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集約化經營

鎖定
集約化經營,粗放經營的對稱。是指以技術進步為基礎,依靠採用新技術措施和科學管理,提高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來實現擴大再生產經營方式 [1] 
中文名
集約化經營
外文名
intensive operation
概    念
實現擴大再生產的經營方式
學    科
政治理論,經濟概論

目錄

集約化經營簡介

辭海》解釋其本義為:“集約”是指農業上在同一面積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進行精耕細作,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來增加產品總量的經營方式;現代意義的“集約化經營”的內涵,則是從前蘇聯“引進”的。1958年蘇聯經濟學家第一次引用“集約”一詞,解釋其義為: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在同一經濟範圍內,通過經營要素質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組合方式的調整來增進效益的經營方式。簡言之,集約是相對粗放而言,集約化經營是以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根本對經營諸要素重組,實現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農業集約化經營作了精闢的論述:“所謂耕作集約化,無非是指資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連的土地上。”

集約化經營釋義

袁斌昌(2002)認為集約化至少有三層意思:一是資本或資源的集中使用,二是資本或資源的高效率使用,三是資本或資源的節約使用。許祖東(1997)將集約經營概括為“依靠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來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和良好經濟效益的經營方式”,認為集約經營的實質是提高稀缺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
傅賢治(1997)將企業集約化經營界定為,“在長期條件下,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價值增值企業經營方式”。張井(1997)提出以綜合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來判斷企業經營。效率高是集約型,效率低則是粗放型。
王冬生(1997)指出集約經營體現在商業上,就是在同等商業設施上,要求主要依靠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員工素質、提高資本營運的利用效率來增加產出,由此實現商業經濟增長。王成慧(1996)提出,商業企業的集約化經營,就是商業企業集中資金和採用先進技術,對商業組織形式進行改革以實現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通過先進的管理,用高效率實現經營質的提高和量的增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此外,有學者探討了企業集約化經營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分析認為國民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向集約化的轉變,歸根結底要靠企業實現集約經營。集約化就宏觀國民經濟而言,意味着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集約化增長,就微觀企業而言,就是要實行集約經營(許祖東,1997)。“當企業由粗放經營轉為集約經營後,宏觀經濟集約型增長才能實現”(何亦健,1996)。

集約化經營特徵

一是質量經營的特徵。
應把質量經營放在重要位置上,從過去一貫性以“外延擴大”和“爭地盤,壯塊頭”為主的經營思路轉向以“強化內涵”和“練內功”為主的經營思路上來,在資產質量、負債質量、管理質量服務質量等方面上檔次、上台階。
二是集團規模經營的特徵。
集約化經營要求生產要素的相對集中,經營集團化、規模化。因此“分散、按區劃設醫院”和“各行其是,各自為戰”的局面必須堅決改變。
三是效益效率經營的特徵。
集約化經營以提高效益為最終目標,堅決杜絕“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費”的狀況,全力向“低投入、高產出”和“多、快、好、省”的經營目標努力。
四是高科技經營、電子化經營的特徵。
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計算機網絡工程,儘快實現“手工”向“電子化”的轉變,實現服務手段電子化是集約化經營的突出表現。
五是人才經營的特徵。
建立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啓用優秀人才參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這是集約化經營的主要特徵之一。

集約化經營途徑

針對我國商業企業粗放型經營的現狀,國內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思路和途徑。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增長觀念,樹立集約化經營思想
商業企業經營要完成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從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的轉變,必須確立五個觀念(吳錦榮,1997):一是樹立商業現代化、國際化的觀念。二是樹立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的現代營銷觀念。三是樹立主要靠內涵擴大再生產新觀念。四是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五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2.深化改革,促進商業企業制度創新
深化改革,即是要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積極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方面,要在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重建責任約束機制,另一方面,要優化企業內部組織結構,促進商業企業制度創新(王成慧,1996)。
何亦健(1996)指出,制度是企業集約化經營生成與發展的基礎性要素,是培養和造就集約經營人才的土壤,制度能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方式,有利於技術創新與轉化。蔡文浩(2001)則進一步指出了商業企業制度創新的目標內容,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基於微觀企業(商行為人)層面的創新包括產權結構組織創新,勞動人事與分配制度創新,商業業務流程創新企業文化創新
3.發展連鎖經營,擴大商業企業規模。
餘厚康分析指出,集約化經營的實質是使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由於實行規模化經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率。他指出,企業規模的擴大並不只是單體規模的擴大,而是羣體規模的擴大,因此通過連鎖經營等方式發展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是擴大企業規模的有效途徑。
關雪梅(2005)認為,連鎖能使商業企業實力更強,併發揮流通主渠道作用,有效調節和引導消費;一部分經營管理不善的中小企業經過連鎖經營後,也能增強競爭實力,實現規模效益
王林(1999)也認為,發展連鎖經營是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商業企業集約化的重要方式。連鎖經營把現代化工業大生產的原理應用於商業,實現了商業活動的標準化、專業化、集中化、簡便化,從而達到實現規模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4.提高商業的科技含量,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 吳錦榮等(1997)提出貫徹“科教興貿”的方針,認為提高流通科技水平是實現集約化經營的重要途徑。流通行業科技發展的重點是推廣以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應用為主的現代商品流通技術,建立健全商品流通信息網絡系統,同時要大規模引進技術,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形成企業獨立自主的技術開發能力
王林(1999)認為,現代化管理包括管理的思想、組織、方法、手段和人才現代化。商業企業實行現代化管理要做到:職工的高素質化、組織結構的公司化管理方法的科學化、技術手段的現代化。5.轉變政府職能,營造集約化經營的外部環境。 商業行政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間接管理轉變,使商業企業真正成為擁有獨立法人財產權經營自主權投資決策權經濟實體市場主體,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郭冬樂等,1999)。
此外,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執法機關的作用,規範市場秩序,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靈活運用各種經濟槓桿,為企業實現集約型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資料
  • 1.    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 編;袁世全,馮濤 主編.中國百科大辭典.北京:華廈出版社.1990.第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