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目(拼音:m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目的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邊輪廓像眼眶,裏面像瞳孔。本義指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動詞。由眼睛又引申為孔眼。目也指從大項分出來的小項,或按順序開列的目錄、名目,又指事物的名稱。
目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05 [3]  。用目作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視覺器官有關,如:眼、睛、瞳、盲;一類與視覺有關,如:看、盯、睹、瞥、瞻、矚。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HHHH [4] 
倉    頡
BU [4] 
鄭    碼
LA [4]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橫
字    級
一級(0236) [1] 
平水韻
入聲一屋 [5] 
注音字母
ㄇㄨˋ
異體字
𡇡、𥃦、𥆤
總筆畫
5+0
四角號碼
60101
統一碼
基本區-76EE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商代甲骨文(圖1、2)的“目”是根據人的眼睛形狀創造而來的。眼睛形狀多為橫向,也有的是斜向。眼珠內或添一點表示瞳孔,如圖1。西周金文與甲骨文大致相同,字形一般為橫向,無瞳孔(圖3)。戰國時的主要變化是將原來橫向的目變為豎向的目,橢圓的眼眶為平行對稱的方框取代,眼珠變成兩橫,脱離了象形變成筆劃,是為主流變化(圖4)。其他的主要是詭異寫法,帶有六國文字開放、草率、新奇的特徵。《説文解字》小篆(圖7)據主流變化整理。隸書(圖8、9)、楷書筆勢化,形體漸漸變得方正。 [2] 
從字形可以看出,“目”的本義就是指人的眼睛,這方面的詞語很多,如“目光”“目力”“目不暇接”“目不斜視”“怒目而視”等。到中古之後,“眼”逐漸取代了“目”,用以指代整個眼器官。
眼睛的作用,是可以觀察外物,故目又指看、注視,如“注目”。這在古文中以單音節的形式出現的比較多,成語有“目無全牛”“一目十行”“一目瞭然”等。由用眼睛看清楚,再引申為視力、視野,如“極目四望”“欲窮千里目”等。現代漢語有雙音詞目的、目標,其中“目”也是眼睛“的”是箭靶子,“標”是標記,“的”與“標”都要用眼睛看,故稱為目的、目標。
“目”,又引申指外形上類似於人的眼睛形狀的孔、眼等,具體指像“網眼”一類的東西。如成語有“綱舉目張”,這裏的“目”就指網眼,常用來比喻只要抓住主要的東西。又因為網眼是以一定的數目、條理編織成的,作為一個大項中的小項,又有“條目”“數目”“項目”“目次”等引申義。這類詞語還有很多,如“書目”“節目”“賬目”“科目”“子目”等。 [16-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眼睛,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
eye
王充《論衡·命義》:“非正色目不視,非正聲耳不聽。”
目光;注目;耳聰目明;歷歷在目;
〈文言〉目光;眼力。
eye-sight
《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

〈文言〉看法。

北史·李彪傳》:“天下改目,貪暴斂手。”

網眼;孔眼。
mesh
漢·桓寬《鹽鐵論·詔聖》:“夫少目之罔不可以得魚,三章之法不可以為治。”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得鳥者羅之一目,而一目之羅無時得鳥矣。”
大項之中再分的小項。
item
論語·顏淵》:“請問其目。”
明·何景明《贈向先生序》:“君子之治也,設其綱紀,而有其目,與民守之。”
條目;要目;項目
目錄。
catalogue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峯》:“希由店友便中來取,草目附呈。”
編目;書目;總目;篇目
標題;名稱。

後漢書·襄楷傳》:“上其師幹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題目;名目
首領;頭目。
chieftan
清·魏源《道光洋艘徵撫記上》:“我守兵炮沉其數小舟,傷其洋目、洋兵數十。”

圍棋比賽計算勝負的單位。參看義項“圍棋術語”。



生物分類系統的第四級,在綱以下,科以上。
order

動詞
〈文言〉觀看;注視。
look;regard
左傳·宣公十二年》:“目於眢井而拯之。”
韓愈《送陳秀才彤序》:“吾目其貌,耳其言,因以得其為人。”
一目瞭然;一目十行
〈文言〉看待;看作。
treat with;
regard as
白居易《不出門》詩:“不知天壤內,目我為何人?”

〈文言〉用眼色表態示意。

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數目項王。”

〈文言〉品題;品評。

《後漢書·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

〈文言〉稱作。

《穀梁傳·隱公元年》:“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之為冶泉祠。”

量詞
物質粒度或網孔大小的單位。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上】【目部】莫六切(mù)
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屬皆從目。
𡇡,古文目。
【註釋】①重:音chóng [9] 

説文解字注

“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注:象形,總言之。嫌人不解二,故釋之曰:重其童子也。《釋名》曰:瞳,重也。膚幕相里重也。子,小偁也,主謂其精明者也。或曰眸子。眸,冒也。相里冒也。按人目由白而盧,童而子,層層包裹。故重畫以象之,非如項羽本紀所云重瞳子也。目之引伸為指目、條目之目。莫六切。三部。
“古文目”注:口象面,中象眉目。江沅曰:外象匡。內象睫目。 [10] 

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部】目;部外筆畫:0
古文:𡇡、𥃦、𥆤
《唐韻》《集韻》《韻會》竝莫六切,音牧。《説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説卦離為目。注: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書·舜典》:明四目。注: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注: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注:謂稱鄭伯。
又條目。《論語》:請問其目。注:條件也。《前漢·劉向傳》:校中秘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為己目。注:命品藻為題目。《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為盛。
又黃目,周彝名。《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注: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元和地誌》:上有兩峯,峯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目州隸隴右道。
又姓。《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葉莫筆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11] 

近字辨析

目、眼
在上古,目、眼意思不同,“目”包括眼珠和眼眶在內的整個器官,“眼”指眼珠,不含眼眶等眼附器。後來目和眼都可以指眼睛。現代漢語中,眼可以單説,目不單説,只用在合成詞和成語裏面,如:目光、目力、目不識丁。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目”字書寫演示 “目”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目”,框中兩短橫楷體都不與右側豎筆相接。
【寫法】❶“目”居中間部位。❷框內兩短橫分寫在橫中線上下。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王力系統
m
ǐuk
董同龢系統
m
jok
周法高系統
m
jəwk
李方桂系統
m
jəkw
西漢



東漢





jok


jo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jwok
北魏後期北齊

juk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uk
擬音/王力系統

m
ǐuk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uk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uk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uk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ok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濁
莫六切
mjuk
集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濁
莫六切
miuk
禮部韻略


入聲






莫六切

增韻


入聲






莫六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m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暮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次濁
莫卜切
mu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六東董凍篤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o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m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moʔ
23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mo
212
陽入

mu
212
陽入
舊讀
湘語
長沙
m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m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muk
1
陰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muk
5
陽入
粵語
廣州
mʊ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mʊ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ɔk
5
陽入
文讀
bak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ba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uʔ
4
陽入
文讀
møyʔ
4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u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73
  • 3.    GF 0012——2009.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5]
  • 5.    平水韻 一屋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2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2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23
  • 8.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50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59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2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5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1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8]
  • 14.    “目”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4
  • 1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84-85
  • 1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85-3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