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鎖定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市區,為隋唐兩朝首都,總佔地面積84平方千米,始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年),由宇文愷規劃營造,時稱大興,唐代改成為長安。 [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可分郭城、皇城、宮城三大部分,宮城、皇城位於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佈在宮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東市、西市對稱分佈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西安市區內仍保存有唐長安城外郭城遺址、皇城遺址、宮城遺址、何家村遺址、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太極宮遺址、青龍寺遺址、東、西市遺址、西明寺遺址、隋唐圜丘遺址、華清宮遺址、醴泉遺址、大雁塔、小雁塔等多處遺址,整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都按中軸對稱的原則,佈局嚴密,是中國裏坊制封閉式城市的典型,其發掘出圖文物為全面展示隋唐長安城歷史風貌提供歷史文獻之外的實物證據。 [2] 
1996年11月20日,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市區
所處時代
隋代至唐代
佔地面積
84 k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047-1-04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歷史沿革

隋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城始建,皇城宮城同年始建。
隋開皇三年(583年),大興城皇城宮城完工。
隋大業三年(613年),大興城郭城營造。
唐朝建立後,沿用隋朝都城,將大興城更名為長安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青龍寺被廢。 [5] 
唐永徽五年(654年),工部尚書閻立德監領民夫4萬人,修築長安城外郭城牆。
唐貞觀八年(634年),唐長安城內營建大明宮。 [6] 
唐龍朔二年(662年),青龍寺復立為觀音寺。 [5]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逃往成都,後叛軍攻陷長安。
唐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軍攻陷長安,搶掠府庫、市裏,焚燬官署。
唐永泰二年(766年),長安西市引渠,經光德、通義、通化等坊至開化坊東街,向北經務本坊過皇城景風門、延喜門入內苑,以解決長安的薪炭運輸問題。
唐大曆五年(770年),京兆府和左右街使修理長安城年久失修的坊市橋和各街橋。 [7] 
唐會昌五年(845年),青龍寺被廢,收為“內園”。 [5] 
唐會昌六年(846年)五月,青龍寺修復,改名護國寺 [5] 
唐中和元年(881年),黃巢率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在大明宮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
唐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劫持昭宗遷都洛陽。拆毀長安宮室、百司公廨、民間房屋,將所得木料由渭水漂流而下運往洛陽。京城成為廢墟,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宮城和外郭城,以皇城為長安城,為“新城”。 [7] 
1956年後,陝西省文物部門多次對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進行文物挖掘。 [8] 
1957~1962年,1980~1984年兩個年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大明宮遺址進行勘查和重點發掘。 [5] 
1957~1959年,文物部門對太極宮進行考古探測。 [9] 
195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文物部門的配合下,對唐長安城的外廓城、大明宮、興慶宮、芙蓉園以及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等遺址進行勘探。 [10] 
1973年至198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多次對青龍寺遺址進行勘查發掘,發現兩座並列的院落和夯土建築遺存七處。 [5] 
1987年,西安市文物局對醴泉遺址其進行發掘。
2015年4~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唐長安城東市遺址進行田野考古發掘。 [1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建築佈局

