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鎖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提出的重要論斷。
科學技術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且説:“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
卡爾·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中文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外文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屬    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提出者
卡爾·馬克思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中國提出者
鄧小平
中國發展人
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
中國提出時間
1988年9月 [1] 

目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提出的重要論斷。鄧小平一貫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早在1975年9月26日,在聽取中國科學院工作彙報時,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他就明確指出:“科學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1]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同年9月12日,他在聽取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工作彙報時指出: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1992年初,在視察南方時的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 [1] 
遊行彩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遊行彩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證

生產力主要有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包括自然物經勞動加工後的原材料)。顯然,科學技術被勞動者掌握,便成為勞動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物化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就成為物質的生產力。管理也是生產力。
現代科學為生產管理提供了嶄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使生產力諸要素更有效地組成一個整體,從而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

有關專家認為,根據當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作用機制,可以將科學技術同生產力各要素的關係,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學技術不僅是現實的直接生產力,而且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學技術的乘法效應,有力地表達了在生產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產業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據統計,我國現階段高新科技產業的人均產值,是傳統工業人均產值的5~10倍,是手工業的50~100倍。
其次,當代產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商業價值。資料表明,如果以產品的單位重量價格比來計算,鋼材為1,小轎車為5,彩電為30,計算機則為1000。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發射的地球資源衞星,投資總額為2.7億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億美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

江澤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個論斷,進一步科學的揭示了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