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父之戰

鎖定
雞父之戰,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季,吳楚爭霸戰爭中,吳國為奪取淮河流域的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省鳳台縣),大敗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於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的作戰。
在戰爭中,吳軍抓住戰機,靈活用兵,以情報與謀略配合作戰、出奇制勝,奪取州來。
此戰後,楚國在戰略上居於守勢。
概述內圖片來源
名    稱
雞父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519年
地    點
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
參戰方
吳國,楚國,頓國,胡國,沈國,蔡國,陳國,許國
結    果
吳軍勝,楚軍敗
主要指揮官
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薳越等

雞父之戰戰爭背景

參見詞條:弭兵會盟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在宋國大夫向戌倡導下,晉、楚、齊、秦、魯、衞、陳、蔡、鄭、許、宋、邾、滕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春秋第二次弭兵會盟,會盟後中原諸侯列國之間出現了相對和平的局面。晉、楚、齊、秦四個強國,因國內矛盾激化,國勢趨於衰弱,放慢了對外擴張、爭奪中原霸主的步伐。偏處於長江流域下游的吳國越國則先後興盛起來,加入中原爭霸的行列。
吳國是春秋時期一個新興的國家,原本是楚國的屬國,自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晉國出於同楚國爭霸的需要,採納楚國亡臣屈巫聯吳制楚的建議,主動與吳國締結戰略同盟,讓吳國從側面打擊楚國,牽制楚國的北上。日漸強大的吳國,為了進入中原,也將楚國作為戰略打擊的目標,因此同晉國結盟,擺脱了與楚國的臣屬關係,並積極動用武力,同楚國爭奪淮河流域。自壽夢至吳王僚的六十餘年間,吳楚兩國戰爭頻繁,互有勝負,但吳國因溯江攻楚困難及淮河流域為楚國控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地處淮河域中心的州來,與東面的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為犄角,成為吳國難以逾越的障礙。州來雖曾先後兩次落入吳國之手,但卻復為楚國所據。

雞父之戰戰爭起因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吳國因為淮河流域之地尚為楚國所盤踞,吳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進攻楚國控制下戰略要地州來,於是吳楚之戰再起。

雞父之戰戰爭過程

雞父之戰雞父形勢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秋七月,楚平王得知吳軍進攻州來,下令司馬薳越統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叫令尹陽匄(子暇)帶病督師。吳軍統帥見楚聯軍力量強盛,遂撤去對州來的包圍,將部隊移駐於鍾離伺機行動。楚令尹陽匄因病死於軍中,楚軍失去主帥,士氣低落。司馬薳越被迫回師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準備休整後再作行動。
雞父位於大別山之西北麓,為當時楚國南端之重鎮。其地當淮河上游之要衝,胡、沈、陳、頓、項、蔡、息、江、道諸小國,屏列其西北。楚控有其地以對吳,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且由此可控制淮潁地區諸小國,而保持其東方之勢力範圍。吳奪其地以對楚,則不僅可驅逐楚國在淮潁地區之勢力而控制其周圍諸小國,且可由此以進入大別山區,為日後破楚入郢做準備。

雞父之戰奇襲計劃

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畫像 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畫像
公子光得知楚軍統帥陽匄已病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為這是吳軍退敵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率軍尾隨楚聯軍,等待戰機。
公子光説:“諸侯跟隨楚國的雖然很多,可是都是小國。他們害怕楚國而不得已,因此前來。胡國沈國的國君年幼而浮躁,陳國大夫夏齧年輕力壯但是愚頑,頓國許國蔡國憎恨楚國的政令。楚國令尹死去,他們的軍隊士氣渙散,將帥出身低賤而很受寵信,政令又不一致。七國共同參加戰鬥而不同心,不能團結一致,沒有重大威嚴的軍令,楚國是可以打敗的。”
吳王僚採納公子光的建議,並制定出具體的作戰計劃:迅速向楚聯軍逼近,定於到達雞父戰場後的次日即發起攻擊,利用當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條件(古代晦日不打仗),乘敵不備,以奇襲取勝。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分兵力首先來進攻胡國、沈國和陳國的軍隊,打亂其他諸侯國軍,再集中兵力攻擊楚軍主力。同時決定在作戰中採取讓先頭部隊放鬆戒備減少軍威,後續部隊鞏固軍陣整頓師旅 的靈活戰法。 [1] 