  • 隋大興城
隋大興城坊圖
隋大興城坊圖(2張)
隋大興城遺址面積達84平方千米,分為郭城宮城和皇城,郭城內由若干條東西、南北向的街道劃為若千坊。這些坊又東西分屬大興、長安兩縣。郭城外東、西、南三面為兩縣的郊區園,郭成內建立有官衙、王宅、寺院和道觀等建築,內東西各置一市,還開鑿三條水渠,宮城、皇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再北為大興苑。
隋大興城郭城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1.7米,周長約36.7千米,城牆夯土版築,每版厚約9釐米,保存較好部分牆基寬度在均在9至12米左右,部分存寬度僅3至5米左右。城牆外距牆基3米,存寬9米,深4米的城濠,郭城東、西、南三壁各開三門,其中南壁正中的郭城正門和明德門為最大,有五個門道,各寬5米,深18.5米,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其中通南面三門和東西六門的“六街”,為大興城內的主幹大街。 [12] 
  •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坊圖
唐長安城坊圖(4張)
唐長安城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宮城位於北部的中央,中為太極宮,東為東宮,西為掖庭宮,是皇帝會見羣臣、處理朝政及與太子、嬪妃、宮女、太監等居住之處;皇城位於宮城之南,是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在宮城皇城東南四三面,城內東西向十四條大街與南北向十一條大街縱橫交叉,列置諸坊,是居民住宅、寺觀與商業市場的分佈區。有龍首渠引滻水、永安渠引交水、清明渠與漕渠引潏水、黃渠引南山義谷澗水,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水入城,流貫各處,居民住宅區由外郭城中東西向十四條大街與南北向十一條大街相互交叉,彼此分割區劃而成的,均為封閉式建築,外圍築有坊牆,除皇城正南三十六坊僅開東西兩坊門外,其餘諸坊均開東西南北四坊門,以便市民出入,排列十分整齊,全城以朱雀大街為中軸,採取左右對稱的佈局,狀如棋狀。 [3]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文物遺存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綜述

西安市區內仍保存有唐長安城外郭城遺址、皇城遺址、宮城遺址、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太極宮遺址、青龍寺遺址、東、西市遺址、西明寺遺址、隋唐圜丘遺址、醴泉遺址、大雁塔、小雁塔、何家村遺址等多處遺址。 [3]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外郭城遺址

外郭城又名羅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城牆均築夯土,僅城門處內外表面砌磚壁,外郭城城牆基寬約12米,有的僅存3~5米。東牆在胡家廟西北約200米處向南,經動物園以西、鐵爐廟村東、岳家寨西,止於新開門村西北;南牆從新開門村西北約120米處向西1360米,以直角南折510米,再以直角向西折,經廟坡頭村南、瓦衚衕村北,穿陝西師範大學,再經楊家村南、沙滹沱村北、北山門口村南,止於木塔寨村西;西牆從木塔寨村西向北,經陳家莊東、李家莊西、大土門村,止於任家口村北約500米處;北牆從任家口村北向東,經火燒壁村北,沿自強路北側約80米處向東,再經三府灣村北,到胡家廟西北與東牆北端銜接。
外郭城遺址挖掘發現城牆外側3米許有城壕(護城河)。四面城牆各三門,按順時針方向,東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南為啓夏門、明德門、安化門,西為延平門、金光門、開遠門,北為光化門、景耀門、芳林門。開遠門為唐絲綢之路的起點。門址除開遠門和北面三門外,均已查清。其形制除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他各門均為三個門道,門道均寬5米。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其中通東西六門及南面三門的六條街是主幹大街。街寬最窄20~25米,寬則100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寬達150~155米,路面起拱,街兩側建有排水溝,深2.5~3.3米。 [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皇城遺址

皇城又名子城,北隔橫街與宮城相接,為中央百官衙署及其附屬機構的所在,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834.6米,東西長2820.3米,周長9.2千米。城牆夯土版築,城門處內外砌磚壁,西、南面殘牆被包於西安城牆內,西牆約從西安城牆西南角至西五台(雲居寺)處,南牆從西安城牆西南角至開通巷南口偏北處,北面的橫街約在蓮湖公園蓮湖南岸一線,東牆在開通巷東側一線。
皇城三面城牆共設七門,南面三門,東、西各二門。朱雀門為正門,北對宮城承天門,南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門。城內有東西向街道七條,南北向五條,安上門內的南北大街寬94米,兩側均有寬3米的排水溝。 [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宮城遺址

