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圜丘

(西安圜丘)

鎖定
隋唐朝代沿用三百多年的皇帝祭天處,也稱隋唐天壇。其象徵意義和歷史地位非同一般。今天,翻閲《新、舊唐書》及其它一些文獻資料時,關於皇帝南郊祭天的相關記載非常之多。由於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為屬於最高規格的禮儀活動,因此天壇在皇家禮制建築中的地位相應也極其重要。也是北京明清天壇以前中國唯一遺存的天壇。 [1] 
比北京明清天壇早1000多年,北京天壇圜丘是清乾隆年間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礎上改建的。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的天壇相比,西安的唐天壇更具有價值,北京天壇只有5.4米高,西安天壇高8米,北京天壇只在四面有台階,西安天壇12面都有台階,更符合周禮禮治。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等有二十位皇帝登壇祭天,被譽為“天下第一罈”。 [2] 
隋唐長安城天壇遺址位於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範大學老校區校園內。2014年規劃為“天壇遺址公園”,2015年隋唐天壇遺址公園開建,於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正式向公眾開放。
中文名
隋唐圜丘
外文名
Temple of Heaven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
開放時間
2018年2月16日 正月初一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35 畝
著名景點
天壇遺址公園
文物等級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    代
隋唐

圜丘簡介

圜丘 圜丘
西安天壇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迄今已有1421年了。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朝隋文帝2位皇帝和唐代19位皇帝(除順宗、哀宗外)均在此處進行過祭天的禮儀。這裏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是古人與天相接的地方,是全國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處早於清代的圜丘遺址,是一個曠世無比的歷史遺蹟。在我國曆史上,祀天禮儀對維護皇權統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維繫國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天壇遠古叫圜丘,又名圓丘,明清時被稱作天壇。天壇的設置格外講究,古人認為,“南”為乾位,太陽光照的時間較長,屬陽,所以祭天必須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長安城郭城的南邊,位於唐長安城正門明德門東側950米處。
西安天壇位於西安南郊天壇路南,初建於隋而廢棄於唐末,它是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也是西安作為古都僅存的較完好的皇家建築。原為土堆,作為 "唐天壇遺址"保護。唐代21位皇帝除順宗、哀宗外均在此處進行過祭天的禮儀。
隋唐天壇,是隋唐王朝近三百年裏的皇家祭天之處,其象徵意義和歷史地位非同一般。今天,翻閲《新、舊唐書》及其它一些文獻資料時,關於皇帝南郊祭天的相關記載非常之多。由於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為屬於最高規格的禮儀活動,因此天壇在皇家禮制建築中的地位相應也極其重要。這是貨真價實的唐朝貨,比北京明清天壇早1000多年,北京天壇圜丘是清乾隆年間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礎上改建的。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的天壇相比,西安的唐天壇更具有價值,北京天壇只有5.4米高,西安天壇高8米,北京天壇只在四面有台階,西安天壇12面都有台階,更符合周禮禮治。 [1]   查過資料,現在的記錄是:西安天壇遺址位於西安市南郊陝西師範大學校園內。始建於隋代。唐代皇帝祭天之處,也是西安作為古都僅存的較完好的皇家建築。原為土堆,作為 "唐天壇遺址"保護。1999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研究員主持發掘出土,整體較為完好。圜丘為四層圓壇白灰抹面。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均勻地分佈在圓壇四周,呈十二辰分佈。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隋朝2個皇帝和唐朝19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都在此祭天。唐以後圜丘廢棄,壇體保留至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比北京天壇早1000多年。
圜丘為四層圓壇白灰抹面。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呈十二辰均勻地分佈在圓壇四周,分別朝12個方向輻射,大約體現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勻分佈於圓壇四周,為子陛、醜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稱北、南、東、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則寬於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 [1] 

