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原

鎖定
隴原,是甘肅省的別稱。 [1]  可細分為河隴河西隴右隴中、隴東、隴東南等地區。 [7-11] 
“隴”是甘肅省的別稱。“原”指平原或高原,泛指大地。 [5-6] 
河隴是甘肅省河西地區和隴右地區的簡稱。 [7] 
河西地區主要涉及甘肅省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 [8] 
隴右地區主要涉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平涼市慶陽市 [9] 
隴中地區主要涉及甘肅省定西市 [10] 
隴東地區主要涉及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 [12] 
隴東南地區主要涉及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天水市隴南市、甘南州。 [11] 
中文名
隴原
別    名
甘肅

隴原發展歷史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秦安大地灣遺址“前殿後堂”的建築羣落是中國早期的建築遺蹟,境內遺存的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建築史上的奇蹟。石窟晉墓、瓦,鐫刻着華夏文明的歷史。 [2] 
甘肅是古老中國開發開放的前沿。很長一個時期,“天下富庶者莫如隴右”“欲斥西域,必固河隴”歷來被認為是有識之論。 [1] 
在國民經濟“一五”、“二五”計劃時期和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三線建設”時期,隨着國家生產力佈局的調整和經濟建設重心的西移,甘肅的基本建設得到了大力發展,建成了一大批重點工程和重點企業,構築了甘肅的工業基礎和產業結構,提高了基礎設施水平,為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甘肅建設大軍戰嚴寒鬥酷暑,用艱苦卓絕的奮鬥,改天換地,重整河山,建設家園,在曾被稱為“高原戈壁駝鈴響,黃沙漠漠望中迷”的黃土地上,描繪出一幅廠礦樓宇拔地而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的隴原新畫卷。 [2] 
改革開放開始後,甘肅首開農村改革的先河,成為全國最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省份之一;建設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劉家峽水電站,是新中國自己勘測設計、自己製造設備、自己施工安裝、自己調試管理的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原蘭煉、蘭化等企業鳳凰涅槃,形成煉化一體化發展格局,為甘肅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 
近年來,甘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負重自強、頑強拼搏,使各項事業同全國一樣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2018年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經濟總量增長600多倍,人均生產總值增長250多倍,糧食產量增長近5倍。回首隴原七十載,天翻地覆慨而慷。 [3] 

隴原歷史文化

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以絲綢之路為軸線,以亞歐大陸橋甘肅段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資源,發揮沿線城市羣落輻射帶動作用,加大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力度,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成為推動甘肅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核心地帶。
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實施國務院批覆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推動甘肅省隴東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圍繞始祖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農耕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民俗農耕文化展示、紅色旅遊、演藝會展、工藝美術品製造等產業。形成以天水為中心,以始祖文化為重點,以再現農耕和民俗文化為手段,以文化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體系。打造全球華人祭祖聖地天水、生態隴南、養生平涼、民俗慶陽以及紅色南梁、周祖聖地、岐黃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圍繞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簡牘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邊塞軍旅文化以及現代工業和科技文化等,以促進文化生態發展、保護文化形態多樣性為重點,實施綜合開發,整體推進,沿鐵路、公路向周邊輻射,以大型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為載體積聚人氣,形成集遺產保護、景觀旅遊、事業服務、產業發展、產品交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園區。
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圍繞黃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資源,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把蘭州建設成為華夏文明的展示區、文化創意研發的核心區和文化創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區,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影視製作業、文化旅遊業、出版業、發行業、印刷業、廣告業、演藝業、會展業、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託,以教育、科技、人才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的高層次文化產業圈。
以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文化為核心的臨夏、甘南文化民族區。圍繞穆斯林文化、藏傳佛教文化、民族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把少數民族聚集區生態、經濟、基礎建設等作為重點,實施綜合開發,依靠以及大力建設旅遊產業,以此來提高少數民族聚集區的知名度。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