宮城南連皇城,北接禁苑,是皇室居處的宮殿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492.1米,東西長同皇城。其西牆基在西安城牆西牆北段牆下及其延長線上;南牆基在蓮湖公園南側和光輝巷一線,北牆基(亦即郭城北牆的相應地段)在自強路北側約80米的東西向線上,東牆基在尚德路及其延長線上。
宮城南面正門為隋廣陽門,唐改為承天門,北面正門為玄武門,承天門為皇帝舉行“外朝”大典之處,宮城中部為隋大興宮,唐改稱“太極宮”,佈局為前朝後寢。前朝正殿為太極殿,北與承天門相對,為皇帝舉行“中朝”聽政之處,約在青年路附近。太極殿庭東廊左延明門外有門下省、史館、弘文館等官署,西廊右延明門外有中書省、舍人院等官署。後寢內正殿為兩儀殿,為皇帝舉行“內朝”聽政處,約在北城牆處。宮城東部為太子居住的“東宮”,寬約830餘米,史載分中、西、東三部分;宮城西部為宮女居住的“掖庭宮”,東西寬702.5米,史載其南有內侍省,北有太倉。 [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遺址(5張)
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城北的龍首原上,唐長安城東北角的禁苑中,太極宮的東北,亦稱“東內”,始建於唐貞觀八年(634年),是太宗為其父李淵“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宮”,後曾幾次易名,多次擴建。
大明宮遺址的形狀,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周長7.6千米,面積約3.2平方千米。宮城除城門附近和拐角處內外表面磚砌外,其餘皆版築夯土牆。在東、北、西3面,都有與宮牆平行的夾城。宮城共有11個門,丹鳳門為正門,其南有丹鳳門大街,寬一百二十步,約合176米。除丹鳳門設3個門道外,其餘各門都是一個門道。北面3個,中間的玄武門與北面夾城上的重玄門對直,車門稱左銀台門,門外駐左三軍;北邊九仙門外駐右三軍,共六軍警衞宮廷,在北面夾城重玄門之內有統領禁軍的所謂“北衙”。大致通過丹鳳門的南北軸線上,有南北縱列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組宮殿。另外在這些宮殿的左右兩側和宮城北部還建有四十餘處樓台殿閣以及太液池。已經發掘的有大明宮正衙含元殿遺址和宴會羣臣和麟德殿以及與道教有關的三清殿遺址。 [5]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興慶宮遺址

興慶宮遺址
興慶宮遺址(5張)
興慶宮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內分南北兩部分。南宮以橢圓形的龍池為中心,是園林區,北部為宮殿區,東西約955.5米,南北808.5米,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增擴以後,東西寬為1080米,南北長1250米,周長4660米,面積1.35平方千米。宮城四面設門,興慶門為正門,在西城偏北部。東門初陽門據考古探測知其東西16.5米,南北23.5米,面積387.8平方米。宮城為夯築土牆,西、北兩面牆基寬5米左右,東牆基寬6米。南牆有兩重,內、外相距20米。內側基寬6米,外側基寬3.5米左右。興慶宮內有興慶殿、南薰殿、大同殿、長慶殿、咸寧殿、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二三十所樓殿亭閣建築。
勤政務本樓是興慶宮的主要建築之一。位於宮城西南隅的南牆內,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樓址呈長方形,東西寬26.5米,南北長19米,廣五間,進深三間,面積達500餘平方米,似一座門樓式的建築。唐玄宗以“勤政務,體民情”之意取名。花萼相輝樓位於興慶宮城西南隅,建於唐開元年間,樓名取自《詩·棠棣》之義,意為兄弟和睦,以敦其兄弟友悌。 [5]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太極宮遺址

太極宮遺址為隋唐時期宮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隋大興唐長安城中部北端蓮湖公園附近。隋稱“大興宮”,唐改名為“太極宮",亦稱“西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820.3米,南北長1492.1米,周長8600米,面積4.2平方千米。宮城四面皆有夯土牆,牆基寬度一般為18米左右(東牆寬14米多)。內部各有一道南北向的宮牆,東隔牆基寬14米,西隔牆基寬11.5米,其將宮城分為三部分,即中間的太極宮、東側的東宮和西側的掖庭宮。據文獻記載,太極宮四面共有7座城門。現僅勘探出承天門和玄武門,其他因均被建築物覆壓,未能查探。 [9]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青龍寺遺址