圜丘天下第一罈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們在這裏一步一步登上壇頂,虔誠地把祭品獻到“昊天上帝”的牌位前,他們自稱是天的兒子,對上天無比尊敬和崇拜,在他們的都城南面,有一處供天子們與上天溝通的地方——天壇,它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皇帝們在這裏為國家的康泰繁榮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座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罈”,默默地安坐在西安南郊一隅,訴説着千年滄桑的歷史。 [2] 
西安天壇是北京天壇之祖
圜丘 圜丘
1999年3月到5月,在陝西師範大學南側的荒土坡上辛勤發掘了整整兩個半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隊的專家們終於將現存年代最久遠、級別最高的唐代天壇遺址,從厚厚的黃土中剝了出來。當時參加發掘工作的賀歲利先生介紹:“西安天壇遺址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中被確認,然而一直沒有進行過發掘,直到1999年才被列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的發掘計劃中。”此事在當時的影響不小,甚至很多外地媒體都做了報道,然而,事隔十年後的今天,提起這座“天下第一罈”,很多西安人都會瞪大雙眼:“西安也有天壇?”
西安不僅有天壇,而且還被專家稱為“天下第一罈”。這個“第一”的名號,並不是西安人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是名副其實、響噹噹的。其實,西安天壇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書中都這麼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層圓台形建築稱作“天壇”,則是明清的事了。雖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卻是北京天壇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進行過隆重的祭天禮儀。西安圜丘共有四層,而北京天壇則只有三層,所以,“無論從規格級別,還是歷史年代來看,西安天壇都無愧於‘天下第一罈’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説。 [2] 
它的雄偉超乎想象
第二次探訪天壇,當然輕車熟路,正值開學第一天,校園中一派生機。剛升大二的許璐雯是生命科學院的理科生,她説:“天壇啊,會不會就是南邊操場的那個圓土堆。去年軍訓在老操場看到過,好像年代挺久遠的。”然而和她同行的其他幾位女生都滿臉疑惑:“我怎麼沒看見啊!”有一位男生下了這樣的結論:“師大有天壇的説法可能是傳言,從進校到現在,我只偶爾聽説,但從來沒見過。”他旁邊的同伴則搖着頭説:“不知道。”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史紅帥老師眼裏,西安天壇的名氣不小:“大家都知道那是唐代天壇。”不過史老師的這個“大家”僅限於“業內人士”,“雖然陝師大的宣傳資料裏都會提到唐代天壇,但是除了歷史學科的學生外,知道唐代天壇的(學生)很少。”史老師如是説。
68歲的李振遠老人管着天壇大門的鑰匙,平時天壇遺址的鐵門總是鎖着,想進去參觀必須要請老人來開門。進得門去,站在天壇腳下,才發現它遠比照片上看到的高大雄偉,四層高台層層疊上去,對面的第一層台體有兩米多高,一道寬闊的階梯直通上頂,彷彿一條天梯,這便是“陛”,西安天壇共有12陛,將整個壇體分為12個扇形,唐代文獻中稱12陛為“十二辰”,即子、醜、寅、卯等,暗指天上的十二個方位,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寬最長,是皇帝登壇的階道。踩着天子們曾踏過的台階步步登壇,也能體驗一把當年皇帝的感覺,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玄宗李隆基這些有名的皇帝,都曾走過這條台階呢。 [2] 
天壇與天子的那些事兒
圜丘 圜丘
站在圜丘之頂,視野開闊,仰望蒼穹如蓋。一千多年的唐代,以天壇為中心,方圓150米左右以內都不允許有任何建築存在。皇帝站在壇頂,長安城和關中沃野就在眼底,而他站在這裏,為國家的康泰祭天祈福,他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中捧着為上天獻納的玉璧,此刻,天壇的每一階上都站着禮部的官員,祭祀與他們位置相對應的28星宿,“天壇以外應該有三道環形的矮牆,將天壇層層圍住,祭天時,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進入最裏面一道牆,禮樂隊、外國使節等都在內牆的外面。”何歲利先生説。
作為“天子”的皇帝,當然極為重視祭天,所以每年都要來天壇,祭天的日子要選好,“冬至”是白天時間最短的一日,又是“三陽開泰”——白天時間逐漸加長的開始。每年的冬至就是國家盛大的祭天日,皇帝必須親自完成這一艱苦而神聖的任務。祭前七日,皇帝與參加祭祀的官員便要開始沐浴齋戒,潔身靜心,同時,司禮官還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瑣的準備工作,等到冬至日那天,皇帝天不亮就要起牀,從遠在長安城北的寢宮往南郊的天壇趕。皇帝出行排場很大,頗為壯觀,一行人馬浩浩蕩蕩,沿着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門,再向東拐,就來到了天壇,這一路實在算不得短,皇帝的車馬大概要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等到鼓樂、大臣,以及所有相關人員都各就各位了,祭天儀式便正式開始。於是,皇帝按照司禮大臣的指引登壇、獻禮、退壇、再登壇……如此經過一個複雜的祭天過程。期間,獻給昊天的犧牲、玉帛等祭品要在天壇東南方向的燎壇內焚燒,煙火升騰達上天,使天帝及諸神聞到氣味,享用祭品。唐代,除了冬至祭天外,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都在圜丘舉行。 [2] 
如今,我們已不可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祭天的那種隆重和莊嚴,曾經高大雄偉的天壇現在被淹沒在一片高樓中,壇下北邊的一塊地方被開闢成了菜地,西邊的陛階也被削掉了一截,壇上長了些荒草和苔蘚。天壇的東邊,是瓦衚衕村的西邊緣,村民王小琴從小就知道那個“荒坡子”是天壇,十年前發掘時考古隊員們還在她家住過,“(天壇)現在比以前好看多了。”她説。如今,西安天壇已被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中,西安市文物局和雁塔區正在聯手醖釀對天壇周圍的環境進行整治,不久的將來,希望天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向遊人開放。 [2] 