雞父之戰吳軍告捷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吳軍準備就緒後,於用兵所忌的晦日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楚司馬薳越倉猝之中,讓胡、沈、陳、頓、蔡、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以掩護楚軍。吳王僚以自己所帥的中軍,公子光所帥的右軍,公子掩餘所帥的左軍等主力預作埋伏,以不習戰陣的3000囚徒為誘兵,攻打胡、沈、陳諸軍。雙方交戰不久,未受過軍事訓練的吳刑徒即散亂退卻。胡、沈、陳三國軍隊貿然追擊,捕捉戰俘,紛紛進入了吳軍主力的預定伏擊圈中。這時吳三軍從三面突然出擊,戰勝了胡、沈、陳軍隊,並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夏齧。爾後又縱所俘的三國士卒逃回本陣。這些士卒僥倖逃得性命,便紛紛狂奔,口中還叫嚷不已:“我們的國君死了,我們的大夫死了”。
許、蔡、頓三國軍隊見此狀況,軍心動搖,陣勢不穩。吳軍緊隨亂兵之後,乘勝擂鼓吶喊進攻許、蔡、頓三國之軍,三國之軍因驚恐、惶懼而流汗狂奔,不戰而潰。楚軍初見胡、沈、陳、軍戰勝吳軍,向前奔逐,正感吳軍脆弱無能,因為當天是晦日休軍,多以未及列陣,忽見許、蔡、頓亂軍漫山遍野狂奔而來,而後面吳國軍隊又衝擊過來,楚軍突受此種奇襲,倉猝之間向後敗退。吳軍大獲全勝,並乘勝攻佔了州來。 [2] 

雞父之戰戰爭結果

楚軍於雞父之戰大敗後,司馬薳越收集殘部退駐薳澨(今河南省新蔡縣境)從事整理。戰後不久,發生楚國太子建之母出走吳國之事,於是司馬薳越畏罪自殺,囊瓦接替薳越擔任令尹。 [3] 

雞父之戰戰爭影響

雞父之戰的失敗是對楚國的一次沉重打擊,使吳國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資本。自此楚軍很少主動出擊吳軍,基本採取消極防禦的措施,在吳楚爭霸戰爭中逐漸陷入被動。終於在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的柏舉之戰被吳國以少勝多,攻破首都,元氣大傷。

雞父之戰史書記載

雞父之戰戰爭評價

  • 《春秋左傳正義》:國君者,社稷之主,百姓之望,當與社稷宗廟共其存亡者也。而見獲於敵國,雖存若亡,死之與生皆與滅同。 [6] 
  • 春秋繁露》:雞父之戰,吳不得與中國為禮。 [4] 
  • 呂氏春秋》: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實為雞父之戰。 [5] 
參考資料
  • 1.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吳公子光曰:“諸侯従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己,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師熸。帥賤、多寵,政令不壹。而七國同役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陳整旅。”吳子従之。戊辰晦,戰於雞父
  • 2.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戊辰晦,戰於雞父。吳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三國爭之。吳為三軍以擊於後,中軍従王,光帥右,掩餘帥左。吳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許與蔡、頓,曰:“吾君死矣!”師噪而従之,三國奔,楚師大奔。
  • 3.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薳越曰:“再敗君師,死且有罪。此年秋敗於雞父,設往復敗為再敗。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乃縊於薳澨。楚囊瓦為令尹。
  • 4.    《春秋繁露》卷九
  • 5.    《呂氏春秋》卷第十六
  • 6.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