青龍寺遺址
青龍寺遺址(2張)
青龍寺遺址位於西安市鐵爐廟村北高地,即唐長安城內東南部新昌坊東南隅的樂遊原上,原為隋代靈感寺,創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年),明代萬曆年間損毀。
青龍寺遺址面積原為新昌坊的四分之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60米,寺址僅保存北部南北寬120~170米,東西長500米的一段高地,東部地勢高,西部發掘的七處夯土建築遺址包括門址、塔址、殿址和廊廡、僧房、漫道等遺址。門址中間為通道,路土寬6米,兩側為版築夯土基,與路土下的夯土相接。門兩端向外延伸的夯土是廊址的痕跡。塔址存台基下的夯土地基部分,距地表深1.2米,平面呈方形,長寬均15米。塔基中部有一直壁方坑,是塔心“地宮”部分。殿堂遺址有兩處,一處夯土台基、部分散水、廊道等遺蹟。台基東西長28.75米,南北寬21.75米。
青龍寺遺址出土物主要是磚瓦類,挖掘到長方形磚和蓮花磚、板瓦和筒瓦、獸面紋和蓮花紋瓦當、鴟尾、鎏金小銅佛、三彩佛像殘片,經幢殘片、壁畫殘片、石燈台、經幢等遺物。 [5]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東市遺址

東市遺址平面為長方形,考古實測範圍南北1000餘米,東西924米,面積約0.92平方千米,1962年考古發掘時東市的四面圍牆尚保存一部分牆基,牆西北角與西南角都尚完好,東牆中部偏北也尚有120米的圍牆一段,圍牆基皆寬6~8米,比西市的略厚,門址應是一市八門,北牆中部偏東處斷缺4.5米,考古工作者推測可能是一門址。
東市遺址東西向、南北向平行四條街縱橫交叉成“井”字形的街道,分市內為九個區域。東市內的東、西、南、北四條街道,街寬都將近30米,較西市之街寬約1倍。
考古工作者在東市中部偏東處發掘出3條唐代道路、店肆及作坊遺蹟等,3條唐代道路南北走向,大致平行,可能為市內曲巷道路。在道路旁邊一處水溝邊上,還發現一排三個間隔的小柱孔,推測應為溝上架設簡易木橋的遺蹟。道路的東側發現密集分佈的水井、窖井、滲井、灰坑和卧泥池等遺蹟,並出土礪石、石臼、骨器殘料、玉石廢料等,併發掘出土磚瓦、陶器、三彩器、玉器、銅器、玻璃器、寶石戒面、開元通寶以及寫有“家酒店”字樣的瓷壺底片等唐代遺物450件。據記載,東市的東北隅有放生池,考古工作者在此探得一個近乎橢圓形水池遺址,水池東西直徑180餘米,南北直徑160米。池的周岸都夯築過,岸寬約3米。池底近岸處深3米許,向內漸深,至池底中部深達6米多。在池底淤土中發掘出土有唐代的磚瓦、陶器、瓷器殘片、“開元通寶”等。 [13]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西市遺址

西市遺址範圍在西安市蓮湖區豐鎬路以南,東桃園橋以北,東桃園以東,糜家橋以西,平面呈長方形,範圍與東市基本相同,據載南北佔兩坊之地,東西南北各六百步(合892米),四面各開二門,考古實測面積0.96平方千米,經考古工作表明,西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均寬16米的平行街道各兩條,四街縱橫交叉成“井”字形,將整個市內劃分成九個長方形區域,西市內的四條街道,以“井”字形的排列狀況,依次又可稱為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中東大街是為“井”字形街道中偏東側的南北向大街;西大街是偏西側的南北向大街;南大街是偏南側的東西向大街;北大街是偏北側的東西向大街。“井”字形的北大街位於西市北牆以南336米,東大街位於西市東牆以西293米,南北向二街相距309米,東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另外在市的圍牆內側也有沿牆平行的街道,街寬14米。 [13]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西明寺遺址

