了一側。檢查味覺時,囑患者伸舌,用棉籤蘸不同味覺的物質塗於一側2/3舌面,兩側對比檢查。

面神經臨牀意義

面神經麻痹分為中樞型和周圍型。
1.中樞型:為核上組織(包括皮質、皮質腦幹纖維、內囊、腦橋等)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痹。從上到下表現為鼻唇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側,即癱瘓面肌對側),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見於腦血管病變、腦腫瘤和腦炎等。
2.周圍型:為面神經核或面神經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同側全部面肌癱瘓,從上到下表現為不能皺額、皺眉、閉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溝變淺,不能露齒、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對側,即癱瘓面肌對側)。多見於受寒、耳部或腦膜感染、神經纖維瘤引起的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此外還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
參考資料
  • 1.    丁文龍,劉學政. 系統解剖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
  • 2.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 實用外科學 上 第4版[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7.
  • 3.    The 12 Pairs of Cranial Nerves  .Earth's Lab[引用日期2023-01-08]
  • 4.    張曉峯. 神經外科疾病診治技術[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22-23.
  • 5.    田勇泉.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3: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