圜丘帝王祭天

隋文帝;(開皇四年,辛未,有事於南郊。開皇十二年,有事於南郊)
隋煬帝;(大業十年,有事於南郊)
高祖在位九年,親祀南郊一(武德四年十一月一日)。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親祀南郊四(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七年八月四日,一闕年月)。
高宗在位三十四年,親祀南郊二(永徽二年十一月二日,總章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武則天在位十四年,親祀南郊二(萬歲天冊元年,長安二年)。
中宗在位五年,親祀南郊一(景雲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睿宗在位四年,親郊二(景雲三年正月十一日,拜南郊。太極元年二月一日,拜北郊)。
玄宗在位四十五年,親祀南郊五(開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天寶元年二月二十日,六載正月十二日,十載正月十日,十三載二月八日)。
肅宗在位七年,親祀南郊二(乾元元年四月十四日,上元二年建子月十七日)。
代宗在位十七年,親祀南郊一(廣德二年二月五日)。
德宗在位二十六年,親祀南郊四(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六年十一月八日,九年十一月十日)。
憲宗在位十四年,親祀南郊一(元和二年正月)。
穆宗在位四年,親祀南郊一(長慶元年正月)。
敬宗在位二年,親祀南郊一(寶曆元年正月)。
文宗在位十四年,親祀南郊一(太和三年十一月)。
武宗在位六年,親祀南郊二(會昌元年正月一日,五年正月一日)。
宣宗在位十三年,親祀南郊一(大中七年正月十七日)。
懿宗在位十四年,親祀南郊二(鹹通元年十一月,四年正月)。
僖宗在位十七年,親祀南郊一(乾符二年十一月)。
昭宗在位十六年,親祀南郊一(龍紀元年十一月)。 [3] 

圜丘規劃

《天壇遺址公園概念規劃》將建規劃佔地約35畝的天壇遺址公園。西安天壇初建於隋,唐代作為皇帝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沿用了近300年。天壇遺址佔地約19.7畝,共四層,全部為土質結構,高約8米,由下向上逐層遞減,最底層直徑約54米,各層高1.5米至2.3米不等。
根據規劃,遺址園內將新建兩層天壇博物館及少量配套設施,天壇遺址按原貌展示,遺址周邊新增綠化景觀及園區道路,遺址公園南側規劃長200米、寬30米的綠化廊道,形成以天壇為核心,南北通透的視覺通廊,最終達到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綠地建設相結合的目標。 [2] 
參考資料