西明寺遺址
西明寺遺址(2張)
西明寺遺址為唐代寺廟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白廟村一帶唐長安城中部偏西的延康坊西南隅。唐顯慶三年(658年)創建。
西明寺遺址發掘面積近萬平方米,揭露出該寺最東部的一組院落基址。基址南部為中央夾道和兩側的側房,北部為殿堂和迴廊組成的前後三進院落。前殿平面呈長方形,長50.34米,寬32.15米,基高1.29米。發現窖井、水井、排水道等附屬設施以及鎏金小銅佛像、石燈台、“西明寺”刻銘的茶碾、玻璃魚飾等遺物。據文獻記載系仿印度只洹精舍而造,寺廣三百五十步,周圍長數里,有“十院屋四千餘間”。當時日本都城奈良大安寺,即依入唐僧人道慈所攜西明寺圖樣而仿造。 [9]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明德門遺址

 明德門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建,是隋唐京師長安城的正南門,被稱為“隋唐天下第一門”,唐末毀於戰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勘查確定了唐長安城及其各城門的位置。上世紀90年代末,明德門遺址作為“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圜丘遺址

圜丘遺址 圜丘遺址
圜丘遺址,即為唐天壇遺址,位於唐長安外廓城明德門外東一千米處,陝西師範大學南側,長延堡村東。1957年,圜丘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隋唐圜丘遺址,底部直徑54米,共4層,每層高1.5~2.3米不等,每層有台道十二階。自上而下,頂層直徑20米,設昊天上帝之神座;三層直徑29米,設黃、青、赤、白、黑五方天帝與日、月7個神座;二層直徑40米,設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五十五星座;一層直徑54米,設28宿及以下官135星座。外鑓(壇外低矮圍牆)設眾星360座。按唐制規定每年正月上辛、孟夏和冬至,皇帝都要率文武官員在此祭天。新皇帝登基也要來此祭祀,其為研究封建禮制等提供實物資料。 [15] 
唐代以後,長安城失去國都地位,至北宋後圜丘漸成廢墟,僅留土丘。1990年,雁塔區文物普查,測量遺址,殘存土丘縱橫各50米,高8米,保護範圍以土丘為中心,周圍半徑100米。 [15]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醴泉遺址

醴泉遺址位於蓮湖區灃鎬東路,在唐長安城醴泉坊十字街西北。隋文帝於此置醴泉監,取甘泉水供御廚,為一磚砌方坑,開口於地表以下約1.2米處的隋唐地面上。方坑邊長3.8米,深2.5米。坑底鋪砌石板,南部正中有磚鋪坡道可上達地面,坑底共有七個泉眼。正中的泉眼最大,砌做海棠形,東西最長1.1米,南北最寬0.8米,其正北有一半深入到坑北壁的直徑0.6米的圓形豎井之下,井下有東西並列、直徑各為0.17米的兩個泉眼。此外,貼近方坑東、西壁處也各有兩個泉眼。這七個泉眼之上水深均為0.8米。方坑內發現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到唐中期近20件殘破的青石、沙石、漢白玉造像,應為唐武宗毀佛時被砸毀投入方坑填埋的,西安市人民政府已將此遺址南北90米,東西60米範圍劃為文物保護範圍。 [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4張)
大雁塔,位於雁塔區雁塔路南端慈恩寺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大師為安置他從西域帶回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於大慈恩寺西院敕建大雁塔。塔初建時為五層,後增為十層,經戰火破壞,重修建為七層。塔高64.517米,七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高4.2米的方形磚台,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門洞,可憑欄遠眺。塔的底層四面均有石門,門楣上刻有線刻佛像,傳為閻立本所作。 [16]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小雁塔

小雁塔全稱薦福寺小雁塔,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友誼西路薦福寺內,始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10年),因比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為密檐式方形建築,初為15級,後經多次地震,塔頂被震坍,塔身破裂,餘13級。塔基座呈方形,塔底層每面長11.83米,通高43.38米。 [17] 
小雁塔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何家村遺址

何家村遺址
何家村遺址(2張)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遺址上出土一個陶甕,其與後續出土文物中共發現一千餘件文物。 [18] 
何家村遺址內出土春秋時期“即墨法化”刀,唐時期“開元通寶”金銀幣,東羅馬金幣,日本“和同開寶”以及部分錢幣為不流通幣,並有成組成套藥具及藥物出土,金銀器上有大量的墨書題記,記錄包括存放物品的名稱、重量、數量、物品的使用方法和來源,以及金銀器自身的重量等。 [19]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歷史文化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2張)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隋文帝在位時開創繁榮安定的局面,史稱“開皇之治”,隋仁壽四年(604年),為楊廣所弒,終年64歲,其曾將舊長安城遷至大興城。 [20] 
閻立德(596~656年),名讓,字立德,雍州萬年(陝西西安)人。唐代建築家、工藝美術家、畫家,唐武德至貞觀年間任尚衣奉御、將作少匠、將作大匠、工部尚書等,卒後贈吏部尚書、幷州都督,陪葬昭陵。
閻立德曾主持修築唐長安城外郭和城樓等建築。 [2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藝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機構設置

西安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心負責隋唐長安城遺址範圍內相關文物遺址點以及地下文物的保護和管理;負責隋唐長安城歷史文化的研究、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負責隋唐長安城遺址的展示和利用;負責遺址文化公園的建設和管理工作。
大明宮研究院是大明宮遺址區保護辦公室設立的集“教科文產學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專門機構,主要負責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唐文化研究推廣和城市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下設文物保護與考古、規劃與設計、社會與經濟發展、文化與傳播、歷史、綜合六個研究所。 [22-23]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文物價值

  • 隋大興城
隋大興城的建成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吸收中國曆代都城的建設經驗,並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而有所創新。
  •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空間佈局打破以往都城“前朝後市”的傳統格局,將朝、市位置互易,把宮城置於城北正中,北有禁苑,東、南、西三面有皇城、裏坊、街市和外郭城的層層拱衞,加強對皇帝所居宮殿的防衞,同時專設皇城把中央衙署集中在宮城南的大街兩側,以與民居民宅區別開的作法也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築史上的創舉。這種都市規劃設計方案,既影響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影響一些地方政權甚至鄰近國家都城的興建。
唐長安城遺址自1950年以後開始調查和發掘以來,出土文物內容豐富,價值高,已成為隋唐物質文化斷代的標尺,眾多遺址點的發掘,對探索隋唐長安城的規劃佈局及城市空間結構形態提供實物資料,也對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建設史的研究補充考古學依據。隋唐長安城遺址的出土文物展示中國隋唐時期及其前後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藝術等諸方面成就,為全面展示隋唐長安城歷史風貌提供歷史文獻之外的實物證據。 [2]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4年6月22日,包括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在內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4-25] 
2016年6月,西安市大明宮遺址保管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等三家考古單位簽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管理及考古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26] 
2018年6月18日,西安市政府對唐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啓動。 [27] 
2018年10月,圜丘遺址(唐長安城天壇)維修工程完工。 [28]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9] 
2022年6月,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含光門遺址地下防滲工程入選2022年陝西優秀文物保護工程名單。 [3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所獲榮譽

2022年6月2日,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含光門遺址地下防滲工程入選2022年陝西優秀文物保護工程獲獎公示名單。 [30]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旅遊信息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地理位置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整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市區。 [1]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交通信息

西安市內乘公交212路、224路、242路、407路、500路、500路區間、526路、722路南段、遊9路到廟坡頭村站下可到到唐城牆遺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